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的逻辑

2015-05-30唐宝民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唐君毅梁先生吴宓

唐宝民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了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的一位学生要去美国留学,但费用不够,向吴宓借钱。吴宓慷慨解囊,借给他300元,而且再三声明:“这个钱不用偿还了!”

原来,吴宓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并不看重金钱,当别人有困难向他借钱时,他热心相助;但如果借钱的人不讲信用,他则毫不客气地上门讨要。大师的个性,从借钱上也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先生任北大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于是,校方便安排他在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梁漱溟先生就准备了名为《人心与人生》的演讲。大家都很兴奋,打算去听梁先生的演讲。但梁先生随即宣布的一条要求,却让大家感觉很失望。原来,梁先生要求听众付费,每位听众需要交一元钱,才可以来听他的演讲,否则不许听。这样一来,大家对梁先生便有看法了,认为他那么大的一个学者,竟然如此在乎钱,太有损他的形象了。

演讲如期举行,尽管要收费,但还是有不少人交了钱去听,当然,也有一些人没有去听。梁先生便主动关心那些没去听的学生,了解他们为什么没去听。一旦确定哪些学生是因为生活困难无钱听他的演讲,他自己就拿出钱来,托人捎给那些学生,让他们来听。比如,有个叫唐君毅的学生,虽然十分喜欢梁先生的课,但因为生活窘迫,所以没能去听演讲。粱先生便托人捎给他5元钱,让他能够来听演讲。后来,唐君毅成了著名的哲学家。

有人对梁先生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就向他询问,他回答说:“(我之所以收钱)是想让真想听的人来听,或让人因花过钱而注意听,否则不免有人随便入座并不真有兴趣听。”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梁先生并不是看重金钱,而是为了提高听课的质量。可见,梁先生在做人方面,是非常讲原则的,而这种原则,看似冰冷,却闪烁着理性和温暖的光芒。

大师之大,不仅仅体现在学问的渊博方面,也体现在非同一般的个性方面。坚持原则,又不拘泥于成规;棱角分明,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这些卓尔不群的个性,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们另类的风采,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令人敬仰。

点评

所谓大师,不仅在于其水平之高、成就之大,还在于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文章通过昊宓和梁漱溟的事例,向我们阐述了大师的逻辑与品性。文章欲扬先抑,通过两位大师对金钱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旨在阐释在大师的眼中,他们关注的是道德、修养、信用与原则,而金钱只是一种载体。文章中心明确,论证逻辑清晰,行文自然,一气呵成。

猜你喜欢

唐君毅梁先生吴宓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吴宓对借钱的不同态度
梁漱溟演讲收费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及方向展望
吴宓与美国文学
最早的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