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2015-05-30罗琳
罗琳
内容摘要:本文以高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探讨,为提升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意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为我国教育改革顺利开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对策
我国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主导团体,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整个高校教育环境下,我国高校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果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没有妥善解决,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笔者发现已有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上,如青少年、特殊儿童、大学生等,对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高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提高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促进我国教育改革顺利开展贡献微薄之力。
一.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高校教师主要面临着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日常工作压力大、竞争较为激烈,导致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人际关系危机。
2.职业倦怠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相比其他行业职业倦怠发病率,高校教师属高发群体。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表面自由,但实际上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容易陷入焦虑、紧张等消极状态,导致低工作效率、低工作热情和低自我成就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情绪情感问题
我国高校教师情绪问题中最主要的表现症状就是情绪焦虑。具体表现为当面临某个工作困难或生活困难时产生持续抑郁、忧虑和紧张的消极心理状态。其生理表象则以胸闷、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断、失眠、食欲低下等。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个体心理素质差异
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个体心理素质高低的影响。而衡量个体心理素质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性格、情绪、认知、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等因素。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普遍具有高自尊、高成就动机,且人格特质多倾向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特点,面对较大工作压力时容易产生低自我效能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自身心理状态。
2.自身缺乏心理健康的认识
高校教师并没有对心理健康形成系统的认识,仅仅处于了解的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只是处于了解不良的情绪状态、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但并没有深入地认识到心理问题若是没有得到正确缓解所可能带来的危害。
3.自我调节能力缺失
据调查显示,有些高校教师虽然意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遇到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时缺乏自我调适的技能,不能有效地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做有效缓解,基本不具备自我心理干预的能力。
三.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学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一,学校应在办公环境方面关爱教师心理健康。如保证办公室获得充足的光线,教室和办公区域具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第二,创建和谐人际交往氛围。作为学校领导要注重管理艺术,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同事之间营造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师生之间创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体现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职业福利待遇。因此,应当完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体系,提高教师职业收入水平,同时应加强社会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塑造良好的教师社会形象。
3.加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完善心理健康自助系统
关注和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便是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第一,高校教师应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正确看待心理问题。第二,提升自身的抗挫抗压能力。高校教师面临这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如果不能有效缓解自身压力,以正确的方式面对挫折,降低压力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影响,则会导致工作效率底下,损害其身心健康。第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保持身心愉悦。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运动习惯。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