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写实油画中人物精神风貌的演变

2015-05-30赵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物

赵毅

摘 要:艺术作品总是敏锐地感知与传达着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从而承载了超出画家个人体验的现实时代意义。当代的写实人物油画从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挣扎着摆脱出来,对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追崇,转而向平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追寻。这一转变过程背后既有泛政治的艺术理念的退烧,也伴随着社会经济大潮的卷携,更表现出画家对于现实的体悟与思索。在现代性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当代写实人物油画正行进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

关键词:写实油画;人物;精神风貌

相对于抽象绘画而言,写实油画在功能上更便于表现社会主题,尤其是人物题材的写实油画,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观望到作品产生年代的整体社会情境和时代精神,以及画家对这一整体情境的个人体验和艺术思考。可以说,写实油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而写实人物油画尤为突出这点。

本文即重点考察中国写实油画中人物精神风貌的演变。第一部分简略述及较长时间段内写实人物油画精神风貌的历史演变,描绘出一个背景性轮廓。第二部分着重以四位当代代表性画家为中心,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呈现出写实油画人物精神风貌的当代嬗变轨迹。第三部分即小结,试图分析这一当代演变背后的时代原因,并对当下写实人物油画的创作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此,首先对精神风貌一词做一个界定。所谓精神风貌,外在表现为人物的外貌与形象,内在则表现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写实油画中人物的精神风貌,首先反映了模特本身的精神状态,进而体现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的艺术思考,再进一步,则折射出了整体时代的精神基调。

一、中国写实油画中人物精神风貌的历史演变

油画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了四百多年的发展。最初,写实油画是作为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副产品引入中国的。帝制时代的皇亲贵族将西方油画作为猎奇的观赏对象或彰显个人艺术品味的装点品。清廷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就为乾隆皇帝、皇后以及后宫妃子等创作了一批油画肖像,如《纯惠贵妃像》、《香妃戎装图》等。这一时期的写实人物油画多注重形象与色彩的生动准确,有强烈的明暗立体感,充满了宫廷装饰的意味。因此,很难说这一时期的油画肖像人物的精神风貌准确体现了时代精神,更多地只是作为绘画史或历史研究的文献材料体现其价值。

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浪潮之中,政治上的变革也充分体现在了艺术作品中,因此,写实人物油画作品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性与革命性的特点。20世纪初期,出现了徐悲鸿、刘海粟、潘玉良、吴作人、常书鸿等一大批满怀热血的爱国写实油画家。在李叔同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表情坚毅、眼神中充满期待与向往的革命者形象。这一时期,中国画家对于西方写实油画的技法与绘画语言还没有充分掌握,技巧还未见成熟。

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结束的三十多年中,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下,写实油画因其更为直观的社会宣传与表现功能,得到了长足稳固的发展。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罗工柳的《地道战》、闻立鹏的《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等作品,人物形象刚健强劲,在精神风貌上体现了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和胜利在望的革命愿景。文革期间艺术创作陷入“高大全”的教条泥潭,写实油画人物在形象上表现为脸庞方正、面色红润、身材伟岸、姿势正派,精神面貌上统一呈现出激昂斗志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政治需求催生了大量写实油画作品的诞生,一方面使得写实油画技法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却因画作内容题材过度程式化、风格上单调统一,而阻碍了写实油画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代写实油画中人物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80年代文化浪潮兴起后,写实人物油画进入了当代发展时期。现代性观念的开启和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使得这一时期的写实人物油画作品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特点。

罗中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父亲》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作品,《父亲》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早期观念艺术的代表。农民的巨型头像被第一次搬上了画布,罗中立通过照相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令人过目难忘的农民形象。

画面以老人的面部为中心,与手和碗形成了三角构图,使画面稳固而突出。黑褐色的皮肤和以黄调为主的色彩突出了北方农村的环境,为人物烘托出了详尽真实的生存背景。画中的老人面容沧桑却带着安详,真实体现了劳苦大众的生存境遇及历史背负,具有一种悲剧震撼力。《父亲》突破了人物写实的概念,在当时人物写实美术中引起了热议。

1983年的油画《苹果熟了》,将大家的视线引向了另一位肖像写实画家庞茂琨。作品描绘了一位彝族老人蹲在地上,手遮眉间,疲惫地遮避强烈而刺目的阳光。画家对于老人动作和姿态的敏锐捕捉,使得他在乡土绘画中显得别具一格。庞茂琨通过人物刻画阐释出了对于彝族老人遮挡太阳这一行为的肯定,同时也体现艺术家关注世界的精神。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对静态精神的关注。

在《彩虹悄然当空》中,年轻女子伏身山间,埋首于双臂之间而眼神却缓缓上升,注视着前方。画面传达出了人物对外界羞涩的试探,一种内敛的凝视。

庞茂琨的作品中多是安宁的人物处于肃穆环境之中,他运用欧洲缜密的古典画风来叙述他所观察到的人,通过表现人物的面貌来传达不同人物之间的精神世界。每一个被描画的人物都是独立的客体,却是被画家感知后形成了具有理念和情绪化的客体,在这种结合中庞茂琨强调着某种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郭润文90年代中期的写实人物油画既不同于印象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写实传统,而是在法国新古典主义油画传统中发掘造型灵感,“精致的画面语境”和“繁复的制作技术”是他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神秘主义气质则是其作品的基调。《大家闺秀》中的两个女孩,虽然面容上透露出现代气息,但暗褐色的背景与明式座椅却散布着错位的时空信息。这一矛盾的组合,凸显出了两个女孩脸上的张皇与疑惑。这种时空错位的布置,在《本命年》这幅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正值青春的少女置身在欧式古典家具构建的空间中,倾身倚靠在沙发扶手上,侧脸表情既传达出少女期待懵懂的神情,又略带一丝惶惑。

在郭润文大多数写实人物油画作品中,中心人物的神情总是带有一种虚幻、神秘的宗教气息,透露出伤感和悲戚的情愫。人物的这种精神风貌,正传达出了画家本人对于时代的思考,精神的无所寄托、价值的飘散失序,使得身处世纪之交中的个体感到命运的迷茫与无着落。

同样在90年代中期,在观念性肖像画领域中,毛焰以极端的技巧主义显示了肖像的形神兼备,代表了中国写实绘画的新高度。他的画多以他的朋友为模特,人物的形与人物的精神文化背景相交互,拓展了肖像画的思想维度。其代表作为《托马斯》。托马斯是一名在南京学习汉语的外国人,1998年与毛焰结识。在画中托马斯被略去了着装、眉眼甚至性别,画面看上去既是某个具体的人,又是整体人类的面孔,这使得毛焰的画散发着东方玄学的味道,在充满了混沌和虚无之中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种可能的通道。与此同时,画家也通过反复描摹同一件事物,得到了修行的体验。这一体验展示在其肖像作品中的,则是细致文雅而加以节制的创造性和独特的灰色体验。

三、 结语

艺术作品总是敏锐地感知与传达着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从而承载了超出画家个人体验的现实时代意义。当代的写实人物油画从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挣扎着摆脱出来,对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追崇,转而向平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追寻。这一转变过程背后既有泛政治的艺术理念的退烧,也伴随着社会经济大潮的卷携,更表现出画家对于现实的体悟与思索。在现代性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当代写实人物油画正行进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

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的深入进行,以及网络普及带来的信息爆炸及认知变革,写实人物油画的发展面临新一期的发展与机遇。首先,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日趋成熟,画廊、策展人和职业画家正合力推动着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如何在保持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不丧失画家本身的艺术主体性,尤其写实人物油画作为最具社会关怀的绘画品类,更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其次,网络与数码产品的普及,改变了观画者的欣赏与思维方式,抽象、庞杂、变形、怪诞的视觉形象已经逐渐被接纳为普通、易受的艺术视觉。在此影响下,如何突出绘画作品的写实性,进而保持其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性,也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光翠.中国写实油画中人物精神风貌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潘兵.论中国写实画派和写实油画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吴昊.写实与夸张—中国写实油画造型语言研究[D].郑州大学,2014.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猜你喜欢

人物
戏曲人物表演艺术漫谈
音乐剧《迷藏》中“方老师”一角的饰演体会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