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人的爱与罚:80后离婚现象调查

2015-05-30陈薇马海燕

蓝盾 2015年8期
关键词:婆婆婚姻丈夫

陈薇 马海燕

80后正在成为离婚大潮中的“主力”。

这个事实听起来危言耸听,实际上并不奇怪。

这个从26岁至35岁的人群,本来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经历婚姻阶段的初始考验。

而60后、70后已经过了离婚高潮期,开始希望家庭趋于稳定保守,90后则还没有进入结婚潮。

作为社会急剧转型的产物,较之其他代际人群,80后又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多元化的和分裂的群体,这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如同成长期所经历的时代一样,更加混乱、自由,也更加茫然无助。

逐年递增的离婚率,是更多的人在寻找自我和学习爱与被爱、尊重与责任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长代价。或许经历了那些本该在青春期就遭遇的试错,才会感悟到家庭、责任、情感的回归。

电影《失恋33天》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的:“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离婚的时代之变——离婚似乎越来越简单易得。

坚硬的自我

“你的手机密码、QQ密码,为什么不能告诉我?”苏州女孩顾良,一度被前夫如此质问。前夫觉得,婚后必须坦诚相待,双方理应互相公开。为此,他主动将这些密码告诉顾良,以证清白。

顾良却不愿意了,每个人都有隐私。她不心虚,但感觉不被信任。

前夫是这样劝说的:“既然没什么,为什么你宁愿维护一些无所谓的隐私,而不愿意给我一点点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呢?”

她几乎快要被说服。對呀,给了也无妨,反正问心无愧;转念一想还是不对,“既然问心无愧,就更不应该给了。”

“80后更注重自己的隐私吗?”在国内一家知名论坛上,有人这么问。45个回复中,大多是“信任更重要”“互相给对方空间”这样的句子。每逢春节,一份“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因集中了结婚、生娃、买房、工资等个人隐私问题,引起不少网友的吐槽与共鸣。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宋蕾、李晓曾对全国1201名80后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80后人生价值观中,得分最高的前五个项目分别是“隐私、责任、相互依靠、成就、归属”,“中国人本来缺少西方式的基于个人主义价值的隐私观念,然而该研究则说明,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对国人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0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扩招,80后的大学生比例、网民比例都远高于上一代。改革开放政策,又让社会财富开始积累、文化和价值观开始多元,让80后的个人主义、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拥有了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

哪怕在婚姻中,顾良仍坚持着一些自己的“底线”。比如,她不愿意为丈夫洗内裤。内衣内裤这种,她觉得太过隐私。她不怎么查岗,也很少干涉丈夫的经济或财务状况。

然而,在公公婆婆看来,这却是顾良最大的“罪状”。双方闹离婚时,公婆将这条拎了出来:“连我们儿子的内裤都不肯洗,你怎么还敢说爱他?”——婚后的丈夫在父母家住时,内裤还是婆婆洗的。

至于经济互不干涉,公婆则看作“你根本不关心他、不在意他,结了婚和没结一样!”

“可是,我给了他这么大的自由啊!”顾良同样委屈。

手机密码、QQ密码,她一直不愿意给。有一次,趁她不备,丈夫抢去手机,自行修改了登陆密码,开始查看她的聊天记录。为此,两人大吵一架。

一对80后夫妻。三十多岁的双方都是公务员,离婚没有外因,就是为了谁洗碗、谁做饭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打架,互不理解、互不信任,最后对簿公堂。

这对夫妻的小心思让人啼笑皆非。两人担心的是同一件事,“我今天刷碗了,就意味着今后都是我刷碗了”。

还有其他莫名其妙的离婚原因。北京国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政,曾见过一对1989年出生的小夫妻,因为变形金刚分配不公平而诉至法院。两人对于财产分配没有异议,各自父母置备的各自拿走,争吵到最后,还是为了变形金刚的归属。

坚持自我也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对于80后来说,他们是传统教育与现代观念冲击下的矛盾体。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兄弟姐妹,集体生活经历少,更看重自我感受,不愿意吃亏、不轻易付出,很少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让80后的婚姻生活暗礁重重。

在婚姻中试错

“中国的特殊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大学都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这是网上流传着80后作家韩寒的一段话。下一句是,“想的很美啊。”

不得不承认,80后是缺乏情感经验、婚姻教育的一代。年纪轻时被阻止早恋,工作后却被催促婚姻。“与之前几代相比,他们是改革之后的第一代;而与后一代相比,他们则成长于改革尚未全面推开的初期。”李春玲说,“两种体制的并存、纠缠与渐变,口号与实践的矛盾与断裂,内在地撕裂着这一代人,使他们总处于一个尴尬且自我矛盾的境地。”

35岁的北京男人汪波结婚时,对方是他的初恋——尽管隐隐地,他心里始终有个小疙瘩。

妻子曾有一任男朋友,是汪波的同事兼好友。这事儿是汪波婚后才发现的,两人坚称没有再联系,但深感被背叛的汪波,始终没法说服自己。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醒来就会想到这件事,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似地堵着。

这成了两人婚姻生活的一抹灰暗底色。磕磕碰碰地过了几年后,妻子出轨,两人离婚。

“也许那个时候,我不应该那么耿耿于怀。”如今,汪波开始反思自己。

可是,那时候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办。他在父母的恋爱禁令中度过了大学时代。只有一位暧昧着的暗恋对象,两人成了笔友。除此之外,几乎没有恋爱经验。彼时的大学里,大学生恋爱同居,可能会被校方认定“违反校纪校规”,严重的还会被勒令退学。

他的童年里,父母之间很少表现亲昵。初二时有生理卫生课,男女性器官的图片赫然印在教材之上,他们被要求自学该课程。高三上青春期教育,老师语焉不详。还有一位以严苛闻名的班主任,如果放学路上看见一男生一女生并肩前行,会特意走进两人中间,把他们强行分开。

离婚后,汪波认识了一位90后女生。对方告诉他,自己已经有过4任男朋友了。汪波很惊讶,但这位女生不以为然,恋爱也是需要经历的,“这样才慢慢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

“我们这一代,没有在恋爱中成长,结果直接在婚姻中试错。”汪波大为震动。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离婚家庭咨询师王军,从事婚姻工作二十多年。他曾见过一对特别的夫妻,双方都是初恋,但婚后一直没有发生亲密关系。妻子是女强人,很少顾家。后来,丈夫出了轨,与邻居接触后才了解,原来幸福并不是自己生活的样子。

“类似的情况,容易发生在很多初恋步入婚姻的男女中。他们本来就缺少比较和选择,事实上是有问题的。”王军对记者说。

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选择和诱惑往往太多了。出轨与劈腿,成为80后离婚的一大原因。刘政律师经办的离婚案中,第三者大多是夫妻双方身边的同事、朋友、下属,“这个年纪的男女,已经过了上网找刺激的年龄,因此与想象中不同,网恋、一夜情都不完全算是离婚的导火索。”

刘政说,多打个电话、吃顿饭、发条短信,可以带给自己兴奋与心跳的情感体验时,没有人会拒绝,但也不会主动切断按钮。只有发展到有实质性进展时,人们才会有道德压力感,原始情感很好的夫妻,有的会向左转,回归家庭;反之则向右转,最终发展到离婚,不可收场。

父母成“第三者”

不叠被子、不洗衣。每次吃饭,妈妈会主动把饭盛好,放在儿子的面前。打很长时间的游戏,懒觉睡到中午十二点。“看起来是个大人,其实还是个孩子。”顾良这样形容自己32岁的前夫。

上世纪70年代末始,国家为控制人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总数超过1亿人的“独生子女”。有数据显示,全国80后中,平均每五名就有一名是独生子女,其中城镇户口占七成以上。

8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结婚时买房买车,婚后带小孩,几乎每件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在经济与心理的双重依赖下,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间的羁绊格外紧密。于是,父母越来越多地参与到80后的婚姻中来。

结婚之前,扬州女孩阎菲曾正式向丈夫说明,婚后不能与双方父母同住。她希望丈夫真正长大:他是独生子,从小娇惯,是洗澡连内裤都不会自己拿的那种。听到这要求,丈夫不置可否。

婚后一个月,公婆突然带了行李,直接来到婚房外,就此住下。

自此,阎菲开始了被婆婆“控制”的生活。婆婆定下了很多生活规矩。比如,衣柜里的衣服,要叠得比商场还整齐。冬天的呢子大衣,不能挂在衣柜里,要放进真空收纳袋。家门口穿鞋时,她自然地将手撑在鞋柜上,不料招来一顿批评:“你的手脏不脏啊?怎么能放在鞋柜上呢?!”

婆婆甚至规定,如果是小便,只能用一格卫生纸。并且,结束后必须将马桶上的垫圈扶上去。

阎菲很难理解。扶起垫圈不应该是男人做的事情吗?婆婆却坚持要她这么做。每次,她从卫生间出来,婆婆还会多问一句,垫圈扶上去了吗?

时间一长,阎菲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有一天深夜,已经睡着的她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自言自语:“我的马桶圈有没有扶上去?”然后,在意识朦胧中下了床,径直去了卫生間,扶起垫圈。

“我认为,我和你父母是平等的。可以尊重他们,但不是一味顺从他们。”阎菲越来越压抑,于是向丈夫提出,能不能由她出钱,在小区里再租一套房子请公婆住过去,不在一个屋檐下,但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

婆婆不同意:“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要跟我分开住?我和我儿子不会分开住的!”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将父母称为80后婚姻的“第三者”,“很多人没有所谓兄弟姐妹,遇见问题时,排解的唯一方法就是跟父母讲。然而,父母又绝对站在自己孩子这一方,一般父母牵扯进来就没有余地了,问题反而会升级。”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位妻子把丈夫锁在门外。前两次,丈夫去了办公室,这还是夫妻之间的事情;第三次,丈夫去了婆婆家。婆婆给媳妇打电话,你老公在我这儿,你放心。之后,婆婆就对儿媳有了巨大的成见。

“我接触的很多离婚家庭,往往都是父母跟着干,吵到后来,公婆和岳父母隔着电话,哪怕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南方,照样骂得不可开交。”王军说。

阎菲与丈夫最终闹起矛盾,还是因为婆婆。女儿出生后,婆婆坚持要按当地老方子,用明矾擦拭褶皱部位,以防止湿疹。阎菲却不愿意。她之前征求过医生意见,医生反对这么做,说熟矾是一种化学物品,用松花粉或爽身粉代替就可以。

婆婆却不听。当阎菲与丈夫在房内讨论用不用明矾时,婆婆破门而入,气得双手发抖:“你不要自以为是!”接下来便是,“你们翅膀硬了,不得了呀,我们做父母的多不容易”这类的话。

还在坐月子的阎菲,第一次回了嘴。婆婆要求她道歉,否则,“我让我儿子跟你离婚!”

阎菲妈妈这时也在屋里,自然见不得女儿受此委屈。这一天,两位妈妈打起了嘴仗,算是正式撕破了脸。

女儿一岁时,阎菲的婚姻最终结束了——就像催促着他俩结婚一样,双方父母又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并鼓励两人离婚。

如今,阎菲说自己并不怨恨自己的前夫,相反,还有点可怜他。这个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独生子、“妈宝男”,直到上了离婚法庭还不敢自己拿主意。法官每问一句,当事人意见怎样,他就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既强又弱的女性们

刘政的律师事务所里,经常有80后前来咨询。一天,父亲一个朋友的女儿来找他,说男方要跟她离婚,给了一个理由是“他觉得我挺膈应的”。再仔细一问,男方说,她冬天常常因为皮肤干燥掉下些皮屑落在床单上,让他无法忍受。

刘政告诉她,这没有常理,“你以前身上不掉皮屑吗?他以前怎么没觉得膈应?”姑娘受到启发,回去找到了男方变心出轨的迹象,提出离婚。

另一个女孩子来找刘政要求律师帮忙解除同居关系,并分配同居半年期间的共同财产。男方提出的分手理由是“觉得她身上有味”。刘政问:“那他以前没觉得你有味吗?”

刘政表示,不知这些女孩子是真傻还是假傻,经常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都能相信。还原成事实就是这个女孩在QQ上认识了一个男的,聊得很开心,就跑到北京来见面、同居,然后被骗了。她想为这段关系争取一些补偿,可这半年同居能有什么共同财产?刘政说,等她长大了成熟了,就会发现这真的只是一个玩笑。

“看对眼”被认为是当下最容易的事情。“我觉得他挺幽默的,我跟他吃饭、看电影挺开心的。”刘政经常听到身边的年轻姑娘这样说,“这样的年轻孩子们谈上八次恋爱也仍然觉得自己是真爱,每次哭得稀里哗啦,每次也都很快投入下一段恋爱。”刘政说,这样的感情当然不能说是成熟,也不能构成婚姻的基石。年轻女性对爱和感情的认知有限,而爱的能力、理性的能力跟学历、收入都没有关系。

现代社会中,女性主动选择离婚的,多数知识结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都不错,能让她在离婚后保持相当的生活水平,才会有底气离婚。曾有一个河北女青年来找刘政,要求打官司离婚。律师帮她分析后发现,一旦离开男方,她不太可能独立,更不可能赡养父母,女孩最终决定回去凑合着过。

“离婚率高与伦理无关。现代人多少是因為纯粹的感情结婚的呢?如果结婚时感情就不纯粹,外貌、家世、财产、学历,乃至虚荣心等等这些因素都是结婚的动因,那么后面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刘政总结说。不过,离婚率高不一定是坏事。中国以前离婚率低,是因为大家迫于舆论压力、迫于组织干预或者其他原因,能够将就着白头到老,现代人反而不能。他们强调个性自由、强调思想解放、强调自身幸福感的现代人不想再凑合,甚至包括“60后”“50后”们。

“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刘政说,欧美中产阶级对婚姻的忠诚大多来自内心的约束和宗教的信仰,而现阶段,中国教育对人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转化为自律的程度。

西方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性解放到回归传统的过程,“也许有一天,等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也趋于庞大而稳定,经历了混乱、自由、茫然无助后也会最终选择回归家庭的稳定,而这时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回归,我们才会感受到家庭、责任、情感的回归,才能体会到忠贞不渝的含义。”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婆婆婚姻丈夫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别把婆婆当成妈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献给婆婆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