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泓清水 解两大难题
2015-05-30彭富
彭富
6月8日,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山园村一组,一股清水顺着“小农水”项目新建成的渠道,从山坪塘流进秧田里。“渠道畅通,没有漏水!”正在田间观察的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充满了自豪——这个工程,凝聚着他和乡亲们的智慧和汗水。
山园村既是旱山村,又是有名的信访村。2014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全镇“小农水”项目竞争立项比选中胜出。项目要求“民办公助,谁受益谁负责”,村民需筹资40.56万元。此外,项目涉及借道、占地等诸多问题,也需要村里自行解决。旱山村8个组建设项目不同,受益大小各异,再加上过去上访不断,项目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
大石镇党委采取村管、组建、户摊的办法,让村民做主“工头自己选、事情自己办、难题自己解、财务自己管”,解决了山园村两大难题:不仅高质高效完成了施工任务,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缺水难题;还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把信访村变成了和谐村。
群众拍板干部传声,项目大家监督
行走在山园村的田间小道上,沿途可见线形漂亮的灌溉渠。“宽40厘米,厚15厘米,全是现浇,造价比砖混还便宜。”赵勇说,材料拿的批发价,工匠都是村里人,要是聘请建筑队,成本得翻两番。
大石镇党委安排分管副镇长牵头,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在山园村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建设理事会、理财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统筹、协调全村的项目建设,做民意“发声筒”。项目具体实施由群众推选的项目理事会负责。建材询价比选、机械用时等,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报村委会审批备案后,才确定具体的供货人。哪怕是买一包水泥,都得有理事会、村民小组、村委会三方签字,理财小组才会纳入决算,上报区财政支付。
8个组的30多个小项目同时施工,浪费现象如何避免?建设理事会理事长徐明荣说,每个项目实行施工情况“一天一核”制度,理事长和现场技术员每天对人工、机械用时等进行核实确认。每个单项工程完工后,由村委会、建设理事会、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其进行独立核算。多出的建材,报告理事会后,及时调配给其他项目。不管是浪费还是超出的工程量,都由村民小组成员分摊筹资。别人浪费,自己也会出钱,村民也就把集体的事当成了自家的事对待。
“小农水”藏大智慧,如今山园换新颜
山区运输条件差,建材大多靠人背到项目地。事前,村委会与村民小组、户主都签订了承诺书,在“小农水”项目中筹资投劳,可真正到了实施阶段,一个小组长却因工程太艰巨带头打起了退堂鼓。
以三组为例,把建材背到项目地,坡路超过一公里。第一天下来,不少村民背上磨出了血泡;第二天,参加劳动的村民少了大半;第三天,再也没人愿投工投劳。村民不愿干,一个小组长趁机溜号,向村委会递交了辞职书。
“想辞职可以,但得像当初竞选时那样,我们再召开一次小组全体村民会,你当面说出理由。已经领取补助一年多了,大家正需要你兑现承诺时却要辞职,你不怕大家戳脊梁骨?”村支部书记赵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消了该小组长辞职的念头。
为减少群众劳动强度,村委会和建设理事会现场办公建了施工便道。同时,打破背建材“吃大锅饭”现象,村里商讨制定人工搬运标准,用工实行等级制,即每天临工60至80元,技工100至120元不同价格。理事长、理事会成员以及项目负责人完成任务目标,每天可分别获得相应补助……
管事、理事、监事都公开透明,村民少了纷争,建设步入快车道。“小农水”项目3月15日动工,5月25日就圆满竣工,山园村1098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