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袁传记散文的时代新变

2015-05-30刘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世俗化

刘玉

摘 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晚明社会政治上极度腐败,但经济文化上却出现新鲜血液。这一时期文人创作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特殊现象,尤其在三袁的传记散文创作上。三人无论在传主的选择还是题材的筛选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三袁;传记散文;晚明社会;传主选择;世俗化

公安三袁作为中晚明重要诗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将文人的关注点转向内心世界,令“天下耳目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 ”。但随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中晚明时期,政教衰颓、心学禅化、新的经济因素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特点,三袁传记散文的创作在这种大环境的渲染下也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

首先,传主对象有所扩大。明中叶以后,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作家的描写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道德中宣扬的圣人形象,三袁创作的传记散文出现了一些正统传记所忽视的人物。一类就是被传统卫道士称为“异端”的人物,袁宏道为徐渭立传,袁中道为李贽立传,对于晚明社会上两个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人物,袁氏兄弟将其二人推为思想上的开拓者,大力赞扬。还有一类是行为怪异的“狂人”,三袁也为其立传,“狂”体现在他们有些特殊癖好,晚明文人对“癖”有一种痴迷的态度。袁宏道曾称:“弟谓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因此,袁宏道为有酒癖、游癖、虫癖的醉叟立传,袁中道为嗜酒如命的回君立传,还将其比作孔子弟子“颜回”。除却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三袁的传记中也出现一定数量的底层百姓,因此也呈现出平民化的特点。《史记》中的传主都是英雄豪杰、股肱之臣,到唐代韩愈柳宗元虽创作了一些底层人物传记,但主要是借传记表达对统治者和社会黑暗的一种控诉,因此这类传记散文的社会性较强一些。三袁为底层人物立传,单纯在表现他们身上一些上层人士所无法企及的美好品质。一方面,商人开始进入传主的行列,如袁中道《吴龙田生传》等,写商人吴龙田经商发迹的经过,赞扬了他诚实努力的品质,扭转了读者对商人的固有看法,这在以前的传记散文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同时,医生、家仆、节妇等社会底层百姓都被晚明文人写入传记散文中,袁中道的《万莹传》、《回君传》,袁宗道的《唐医序》、《葛医序》,或为家乡的私塾先生作传,或为身边的家庭医生作传,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袁宏道的《拙效传》更是为家中四个奴仆作传,可见中晚明时期文人的作传视角已经伸向地位低微的市民百姓。

其次,传记题材转向日常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再关注社会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而是将笔触伸向自己的普通生活,表达作者真实体会到的情感。袁宗道的《祭萧孺人》是为朋友的妻子作传,回忆以前去朋友家做客的场景,萧孺人对自己的热情款待,以及萧孺人去世后家中的惨淡光景,表达对朋友妻子美好德行的赞美和对其深深的追思。袁中道的《亡堂兄论道墓志铭》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堂兄在临死前一直记挂着让自己的妻子改嫁,一再拜托自己帮忙,又忆起以前与堂兄一起游历时的美好场景,各种往事历历在目但物是人非,通过几件平常往事的刻画展现作者对已逝亲人的怀念。

再次,传记内容中反映出文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肯定自我欲望的倾向,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在晚明社会,纵情声色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倾向,从朝廷官员到民间百姓,无人能免俗,三袁也是如此。他们在文章中毫不避讳地宣扬对利益、对声色的追求。袁中道的《回君传》中“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喜妓入骨”,直言回君对声色的痴迷,《梅大中丞传》中提到梅国桢“相与为裙簪之游。调笑青楼,酣歌酒肆”,可见上层官员纵情酒色也是常有之事。在《一瓢道士传》对一瓢道士的刻画相较于前两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久乃厌之,以赀市歌舞妓十余入,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袁中道对其笔下人物纵情声色的行为并没有大肆抨击,可见当时连作者自己也深陷其中,在他的《殷生当歌集小序》中他借他人之口,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近有一文人酷爱声妓赏适,予规之,其人大笑曰:‘吾辈不得于时,既不同于缙绅先生,享富贵尊荣之乐,止有此一缕闲适之趣,复塞其路,而与之同守官箴,岂不苦哉?其语卑卑,益可怜矣。”在袁中道看来“酷爱声妓赏适”只是一种“闲适之趣”,只是排遣心中苦闷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不妥之处。其好友江盈科也有诗评其这种生活状态“笑倚青楼调妓女,新诗丽曲度琵琶”,“吴越山川品题尽,风流谁不羡袁郎”,可见追求自我声色的享乐已是晚明文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袁氏昆仲的传记散文在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开始关注不被传统道德规范所推崇的狂人异端,也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底层人物,赞颂人性中最为美好的品质;他们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只是局限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开始转向普通的日常生活;同时在传记散文中也体现出晚明士人纵情声色的世俗化倾向。探究三人的传记散文在晚明社会下的时代新变,既可了解当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对于更深入地剖析三人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袁宏道著,钱伯城点校.袁宏道集笺校[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袁宗道著,钱伯城点校.白苏斋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江盈科著,黄仁生辑校.江盈科集湖南[M].岳麓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世俗化
“世俗化”转型与晚清知识分子的道德变革
土耳其18世纪以来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艺术鉴赏话雕塑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建筑的世俗化
走下神坛的英雄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