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7例的影响

2015-05-30林燕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护理干预

林燕芬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初产妇,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例。观察组给予产后个性化的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而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盆底肌肌力达到3级以上的例数、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以及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产后给予个性化的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4.6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141-0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因退化、创伤等因素导致其支持薄弱,导致阴道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瘘等发生,多是由于妊娠、分娩引起盆腔筋膜、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和盆底肌肉受到过度牵拉而减弱其支撑能力所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对产后妇女预防性的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对改善盆底肌功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笔者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患者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例初产妇,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观察组年龄21~3岁,平均(28.±2.3)岁,孕周在38~41周,平均(39.±1.2)周。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为(28.3±1.8)岁,孕周38~42周,平均(40.1±0.)周。所有患者均为单活胎,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10例患者盆底肌力情况为:1级42例,2级38例,3级34例,4级4例,级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胎产次、盆底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包括讲解有关盆底损伤的知识及恢复情况,嘱咐患者提前下床活动有助于盆底肌的恢复。观察组给予产后个性化的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由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讲解有关盆底损伤和康复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嘱咐患者术后24h后进行运动,1月内不做体力劳动,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然后嘱咐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方法:每日2~3次缩肛运动,每次时间在3s以上,之后放松,共持续1~30min,同时注意控制强度、速率和持续时间。同时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仿生物电治疗,嘱产妇平卧,两腿屈曲分开,对会阴进行仿生物电刺激,每周2次,每次20min,共治疗10~1次,有利于盆底肌肉的康复,同时也可治疗会阴伤口疤痕疼痛[3]。

1.3 盆底肌力判定标准[4] 盆底肌力分0~级。检查者用中指和食指轻轻按压阴道后壁,与盆底深层肌肉紧密接触,进行评估盆底肌力情况。0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0s;1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1s并重复1次;2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2s并重复2次;3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3s并重复3次;4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4s并重复4次;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s并重复次以上。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问卷调查其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盆底肌肌力达到3级以上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具体见表1。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的病因较多,但主要原因是妊娠和分娩造成盆底肌肉受到牵拉,出现肌力减弱,尤其是产钳或胎吸困难的阴道分娩。大多数妇女在产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因此要给予产后妇女积极的防治,可以大大降低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我院近几年对产后妇女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首先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宣教健康保健知识让产妇了解盆底康复的意义,使其有充分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其次是盆底肌力锻炼,可以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和收缩力,改善盆底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恢复,可有效预防或减轻因妊娠、分娩等引起的盆底肌张力减退所致的张力性溢尿等并发症。对会阴伤口疤痕疼痛采用仿生物电刺激,仿生物电刺激具有加速损伤肌肉及神经细胞的恢复,对神经肌肉反射进行修复并改善,提高疼痛阈值,易化离子导入组织与细胞,使肌肉的紧张性得以放松,从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改善并提高尿道及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6]。这样可以较好的改善局部盆腔组织的肌力,也可以减轻会阴伤口疤痕的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盆底肌肌力达到3级以上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颖,赵纯.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8-160.

[2]朱小玲,陈琳.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139-140.

[3]程凤英.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113-11.

[4]蔡伟兰,温素琴,彭玉兰.盆底康复训炼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3):288-289.

尤洁芳,钟慧卿.物理疗法结合护理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12):3368-3369.

[6]黄建桃.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3):13-16.

(收稿日期:201.04.23)

猜你喜欢

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