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是如何打动陈嘉庚的

2015-05-30习骅

党员文摘 2015年7期
关键词:陈嘉庚宴会华侨

习骅

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

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陪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客人满意。

蒋介石这样要求是有原因的。

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整个厦门的集美学村就是他用一生的积蓄捐献的。抗战开始后,他作为“南洋华侨总会”主席,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广大侨胞每个月都向国内捐钱捐物。三年以来,广大华侨通过总会,共为祖国筹得约合四亿多国币的款项,物资无数。总会还在新加坡和重庆设立制药厂,挽救了许多抗日将士的生命。

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后,司机和修理工奇缺。陈嘉庚登高一呼,3000多名华侨青年挥别亲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抢运军需物资,许多年轻的生命就留在这条公路上。

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精神,国民政府成立了阵容庞大的欢迎委员会,在财政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列支了充足的接待资金,其中光宴请费用就达八万元,当时这笔钱能买800头牛!

陈嘉庚在重庆的60多天里,正事没时间做,每天被迫在各种宴会中疲于奔命。国民党的高级干部无不以陪陈嘉庚吃饭为荣,美酒佳肴越是高级、越是罕见,越有面子。

但不管什么山珍海味,陈嘉庚一口也咽不下去。他知道,大敌当前的中国是多么缺钱,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竟是战时陪都大小官员的常态,行政院长孔祥熙在办企业,为陈嘉庚服务的司机虚开汽油费发票,这些都让陈嘉庚反感和痛苦:这样的政府能领导全民共赴国难吗?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

陈嘉庚再三恳求就此打住,对方认为这是客气话,不开宴会怎么表达感情?无奈,陈嘉庚不得不空中喊话,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罢宴声明,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重庆让他感到窒息,“绝无一项稍感满意,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合耳!”到滇缅公路看望过他的子弟后,尽管蒋介石不高兴,陈嘉庚还是决定奔赴传说中的延安,看看偌大的中国是否真有净土。

1940年6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款待陈嘉庚。

这次宴会是在露天举办的,就设在毛泽东住的窑洞外。餐桌更特别,一张大桌面搭在破旧的小方桌上,桌面坑坑洼洼,铺了几张旧报纸“遮丑”。吃的是毛泽东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大白菜、豆角,最讲究的是每人一碗鸡汤。

毛泽东恳请客人谅解,说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至于鸡汤,毛泽东解释:这是邻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鸡,正下着蛋,她听说我贵客临门,悄悄宰了送来的。

陈嘉庚一听,差点落泪。这个山沟里的党的质朴廉洁,官民关系的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跟重庆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让他眼前一亮。

陈嘉庚对秘书张楚琨感慨说,蒋介石像皇帝,毛泽东像农民,“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张楚琨后来分析:“延安之行是陈嘉庚一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一回到重庆,陈嘉庚就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从此,他与国民党分道扬镳。

此前,因为国民党是“正统”,又值大敌当前,陈嘉庚一直是坚定的拥蒋派,真心诚意地宣传“蒋委员长乃是中国国内外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他是中国的未来”。

陈嘉庚的转变让蒋介石大为震惊,深感耻辱。他一辈子也想不通: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打我的脸?为什么去了一趟延安,就变了一个人?共产党到底是用什么“买通”他的?

蒋介石当然不会明白,东拼西凑的一顿农家饭,怎么有如此功效。他不知道也不理解,共产党一个攻无不克的传家法宝,就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蕴含着人心向背的密码,根本不能用物质来衡量。

(王景义荐自2015年5月1日《家庭百科报》)

猜你喜欢

陈嘉庚宴会华侨
庆祝宴会
我的华侨老师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猫和老鼠的宴会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宴会场地的一般要求、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