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吉思汗文化对伊金霍洛的历史影响

2015-05-30乔琳君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成吉思汗足迹

乔琳君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成吉思汗文化对伊金霍洛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最深远的。伊金霍洛因成吉思汗文化而闻名遐迩,成吉思汗文化在伊金霍洛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成吉思汗;足迹;伊金霍洛;历史文化;影响

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汉译“圣主的陵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加之地处南北要道、水草丰美,因此这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纵观历史,众多游牧民族及其政权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极具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这其中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成吉思汗陵和成吉思汗文化。

一、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和文化遗产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成为蒙古帝国大汗。其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战争,建立起庞大的四大汗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他们的军事征服活动,打通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结束了中国大陆自五代十国以来形成的数个政权分裂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名闻世界,其“箴言”集教育性、哲理性、韵文性于一体,亦是留给后人们的无穷精神财富。

成吉思汗箴言自古以来就在中外广泛流传。世界第一部《成吉思汗传》,即1240年成书的《茫豁勒·尼古察·脱布赤颜》(汉译《蒙古秘史》),初步统计《蒙古秘史》里“成吉思汗箴言”有近百条。另外,罗卜桑丹津撰写的《阿拉坦·托卜赤》(汉译简称《蒙古黄金史》)、萨囊彻辰的《蒙古源流》以及《阿萨拉格齐史》、《阿拉坦汗法典》、《白桦法典》、《卫拉特法典》等古籍,都引用过成吉思汗箴言。这些都使成吉思汗的睿智形象深入人心,使其成为文化遗产流芳百世。

二、成吉思汗陵与伊金霍洛旗

成吉思汗仙逝后,出现了“八白室(宫)”,即八顶白色蒙古包组成的供奉物,形成于蒙元时期,历代由鄂尔多斯部守护、管理,其中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供奉之职,完整的保留了独特的成吉思汗祭祀和蒙古族古老的文化习俗。成吉思汗祭奠每年进行30多次,每次祭奠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程序和时间,历代传承不变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成吉思汗八白室” (成吉思汗陵)近八百年来辗转于大漠南北。明代天顺年间,鄂尔多斯部入驻并长期占据河套,“鄂尔多斯”因此得名;八白室随之迁来,由鄂尔多斯部的济农(首领称号)负责供奉。清顺治年间,清政府在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度,鄂尔多斯设立伊克昭盟,下设七旗。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多罗郡王—额璘臣济农,由于封地在郡王旗(现伊金霍洛旗),却要到王爱召(达拉特旗)祭祀,故而,他将八白室迁到了郡王旗的伊金霍洛。

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开战乱,八白室移至甘肃省兴隆山,1949年移至青海省塔尔寺,1954年,内蒙古人民政府派迎陵团将八白室请回故地,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新建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纪念性陵殿,从此移动的陵帐固定下来。成吉思汗陵园占地面积55544平方米,陵寝建筑面积1691平方米,于1956年落成。

三、成吉思汗文化对伊金霍洛的历史影响

(一)伊金霍洛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伊金霍洛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朱开沟文化”,这里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式青铜短剑”堪称“中华第一剑”。“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青铜刀证实了伊金霍洛旗就是“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诞生地,伊金霍洛旗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原始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306~251年的战国时期,秦昭襄王计杀义渠王,然后对义渠(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展开征讨;为了防御义渠夺回失地,秦昭襄王就修筑了长城。秦昭襄王长城就像一条巨龙,基本成南北向穿过伊金霍洛旗东部,最南端自陕西省神木县进入伊旗新庙乡境内,沿牛川西岸向北伸延,经雷家塔折向西北,沿束会川西岸伸延,再北行经纳林塔村,折向东北行经纳林沟伸入准格尔旗境内,全长约40公里。墙体上有用土夯筑、土石混筑和石块垒砌3种,残基宽5-8米,高1-2.5米。沿线采集有绳纹板瓦残片。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秦昭襄王长城从修筑方式、保存程度等方面来看是鄂尔多斯市乃至全国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战国-秦长城,具有不可复制的研究、保护和观赏价值。

秦始皇时期,穿伊金霍洛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到了汉代,朝廷在秦直道旁的红庆河修筑了大型古城址——红庆河古城,史实证明,秦汉时期红庆河古城一直是中央通往边塞的重要城址。表明从秦代开始,伊金霍洛旗已经是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汉族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清代,作为伊克昭盟盟长、鄂尔多斯济农的额磷臣,为了便于对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管理和祭祀,将八白宫由黄河南岸的王爱召迁往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现伊金霍洛旗);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伊金霍洛”。

(二)成吉思汗陵为什么最后迁移到伊金霍洛并驻留至今。笔者认为,成吉思汗陵最后迁移到伊金霍洛并驻留至今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伊金霍洛旗环境相对比较优美,适宜驻留。历史上的伊金霍洛,自古便是水草丰美、草长莺飞,是放牧天堂、兵家必争之地;直到清末民国,在盲目“放垦”给内蒙古大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时候,伊金霍洛旗相对来说仍然保留了美丽的草原、茂密的树林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故而,无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还是所有崇敬成吉思汗的人们,都愿意伟人长眠于环境怡人之地。

2.伊金霍洛旗地处南北战略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05年,考古学家们在红庆河古城西约1500米的地方,发现了秦直道遗迹。在鄂尔多斯境内,秦直道附近的大型城址只有伊金霍洛旗的红庆河古城。说明在秦汉时期,红庆河古城一直是秦代咸阳通往九原郡,汉代上郡通往五原郡的中转站,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往边塞九原、五原的物资囤积地和官员、移民的中途休息地和给养补充地。表明从秦代开始,伊金霍洛旗已经是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通往中原农耕王朝辖区的交通要道,是北方少数民族同中原汉族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成吉思汗的英灵驻留于伊金霍洛这样一个战略要道属于历史的选择。

(三)成吉思汗文化对伊金霍洛的影响。作为一种典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文化——成吉思汗文化对伊金霍洛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和深刻的,深入到伊金霍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如今成吉思汗陵已经成为了伊金霍洛乃至鄂尔多斯的重要名片,国内外的人们因为向往成吉思汗,而了解了成吉思汗陵,才进而认识了伊金霍洛。筆者认为,成吉思汗文化对伊金霍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影响。因为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祭祀,所以历史上的达尔扈特人不纳税、不服兵役,受人崇敬、享有政治特权。使伊金霍洛成为一块神圣、富饶、和谐的化外之地

2.文化影响。因为有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伊金霍洛”而得名,历代居民引以为荣,他们世世代代把成吉思汗文化、蒙古贵族祭祀文化、蒙元宫廷文化发扬光大、登峰造极。可以说,成吉思汗文化影响并改变了伊金霍洛文化,伊金霍洛文化也传承、发扬了成吉思汗文化。

3.生态影响。因为伊金霍洛水草丰美、环境怡人,故而,成吉思汗陵最后驻留于此;也因为成吉思汗在这里长眠,所以伊金霍洛的环境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越来越好。这都得益于勤劳的伊金霍洛人民的建设和保护。如今,国家的“三北”防护林、黄河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造林规划,鄂尔多斯市和伊金霍洛旗政府保护生态的项目建设,都进一步促进了伊金霍洛旗生态的保护。

伊金霍洛因成吉思汗文化而闻名遐迩,成吉思汗文化在伊金霍洛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穆鸿利.试论成吉思汗“训言”的整理与研究[A].成吉思汗文化与伊金霍洛——伊金霍洛旗2009成吉思汗文化论坛文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2] 潘照东.成吉思汗与阿尔寨石窟[A].鄂尔多斯学研究文选(2006)[C].鄂尔多斯市委印刷厂,2007.

[3] 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成吉思汗足迹
成长足迹
成吉思汗
足迹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足迹
春的足迹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