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曲过程中知识与情感的作用

2015-05-30郑炳男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作曲

郑炳男

【摘要】最早的音乐不能算音乐,只是单纯的乐音,没有意义而言,通过人类的发展进步逐渐形成现在有意义的音乐,是非偶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工作。而偶然形成的音响,如汽车行驶、工厂内的机器声等,但都不能算音乐。也比如我们现在最为先进的合成音乐,它并不是机器自己创造的音乐而是需要通过电脑程序的汇编按照程序运作才产生的。作曲家通过音乐知识和自身情感以及创造时的灵感相结合进行创作,它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学会正确处理歌词,学会通过积累情感激发灵感,激发创作的动机,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知识与情感在作曲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与情感;作曲;激发灵感

音乐真实的生命是他们内在的情感,并不是机械的接受和复制。一部流传的佳作,之所以受人喜爱,流传至今,是它所包含的某种内在的情感和美打动了我们。创作的过程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情感的积累,是对生活的体验,有内在的知识支撑,有情感的融入,才能达到人曲合一的境界,才能使作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感动听众。本文通过笔者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在作曲过程中,知识与情感的重要性,两者应做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知识在作曲过程中的作用

作曲家所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及作曲方法直接关系到一首音乐作品是否能创作成功,因此,知识在作曲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虽然一首乐曲的创作方向是以音乐主题开始,但也是以先了解和认识主题相关知识为前提才能确定的。

例如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他在作曲时也有记录主题的习惯,而这本笔记曾有幸被人得到过,我们通过他的笔记可以看出,每个主题都是经过他不断的加工和修改,他追求完美的心态将这些主题加工的尽善尽美。他从一个主题开始,使它发芽,在不断的完善中使它开花结果,在对作品不断雕琢的过程中,他甚至不分昼夜、不辞辛苦,这就是我们的大作曲家贝多芬。实际上,以上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不断扩充和完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渴望得到更高的声音和音乐,如和声、洪亮度和形式原则,也曾试图配合发展做了一些改革和创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知识,灵活巧妙的运用曲调(即乐思)进行音乐创造?当然,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曲调并不是全部。作曲家们都十分清楚,一首作品的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内容。乐思只可能形成一首乐曲,并等于写首乐曲。首先,找一些与原来乐思相符合的、类似的、也可以是能形成对比的乐思,这些乐思现在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虽然不像之前那么重要,但从整体上来说,第一个乐思的顺利完成则显得异常重要。

其次,当我们完成第一个乐思之后,还需要找到另一个乐思来将完成的第一个乐思进行承接,而寻找一个起承接作用的乐思通常用的方法则是“过门素材”。最后,为使某一特定主题延长,使它富有更为鲜明的特点,可使用“延长法”及“素材的发展”等方法。这些都是作业过程中用到的专业知识,所以,具备乐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具备这些知识是创作一首歌曲和大型乐曲的重要前提。像是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一首完整的乐曲的成功必然是要经历了“乐思的创建——逐步融合——延长”这一过程而逐步成型。通常乐曲的创作需要在联接乐思的过门素材后才能使乐思得到充分发展。在延 长乐思后可以开始联接乐思了,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如何将所有的素材都联接起来,使它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并能做到天衣无缝呢?首先,作品的主题必须明确,过门素材必须清晰,作品中所陈述的故事来来龙去脉必须清晰。其次,作品中的段落应包含开始、中间、结束等段落。让听众始终知道自己听的是哪部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必须精心安排整首作品,让听众听起来流畅,听不出联接部分,让听众有种作品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是每个初学作曲的音乐学生都知道的原理,即一首完整的作品应具有流动性和连续性,但如何驾驭这个原理却向最伟大的音乐家提出了挑战。

二、情感在作曲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在创作音乐时,情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物能够吸引我们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经常与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活动往往是具体的、积极的。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收获的感觉与印象也不同,所以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内容也是风格各异的。

如《薅草锣鼓》,作品主要以舞蹈音乐及土家山歌对唱为主,作者对这部作品也是倾尽了诸多心血。因土家山民属于少数民族,其语言和民族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当地风格,因此,作者首先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包括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和土家山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亲自感受到了丰收后的满足及心情的愉悦。《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所体现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出工、催工、鼓劲、赞扬与数落,还有调侃人们的劳动情绪,给人们的感觉是天然的、一体的、不带任何瑕疵的音乐艺术,就像是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一气呵成。

又如:《弥赛亚》的创作者亨德尔,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整日呆在家中,不眠不休。“他是蘸着泪水挥毫的”,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评价亨德尔。他为自己创作了哈利路亚而激动流泪,我们也必须承认哈利路亚确实是传世之作,也曾引起巨大的轰动,因为作品中融入了他对主耶稣浓厚的情感。另外,这部作品还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哈利路亚”首演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也出席了,在听到大合唱时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此后,音乐史上出现一个罕见的传统,那就是站着听“哈利路亚”。

三、知识与情感在乐曲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一)积极掌握乐理知识,为乐曲创作提供养分

通常情况下创作相应的作品必须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为支撑,因此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作者创作作品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首先,要学会音符的发音和音速;其次,要学会唱谱和听谱,还要掌握音的类型及关联;此外,与音乐创作相关的各类专业书本知识对音乐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还需要学习与音乐创作相关的知识为音乐的创作做补充,当然这些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边学边用,与实践结合,循序渐进。最后,要成功创作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还需要一些现代作曲工具的辅助。

(二)丰富的经历能给作曲家带来更多的灵感

无论是创造音乐作品还是蒙娜丽莎的创作都需要灵感来支撑,音乐创造也一样。而众所周知,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它并不是无时无刻存在的,而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得到灵感呢,这就需要作曲者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情感来激发灵感。包括贝多芬这样的大音乐家,总是随时备好纸笔,即使散步也是边走边停,将音符记下来,以免突然而至的灵感一闪而逝。如果音乐创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拥有充沛的灵感,那么这一作品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拥有较好的质量。如果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创作者缺乏灵感,则会使得作品的创作进度被拖慢,因此,才会出现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现象。一首好曲子的呈现不仅仅依靠好的灵感,更需要具备好的处理手段。因此作曲家要具有较高的心里素质和不屑追求完美的心态。每一部作品都是通过音乐创作者精雕细琢而形成,甚至可以说多一个音符太多,少一个音符太少,有时可能会兜兜转转多次又回到原点,但音乐创作者正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能将其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通过音符传达给听众。

(三)以音乐主题为开端

创作一首曲子是以音乐主题为开端,通过音乐主题展开创作方向。作曲过程中,“起、承、转、合”是四步基本法,每一步都非常的重要,决定着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贯穿整个音乐当中。它不仅巧妙的将每个乐句融合在一起,也将每个乐段融合在一起。当然,一个好的音乐主题只是开始,想要使它成长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我们只有做好第一步才能使它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步,起——即以上所说的音乐主题;

第二步,承——即承上启下的意思,根据设计好的主题,创作下一步内容,承接住主题,即“重复手法”,有时的重复也是随之变化的,也是常用的作曲技法之一,它使音乐主题得到好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步,转——即指转变,也是对比法,较为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曲风在此时会发生转变,且与之前乐句相比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使主题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也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可见,音乐的形成是不断重复、不断对比的,只有冲突才能使乐曲更加协调和统一。

第四步,合——即指将所有乐句组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总结概括。通过“合”能将“承”与“转”这步骤更好的衔接起来,能使作品更加完整和统一;另外还能有效促进听众加深对主题思想的印象。

四、总结

总而言之,知识与情感在作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的存在是相互的,也是以彼此为支撑相互发挥着作用的。音乐创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乐理知识,才能帮助其顺利的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此外,一部好的音乐作品的成功创作,与音乐创作者本身的生活、情感的体验以及其创作的心态息息相关,只有具有丰富的生活、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加上其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创作心态,才能给人们带来优秀的音乐作品,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严梅.作曲技术与理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成功(教育),2008(12).

[2]姚恒璐.作曲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3]索郎曲扎.音乐创作与情感——略谈音乐创作心得[J].西藏艺术研究,1995(03).

猜你喜欢

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逐梦
戴月披星
邀你来我家
那一天
作曲心语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George Gershwin
略论序列音乐作曲的应用实践
伍光辉作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