APP下载

立场,让儿童与数学同生共长

2015-05-30孙敏

江苏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进率钱币立场

孙敏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立场应该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是从哪里出发的。”基于此,我们回顾数学课程标准,早在2001年,它就引导教师“关照”数学学习中的儿童。仔细解读修订后的课标、教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内容调整、要求改变都是基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实背景、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是对儿童的顺应和引领。我们的课堂若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学习便成了“快乐之旅”。因此,教师的使命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用数学的眼光策划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努力实现“关注每一个、成长你我他”的目标。

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我们在每一天的教学中践行着“儿童立场”这一理念,下面就以苏教版一下“元、角、分”单元为例,谈谈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一、站在儿童立场,确定教学起点

“钱”是什么?一年级学生没有概念。一些学生对用钱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是有意识的,也看到或经历过购物活动中询价、付钱等环节。但为什么会出现“钱”?钱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自觉追问的意识。这是认识人民币的意义的起点。

“钱”如何区分?学生对钱币上相关要素的把握往往是交叉的、割裂的。面对众多面值、众多材质的人民币,学生更是眼花缭乱。如果能从颜色、材质、单位、数值等维度进行分类,学生的记忆压力就可以大大减少,这是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的起点。

“钱”怎么用?由于超市收银员、收银机的普及,购物已不再需要自己计算,常常会看到学生把钱塞给收银员,拿起东西转身就跑,根本不知道算一算自己的钱够不够、还要不要找钱。如何根据商品价格和手中的钱币进行整体的规划?如何依据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交换活动?这是认识人民币的换算方法的起点。

由于知识背景与经验基础的差异,学生对钱币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已经会熟练使用,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读,有的学生只认识很少的一部分,有的学生认识中有错误。而教育的力量正在于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在有差异的自然生态中,通过和风细雨的滋润,实现学生有差异的、共同的生长。

二、站在数学立场,我们再出发

数学课堂上的“认识人民币”与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人民币”在目标、方式、结果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么被学生牵着走,过于关注真假币的辨析,要么把侧重点放在换算上,重复10以内、100以内的计算教学,缺乏知识间的沟通和转化,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唤醒和提升。

如何既顺应儿童的起点又站在数学的角度提升儿童的认识和能力呢?我们策划整体进入,以结构的方式铺展知识、提炼学习方法、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纵向,以钱币要素的认识为主线;横向,以认识→进率→运用的教学过程一一展开。在内容组织上,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打破匀速前进的惯习,增加对人民币各元素的完整认识。在方法提炼上,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出认识钱币的一般方法,从数学的角度感悟人民币“数值”与“单位”结合的价值;二是帮助学生通过数值的组合初步感悟“1、2、5”币值设置的科学性;三是利用“满十进一”的共性掌握简单的换算方法。

由此,我们对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确定了“元、角、分”单元的递进目标。第一课时:(1)掌握认识钱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各类元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认识的核心要素。(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3)初步掌握不同面值、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简单的支付。第二课时:(1)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2)在购物问题的变化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并形成结构化的认识。(3)在购物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三课时:(1)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的活动中,巩固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熟练掌握简单的换算和支付。(2)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3)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站在全员立场,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站在“儿童”与“数学”之间,教师应架设一座意义的桥梁,帮助学生自由而主动地跨越。在教学中,应通过结构化设计、重心下移和师生、生生互动,使学习始终向着学生的思维开放,向着全体学生开放。

1.教结构,用结构:自主认识每一张。

一方面,人民币上的要素有很多,有生活要素、国家要素、数学要素等,而学生尤其会根据已有经验关注颜色、图案、水印、盲文等。另一方面,多种不同面值的钱币,一张一张地认识,费时费力。因此,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必须紧紧抓住人民币上的“数值”和“单位”进行集中突破,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我们以“教结构、用结构”的方式展开教学:

【教结构】整体认识“100元”

(1)引发思考:这么多种人民币,怎么去认识它们呢?我们可以先来研究一张,如果找到方法就能很快认识其他人民币了。

(2)聚焦研究:这一张是多少元?和你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3)组织交流:请大家说说辨识的方法。

(4)小结:人民币上有很多信息,但关键是它的数值“100”和单位“元”。

【用结构】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1)提出要求:你能不能像认识“100元”那样去认识其他人民币呢?把学具人民币介绍给同桌,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同桌,两个人都不认识的就放到盘子旁边。

(2)突破难点:有不认识的吗?如果有请其他同学来介绍,如果有争议,把有混淆的两张放在一起比一比。

(3)检测方法: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重点关注学生不常见的分币。

(4)及时小结:抓住数值和单位就能确定它的面值了。

(5)快速反应:看PPT上的人民币,快速报出它的面值。

从一张学生比较熟悉的“100元”钱币入手,带领学生找到辨识的关键——数值和单位,再放手让学生进行互动,运用这一方法与同桌快速辨识其他的人民币,体验“抓关键、快速认”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模糊的感官认识走向清晰的、有目的的数学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互动、及时小结,数学认识的独特视角和认识人民币的一般方法自然凸显。相信走出课堂,面对其他国家、其他面值的钱币,学生也会用这样的数学眼光和数学方法去学习。

2.多元分类:自主寻找每一种。

如何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辨识从认识走向清晰化、结构化?需要进行系统梳理。如何带领一年级学生进行梳理?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分类。学生对类型的判断、区分、表述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走向系统、清晰的过程。

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具有引领性的问题:“小钱包里这么多钱放在一起,找起来真麻烦,如果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是不是能找得快一些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动手操作,经历边分边说、逐步明晰类型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发现可以按材质分为纸币和硬币,也可以按单位分为元、角、分,还可以按数字分为1(10)、2(20)、5(50)。在此基础上再次带领学生体验:你能很快找到指定的人民币了吗?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再去找时,就会发现按单位分的只要找数字,按数字分的只要看清单位。最后还是聚焦到人民币的核心要素——数值和单位的组合,但现在的认识已经向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和拓展更进一步了。

3.开放练习:自主成长每一个。

人民币的换算涉及元与角、角与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和组合、换币等一系列开放的、多元的实际运用,学生往往会觉得听听容易、做做糊涂。因此,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与十进制建立清晰的概念,学生就不需要额外进行记忆了。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也可以采用教结构、用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变化中的不变,掌握换算方法。

开放式的练习能面向每一个学生,低重心的练习能锻炼每一个学生,而结构化的尝试、指导、再运用的方式则直接指向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以开放式的模拟购物活动贯穿全课。

例如:整体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模拟的跳蚤市场,面对1元商品区琳琅满目的商品,教师先激活学生的需求:“悄悄告诉同桌你想买什么。”同时提出困难:“可是我没有1元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1个1元、2个5角或10个1角等多种方式付币,由此顺水推舟,认识“1元=10角”。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融于购物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认同。同理,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也就类比推出了……

诸如此类开放式的练习,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能基于自己的水平发出不同的声音,更能在同桌互动、生生交流、师生应答中获得更为丰富、完整的认识。

4.有机渗透,感悟数量关系。

人民币的使用在生活中十分广泛,但无不与物品的价格、付出的钱和找回的钱这三个量有关,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也不外乎部总关系和相差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三个量的存在和两种数量关系的聚类,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在“人民币的运用”环节,我们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集中呈现购物中的三个基本量,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沟通中进一步感悟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一节课走向一个单元,从一册书走向一生的数学学习……我们就这样践行着儿童立场。深刻理解数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以结构化的方式带领儿童亲历过程、明晰意义、形成方法,使儿童获得自主、持续发展的力量,这就是儿童立场在数学学习中最好的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进率钱币立场
钱币翻倍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进率之家
组合钱币
“单位”换算想“进率”
千克和克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童谣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