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田水利供给研究

2015-05-30张恒熠

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农田水利供给

张恒熠

摘 要:文章以重庆市农田水利供给情况为例,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经济推动型、扩大投入型两种农田水利供给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构成了保障农田水利供给的关键因素;强化政府在农田水利供给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一主多元“的农田水利供给模式,降低农田水利供给的寻租风险有利于改善农田水利供给投入不足、效率低下的现状。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农田水利;供给;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42-02

水利作为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配置,既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利保障,也是水土保持、优化用水结构的关键支撑,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然而,由于政府决策的城市偏好、市场资本的进入壁垒、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等因素长期制约着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的有效流动,我国农田水利供给不足的问题普遍突出。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农田水利供给系统,探讨高效可持续的农田水利供给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大城市和大农村的结合体。目前,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相比,重庆农田水利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耕地灌溉条件较差、中小灌区设施配套不足、灌区末梢建设与维护乏力等现象还普遍存在。作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普遍特征。基于此,深入研究重庆市农田水利供给问题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2.1 建模思路及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变量包括存量、流量及辅助变量。作为描述模型积累效应的变量,存量用以表示模型中各子系统的基本状态。流量和辅助变量分别表示系统中存量的变化速度及存量与流量之间的过渡信息,二者通过物质流与信息流和存量建立联系,形成相互作用的动态网络系统。结合农田水利供给特点,本着突出重点与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最终构建的变量体系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结合重庆市城乡发展的内在联系,建立各存量间流量和辅助变量的反馈回路,设计农田水利供给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2.2 变量确定

根据重庆市农田水利供给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变量历史变化的稳定性和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参考相关文献,对系统变量予以确认。最终,将主要参数的数据确定归纳为3类:

①对于研究时期内数据变化较为平稳的单变量参数,采取算术平均数的方式予以确认,如:出生率、投入产出比。

②以表函数形式给定的参数,如:死亡率、再生产投入率、水利资金投入系数、农业产值增长系数、农业收入系数、农业收入对从业人数影响、转换系数。

③农业收入因子为人为设定变量,模型中规定2002年的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为1,其后各年的农业收入因子为当年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与2002年之比。

3 重庆市农田水利供给模式的情景分析

根据模型中经济、人口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参考《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水利统计年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等资料,选取2012年的供给状况为参照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经济推动型和扩大投入型两种供给模式,对未来重庆市农田水利供给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3.1 参照发展型(模式1)

该模式以2012年重庆市城乡发展状况为参照,农田水利供给模型初始参数保持不变,水利资金投入系数取1.26%。仿真结果显示,至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达到41 292.32亿元,年均增幅10.4%,水利资金投入与农业产值均有较大提升,分别达到520.28亿元和2 271.07亿元;全市常住人口小幅增长,为3 266万,农业从业人口缩减至341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达到6 026元,占比人均GDP为4.77%。

3.2 经济推动型(模式2)

该模式在参照发展型的基础上将GDP的投入产出率提升0.5%,保持水利资金投入系数不变,通过刺激社会再生产,扩大经济基础,充实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该模式下,GDP增长率增至10.7%,GDP、水利资金投入及人均GDP均较参照发展模式有所增长,分别达到42 774.95亿、543.24亿、13 5213亿;农业总产值与参照发展模式基本保持一致;农业从业人数为302万,降幅扩大。

3.3 扩大投入型(模式3)

考虑到农业发展在经济竞争中的先天弱质性,参考农田灌溉优势地区发展经验,将水利资金投入系数提升0.5%,强化外部支持,提升农田水利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至2025年,全市水利资金投入增至726.74亿;农业总产值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较上述两种模式均有了明显增长,分别达到

2 826.29亿、6 709亿;农业从业人数降幅收窄,为389万。

设定2012年的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农业产值、水利资金投入及农业从业人数为1,以2025年模拟数据与2012年对应数据作比得比值图,如图2所示。

对比2012年,各模拟情境下,农业从业人数均出现明显下降,模式2降幅最大,达到49%,体现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效应。3种模式下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均有较大提高,但模式1、2中农业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农民实际购买力不足,对其务农积极性产生抑制效应。模式3中,水利资金投入的加大有效推动了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的提升,但同时,该模式下水利资金的单位效益最低,反映出随着投入的加大,农田水利供给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将日益突出。

4 得到的启示

4.1 强化政府在农田水利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中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农村发展长期让位于城市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统筹好城乡发展关系,强化对农田水利的扶持力度。

首先,要全面认识发展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其在农田水利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其次,要构建起自上而下的财政投入体系与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责、权、利,形成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的良性互动局面,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基层组织对水利建设的现实需求,在保障农田水利资金投入的同时,确保水利建设的有的放矢。

4.2 拓宽供给渠道,鼓励“一主多元”的农田水利供给模

农田水利作为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市场资金的参与对提高供给效率,规避政府失灵有着积极意义。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经营性项目,政府部门要本着成本—效益的一致性原则,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手段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此外,政府还应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降低村民自主供给农田水利的交易成本,并通过“以奖代补”、增加酬劳支出等措施激励村民投工投劳,以弥补由于农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导致的劳动力投入不足问题。

4.3 完善约束机制,降低农田水利供给的寻租风险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农田水利供给活动中的寻租现象,提高供给效率,首先要建立多元供给模式下的竞争机制。政府要减少对水权市场的制度授权,倡导契约式管理,破除农田水利供给的垄断壁垒。

其次,应构建起高效可行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针对资金划拨、流向及工程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推进财政投入绩效管理制度,杜绝资金的滥用、挪用及贪污现象。

最后,要明确参与责任,严格贯彻奖惩制度,对问题项目要启动追查程序,筑牢农田水利工程的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广山,苏维词,赵国军.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2] 张干.重庆农村消费市场现状、潜力及拓展对策[J].农村经济,2004,(5).

[3] 宋学锋,刘耀彬.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3).

[4] 陈书忠,周敬宣,李湘梅,等.城市环境影响模拟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8).

[5] 郁亚娟,郭怀成,刘永,等.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演化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系统动力学农田水利供给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