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2015-05-30吴洪霞
吴洪霞
【摘 要】数据新闻报道已成为许多媒体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这种新闻生产方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带来了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脱离新闻本质、违背新闻专业理念、缺乏人文关怀、泄露隐私等,急需新闻传播者树立正确的数据新闻报道伦理观念。
【关键词】数据新闻 新闻专业理念 人文关怀 隐私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带来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但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数据新闻报道存在的伦理问题
1.唯数据论脱离新闻的本质
数据新闻以其独特的形式带给新闻业新的活力,与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相同,它仍离不开新闻的本质特点,如选题要以新闻价值理念为准则;新闻要讲述人、讲述故事;新闻的核心内容应是记者通过调查采访获取的等。观察中国的数据新闻实践,虽然不少媒体已认识到数据在提示某些信息方面的有效性,也已在数据新闻道路上探索出自己的路,但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媒体的数据新闻实际上脱离了新闻的本质,将数据代替新闻,以为数据新闻就是收集足够的数据,而且收集的数据大都还是二手资料,缺乏通过传统采访手段进行核实的环节。另外,在用数据呈现新闻事实上也缺乏分析,所用的图表难以充分支撑文章的观点。
如某网站的《数据看反腐:两高报告说了和没说的》,文章文字部分用了不到110字交待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反腐工作成果,接下来用静态图表梳理中国地方依法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的现状,“两高报告说了和没说的”这一主题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有网友就评论说:“本来是期望看到‘没说的是什么,看来看去也没看出来。”从新闻传播的功能上看,不同受众在认知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新闻若只对数据做简单堆砌,不作任何有效分析解读,将造成受众的信息负荷,也有违新闻传播释疑解惑、明事析理、沟通协调的功能。
2.数据品质影响新闻专业理念
数据新闻报道从技术方面在新闻生产和传播领域开启了全新的革命,但是并没有改变新闻专业的理念,“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描述新闻真相以反映事实的本质”始终是新闻业追求的核心内涵。
数据新闻报道的必要基础是获取数据,但因为很多部门、机构掌握的数据是不公开的,媒体自身又缺乏获取数据的有效途径,导致可利用的数据有限,影响数据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表现。一是数据分析的样本不可能是大数据所号称的“全样本”,不可能做到“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比如网民跟帖数、转载数、点击率、点播率等只限于可以公开统计的,那些无任何反应行为的“悄悄关注”以及设置了隐私权限的内容数据是无法获取的。二是数据是不同主体依照个人倾向和价值观念构建出来的,背后隐藏着数据制造者的某种动机与目的,而且不同数据的严肃性和精确度也存在差异。比如:英国《卫报》在2010年与维基解密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死亡地图,该地图记录了在案的死亡事件及其事件性质和死亡人数,但很多专家对这张地图是否能客观真实呈现事件的全貌产生了质疑:一是地图中展现的死亡事件只是被多国联合部队一方记录在案的,不是死亡事件的总体情况;二是不同军事单位对记录在案的死亡事件的标准规定存在差异;三是一起事件是否造成死亡是随机的,只记录造成死亡的事件,是在有偏差地反映战争全貌。可见,统计的数据若不科学,势必影响新闻报道对整个事件特点和规律的真实再现。
3.技术决定论缺乏人文关怀
在数据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许多媒体意识到技术对数据新闻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也试图创造出某种简易工具,能快速自动分析数据,并形成新闻报道。美国叙事科学公司开发出了一种软件,它可自动分析数据,并只需大约30秒就能写出一篇新闻,因此被称为“机器人”记者。2014年3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4.4级地震,名叫“Quakebot”的机器人利用新闻自动生成系统,迅速将数据输入新闻模板,仅用3分钟就第一个报道了此事。①
机器人写新闻或程序写新闻其实是将丰富多样的新闻事件转变为同质替代的电子标签,使新闻对现实世界的呈现由经验丰富的数据专家或程序专家把握,因而即使新闻传播者有自己的想法,在机器或固定程序面前,也会失去与机器争理的话语权,结果使新闻生产这一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变得可以被复制、被替代,“客观”数据背后的价值判断、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却被忽略。早在1964年,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论断,后来遭到质疑,原因就在于他过度重视媒介技术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大数据热衷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在这一思维方式支配下的新闻报道多是用数据表明事件的相关性,不仅看不到受众个体差异及对新闻的独特需求,而且当事人这一主体及其主观能动性在事件中往往是缺位的,没有了事件当事人,缺少他们对事件的经历与体会,事件的真相很难说是被挖掘出来了。
4.个性化服务泄露隐私
利用各种现有技术,通过数据的分析,个人可以被具象化,隐私也变得不再隐蔽。在康德的哲学观点看来,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是对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等基本道德权利的侵犯,这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位顾客通过推特向芝加哥的莫尔顿牛排坊订餐,并要求送到纽约机场。该餐厅通过分析推特数据发现该顾客是本店的常客,也是推特的常用者。根据客户以往的订单,推测出其所乘的航班,然后派出一位身着燕尾服的侍者为客户提供晚餐。②很显然,顾客的个性需求和服务得到了满足,但无疑这位顾客隐私信息也被泄露了。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各大媒体都在力求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锁住他们的眼球,但这却是以牺牲用户的隐私为代价的。一方面,数据量级和数据种类的增多使数据内容的交叉检验成为可能,也使得个人信息被泄露。2006年8月,美国在线公布了大量以前的搜索查询数据以供研究,尽管这些数据中涉及的个人信息都经过匿名化处理,但是《纽约时报》通过对搜索记录的综合分析,发现数据库中某代号的真实姓名,并据此找到了他的家。另一方面,数据预测可以确定个人“画像”。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在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帮助下,个人的隐私信息还能被预测出来,并运用到各种活动中。如根据对用户相关个人信息的预测,银行可以决定要不要为其放贷,保险公司可以决定要不要为其提供保险等。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在新闻客户端或其他的新闻信息平台搜索、点击、浏览、评价新闻时,他们的行为均可以被记录为数据,受众信息需求的特点随即被预测出来,并成为媒体向其推送不同新闻信息的依据。
二、数据新闻报道伦理问题的应对
1.传统新闻理念不可或缺
新闻传播是以社会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报道对象,从数据化处理的角度来说,有些事实可以进行数据化处理,有些则不能。数据新闻报道以大数据为基础和优势,自然也就不能对任何新闻事实都不加区别地用数据新闻方式进行报道,即使可以进行报道,也要用新闻价值的尺子量一量。
数据新闻的价值在于对数据流的过滤,把事物背后的趋势和深层意义以融合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要实现这种价值,对新闻传播者来说,一方面,细致深入的采访是不可被取代的,数据新闻虽然可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进行信息描述和意义表达,但是存在着新闻失实的风险,这种风险只有在采访中才能避免,采访能揭示数据的真实与否,挖掘数据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新闻报道而言,数据新闻因用数字图表说话,易与受众产生距离感,缺乏传统新闻报道通过变换叙事方式或通过观察现场细节所带来的可读性与生动性,因而,数据新闻报道应强化新闻价值的接近性理念,实现立体化、个性化、互动化的可视化效果。
2.调整隐私观,提高数据用途透明度
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Richard A.Spinello)指出,隐私权道德的基础便是个人“控制、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论也认为“不论对己还是对人,在采取行动的同时应当永远把人视为目的,永远不要把人仅视为手段”。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 Schonberger)在《删除》中就指出:“数字技术已经让社会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的记忆,这些被记忆的信息随时可能让我们陷入灾难。”这些学者强调在隐私问题上要承认和尊重人们对个人隐私信息的自主权和知情权。既然数据的挖掘与使用不可避免,要防止个人隐私信息被窥探,一方面,作为个人应调整隐私观念,不要随意分享个人隐私信息,而当个人隐私信息被侵犯时则要有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作为数据的掌控者应提高数据使用的透明度,让个人知晓自己哪方面的数据信息会被搜集和使用,在什么范围内使用,数据使用中的价值倾向以及个人需要承担的风险。
数据新闻报道是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民事行为,享有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以及批评建议权等,因而在获取数据及未经当事人同意传播个人隐私信息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这不应成为媒体滥用数据,任意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借口,一旦数据新闻没有明显和足够的公共利益指向,同样要承担隐私侵权的责任。
所以,解决数据隐私的伦理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明确数据使用的权限和方式,建立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维权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集法律、技术、管理、应用、开发等多个层面为一体的联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是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据新闻传播中的负效应及其应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5G155。)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新闻系)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