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战役: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015-05-30李玄傻
李玄傻
喜峰口战役是载入中国历史课本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人用传统的大刀,凭借着血性和民族情感,战胜了日本的精良武器和武士道。
喜峰口战役的主力是西北军第29军。西北军属于杂牌军,所以29军不但粮饷不足,缺乏重武器、弹药,而且连样式陈旧的步枪也数量不足,步枪上甚至连一把刺刀都配置不上。
当时,29军驻扎在山西。山西自古出产钢铁,民间铁匠众多。29军将领征集民间铁匠,为士兵们铸造大刀。大刀是用一整块钢铁捶打而成,刀背很厚,看上去很笨重。刀的手柄较长,可以单手挥舞,也可以双手持握。刀尖倾斜,十分利于劈杀。刀柄末端有一个圆环,上面绑缠着红色绸布,挥舞起来猎猎作响。
为了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应战,29军每人都配备了一把大刀。29军中常年有一批武术教官教授刀术,最著名的是河北镖师李尧臣。李尧臣为29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简单易学,实战性强,深受官兵欢迎。
不久,喜峰口战役打响。此役结束后,29军大刀队名扬天下。
1933年,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分兵三路攻占热河省。民国时期的东北共分四省,热河省包括现在的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和阜新地区。当时,守卫热河的是汤玉麟部。日军攻打热河,汤玉麟的军队不放一枪,向南逃跑。29军群情激奋,向北迎击。
1933年3月9日,日军两个旅团占领了喜峰口,宋哲元命令距离喜峰口最近的29军37师一个团夺回前沿阵地。这个团的团长名叫王长海。当时,王长海团驻扎在河北遵化,距离喜峰口还有百多里地。王长海命令全团跑步前进,赶到喜峰口的时候,已是夜晚。
王长海决定趁着夜晚突击日军。特务营营长王宝良对战士们说:“弟兄们,快跟我来!杀贼雪耻,正在此时!”夜半时分,他们悄无声息地攀上喜峰口东北高地,手提大刀,和日军展开了拼杀。
激战到黎明,特务营夺回了喜峰口东北高地,而营长王宝良壮烈殉国。
天亮后,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立体攻势下,又夺回了阵地。
夜晚,29军决定再次发动夜袭,用大刀将日军砍出去。大刀队由赵登禹旅长带领。大刀队中有一个班长名叫侯万山。在这晚的突袭中,侯万山手中的大刀砍下了七名鬼子的脑袋,刀刃都卷了起来。
那天晚上,喊杀声响了一夜,天亮的时候,500人的队伍,只下来了20多人。
日军占领喜峰口的第三天,37师全部赶到。双方对阵形势是,日军是第14独立混成旅团,中国方面是29军的37师。独立混成旅团是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特有的一种军队编制。事变前,日军仅有17个常设师团,每个师团下设两个步兵旅团。而事变后,因为需要向中国境内大量派兵,日本就将每个步兵旅团扩编,增设炮兵、骑兵、工兵、坦克兵等兵种,可以独立作战,这就是独立混成旅团。
3月11日夜,37师兵分两路,一路由赵登禹率领,一路由佟泽光旅长率领,再次偷袭日军。
赵登禹这一路摸进了日军的骑兵大队。这支骑兵大队刚刚来到喜峰口增援,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强悍异常的29军大刀队这么快又再次突袭。日本鬼子的骑兵骄傲得很,他们完全没有把29军放在眼里。夜里,他们连站岗放哨的都没有,马拴在马圈里,枪架在院子中,人都脱得光溜溜地躺在炕上睡觉。
这一夜,200名日本骑兵全被杀头,一个不留。
另一队也战果辉煌。
这一仗,29军用大刀手刃日军近千名,其中军官就有63名,军衔最高的是炮兵大佐。
此后,在喜峰口,日军增兵,29军亦增兵。从12日到14日这三天,喜峰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战。武器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日军,却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不得不从喜峰口撤离。
被打怕了的日军竟连夜赶制了几千个铁护脖,戴在脖子上。他们吃饭的时候戴着,上厕所的时候戴着,甚至连睡觉的时候也戴着。很快,铁护脖的“先进经验”传遍了在华北的日军,所有日军都须臾不离戴着铁护脖。
日军战报说,此役丧尽“皇军的名誉”,是皇军“前所未有的耻辱”。日本报纸还评论说:“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而中国的报纸则评论说:“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在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战场故地,《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记》中这样写道:“喜峰口,古称兰陉,位于迁西北部,奇峰耸峙,险要天成,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一九三三年初,日军侵占热河,进逼平津,长城抗战全面爆发。宋哲元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临危受命,开赴喜峰口一线,据险抗敌。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亲临前沿,指挥督战;一零九旅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裹伤陷阵。全军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关内民众舍生忘死,奋勇支前。硝烟弥漫,日月因之失色;刀光闪烁,倭寇为之胆寒。自三月九日起,战数昼夜,毙敌五千余。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
捷报传开,举国振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唱彻华夏。
(摘自《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