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山色概述

2015-05-30张路伟李英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伊河龙门山龙门

张路伟 李英武

龙门山色的含义

龙门山色是历史上对龙门周围生态环境美好的精辟概述,被称为洛阳八大景观之首,是龙门景区的一个历史品牌。具体而言,是对龙门周围以东西两山夹伊河的时空概述,对其地形、地貌、温泉、山水、植被、文物、文化、寺庙、建筑等包含在其中的一个准确表达。其中以地形、生态、石刻雕像为主,内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龙门山色有三个品牌:生态品牌、景观品牌、历史品牌或者说是山水品牌。有五个概念:一是时空概念,二是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概念,三是历史文化概念。龙门山色是一个以山水、时空为主题的集自然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内涵、历史人物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体。其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深入其中,会感到其博大精深。四是心理概念。人们一想到龙门山色,就会想到那碧绿的青翠,轻柔的河水,岸边的垂柳,安静的佛像佛雕,魏碑的书法,精美的建筑,东山的禅宗等等,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超越。五是自然和人文概念。龙门在历史上不叫龙门,先是叫伊阙或阙塞,后来称之为龙门,所以全称应为伊阙龙门,或者是龙门伊阙,这点很重要,具体划分年代应该以隋炀帝建都洛阳为分界点,在此以前为伊阙,在此以后为龙门。伊阙表现的是自然景观,龙门表现的是人文想象和文化要素,龙门山色应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就像普陀山一样,全名为海天佛国,海天表示的是自然景观,佛国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代表的人文要素。

龙门山色的历史变迁

龙门山色的形成是伊洛河谷的历史文明史,是河洛文明的沧海巨变史,更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不屈见证史,最后是中原文化的辉煌发展史。具体而言,大家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应当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龙门山色的雏形期:具体时间是自远古伊洛河谷有人类活动到周公营洛(——公元前102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伊阙还没有形成,典型两山是连在一起的,龙门地区是一片汪洋,伊河水下来发生倒流,直至今天的嵩县田湖,史称“汝海”。伊河水位大概在260~270米左右,现在龙门西山三角地一带有河卵石分布,东山乾元山一带有细河沙土存在,河面土构造节理发育十分完全,擂鼓台区域发现了贝壳等海洋化石等,都是作为伊河当时的水文特征。伊河经常发生水患,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造成上游涝灾,下游旱灾。伊河不属于黄河水系,而是长江支流。所以人们渴望消除旱涝不均,解万民于倒悬。此时的龙门山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大型野兽出没,百鸟飞鸣,一派生机盎然。非常适合于人们发展生产。但限于自然条件,人们就把疏通伊河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于是就出现了大禹治水、放羊娃叫龙门,鲤鱼跳龙门、龙王刻像等历史神话故事。李白有诗“龙门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反映了当时人和生物都希望伊河不再倒流,造福百姓的迫切愿望。在山上,人们依山而居,靠山而存,从山上攫取各类生活资料,比如取火的柴木,包括用藤做绳、做衣、做鞋等,葛藤文化也随之而生。在诗经里有很多体现。比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等诸如反映百姓生活的民歌、诗歌都是那个时期人们的真实表现。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初期的龙门山水景观,山水,在古代人们就有朴素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好的地方就是有灵气的地方,所以夏朝、商朝的统治者就在龙门举行规模浩大的祭司活动,一般分为春祭、秋祭,有时四季都有祭司活动,祈祷国泰民安,百姓幸福等。综述,这个时期的龙门山色是两山相连,水面开阔,森林茂密,人们在逐渐改变自然,也在改变着龙门的自然景观。

龙门山色的形成期(前1020-604年):时间大概在周公营洛至隋炀帝建都洛阳之前。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洛阳逐渐成为历朝政治经济的中心,伊洛河谷逐渐成为洛阳的核心区域,人们对该区域的重视也随之增加。伊河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在朝代太平时期,龙门是作为皇家的囿苑地位存在,为皇家提供祭祀、游玩、射猎甚至为皇家提供建造宫殿的材料,比如在周朝龙门是作为祭祀和田猎的天子之囿而存在,在这两项活动中,上至天子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参加,体现周礼中的“裕民之道”和“与民同乐”思想,由此可见龙门的地位和作用至高。在东汉光武中兴时期,龙门是作为皇家二苑存在(上林苑、广成苑),不仅是皇家田猎之所,更是皇家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家动乱时代,龙门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由于其天险地位,自春秋时起,龙门就作为一个拱卫京畿的关隘存在,历史上在龙门发生了许多有名的战役,比如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破韩魏联军,斩韩俘24万人,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帅师出伊阙攻秦,秦使将军缪攻西周,秦灭西周。公元184年,东汉将军何进于洛阳周围置伊阙、函谷等八关都尉,拱卫京都洛阳,龙门的军事地位一直都非常重要。第三,龙门生态变迁,园林地位逐渐突出。在这个时期,龙门的生态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个是形式上的变化,由原来的囿逐渐变为苑,囿和苑的区别在于,囿是一种没有围墙的自然生态单元,完全是全生态、自然态,苑则是有一定规模的、有一定界限的园林单元,里面融入了人文的思想理念、造园理念和改造理念,比如把佛教文化植入于苑的建造过程中,通过改造道路、水系,引入其他的外来树种、花草等来进行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比如为了安全游赏有意识地驱避一些大的动物而豢养、驯化一些小的动物等,这些都是苑的范围。第四,伊阙的改造继续在进行着。在伊阙右壁铭载:“永康5年(公元295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堑岸开石,平通伊阙。”如果说大禹治理伊阙只是传说的话,这次大规模的伊阙治理则是实实在在的文字史料,正是由于伊阙的不断治理,使河道变宽,不仅为伊河两岸的百姓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效治理了水患,同时也改变了龙门的生态景观,使龙门山色更加富余天庭气象,为隋炀帝登邙山俯瞰龙门进而建都洛阳定下了基调和基础。第五,龙门山色中增加了佛教元素。洛阳自古为天下之中,乃九州风云际会之地,因城而兴,因城而衰,多次破坏,又多次兴起,连年战乱、动乱、水灾等天灾人祸,导致了人们渴求一种精神上和心灵上慰籍,山水灵秀之地必为心灵宽慰之所,名山配名教适得其所,于是龙门就成为了佛教的修行之地,上至皇家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把佛教作为精神的寄托,把龙门作为了修行之所。从公元493年开始,龙门伊河两岸的石崖上开始了漫长的雕刻佛像之旅。山因佛而增辉,佛因山而兴盛。龙门山色中增加了佛教元素,佛教为龙门山披上了一层面纱,使龙门山变得更加神秘、神奇,龙门山色变得更加朦胧,如梦如幻。综述,该时期的龙门山色,具有祭祀、教化的国家政治礼制地位,具有横刀断隘的军事战略地位,具有秀山灵水的生态园林地位,具有祈福延年的心灵慰籍地位,名山、名苑、名教、名寺、名关五者合一。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龙门生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茂密的森林向以松柏为主的针叶林过度。

龙门山色的成型期或者为高潮期。这个时期可以定义为自隋炀帝建都洛阳至唐朝中后期(604-95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天下由大乱走向大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百姓由流离逐步走向安居,社会由动荡走向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此时的龙门便作为集天时、得地利、聚人和的神圣之所,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稳定,龙门山色也由景观特色走向了文化特色。一是龙门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隋炀帝由观龙门而定都洛阳,由龙门摆法驾入洛阳。武则天则在龙门山水之间坐朝问政,赋诗弄文。宋真宗留下了《龙门铭》。现存于敦煌藏经洞的《龙门赋》生动记述了当时百姓在清明时节游观龙门的盛况,不亚于宋人的《清明上河图》。所以说,从上而下,从国家到民间,对龙门山色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空前;二是龙门的佛教感化地位空前兴盛,许多大的雕刻精品在此时出现,比如卢舍那大佛,佛教宗寺院在龙门林立,最著名的龙门十寺,各佛教宗派在此传经说法,净土宗、禅宗、密宗等遍布龙门,信徒众多,造像活动规模声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三是文化空前繁荣,隋唐宋时期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更是万国来朝,四海升平之时,龙门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壶口”,将天下文化精品尽收其中,不仅有雕刻精品、书法精品,更有诗文精品,园林精品,数不胜数,比如李白、杜甫在龙门相聚的大双子会,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的三星会、白居易的九老社等不胜枚举,造成了“黄山归来不看岳,龙门归来不观文”的赞叹,形成了“来洛阳必来龙门,来龙门必留诗文”的传统;四是龙门山色增加了人文精神和心理归宿,在心理归宿方面,不管是国家层面治理需要,比如武则天修造卢舍那大佛,还是百姓层面信仰需要,经商的也好,孝行的也好,都在龙门建像造塔如愿修行,这一时期是龙门石刻艺术的辉煌期,是佛教宗派传经诵法的高潮期,名士如林,最有名的比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其他宗派也是名家云集,佛教文化空前繁荣。在人文精神方面,唐宋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蓬勃期发展期,天下文人如潮水般涌向洛阳,囊如龙门,使龙门山色身价不同凡响,恰如一句话: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得有几度闻。这个时期,龙门即作为山水胜地、文化胜地、心灵胜地,其园林建筑也有了空前发展和提升,比如李德裕别业,韦嗣立别业等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集山、水、树、石,亭、台、楼、榭等为一体,布局奇巧,结构雅致,为中华名园之典范,其中李德裕别业,史称引进各类奇花异树,奇石有太湖石、庐山石、桂水石、赤城石等,异树有天台山之金松、琪树,其中李德裕别业,史称引进各类奇花异树,奇石有太湖石、庐山石、桂水石、赤城石等。其中最为知名者是醒酒石。《剧谈录》云:平泉庄“有平石,以手磨之,皆隐隐见云霞、龙凤、草树之形。”此石亦称“醒酒石”。

珍木,李德裕写有《平泉山居草木记》。记有花木67种之多,如果加上当地花木,当有150种之多,可谓唐代洛阳的“植物园”了!

现录其“草木记”部分于下,以了解洛阳龙门花木古今之变化。

“……木之奇者有:天台山之金松、琪树;稽山之海棠、榧、桧;剡溪(浙江省)之红桂、厚朴;海峤之香柽、木兰;天目之青神、凤集;钟山之月桂、青飕、杨梅;曲阿之山桂、温树;金陵之珠柏、栾荆、杜鹃;茅山之山桃、侧柏、南烛;宜春之柳柏、红豆、山樱;蓝田之栗、梨、龙柏。其水物之美者,白苹州之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茅山车溪之芳荪……”

“已末岁(839年),又得番禺之山茶、宛陵之紫丁香、会稽之百叶木芙蓉、百叶蔷薇、永嘉之紫桂、簇蝶、天台之海石楠、桂林之俱那卫……是岁又得钟陵之同心木芙蓉、剡中之真红桂,稽山之四时杜鹃、相思、紫苑、贞桐、山茗、重台蔷薇、黄槿,车阳之牡桂、杜石、石楠,九华山药材:天蓼、青枥、黄心栳子、朱杉、龙骨。”“庚申岁(840年)复得宜春之笔树、楠木、椎子、金荆、红笔、蜜蒙、勾栗、木堆。其草药又得山姜、碧百合。从中可以看出龙门景观不仅限于本地的花草树木,而是集江南江北、中原内外的一座大规模的植物园了,可与现在的园林博览会媲美了。六是龙门山色达到了充分的展示,此时在名山、名苑、名教、名寺、名关五者合一的基础上,又引入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形神兼备,六韵俱全。

从此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龙门景观,具有融合性和包容性两大特色。融合性是指一方面充分利用龙门的自然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以龙门山色为大背景,通过借景进行生态景观上的造景,引进外来的植物、树木、奇石、花草等来提升龙门景观,使龙门山色成为了全国山水荟萃之地,类似于现在各地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性质;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龙门景观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宗教园林的禅教悟性山水理念、佛教修行感化山水理念,同时具备诗文浪漫山水理念,构成了层次多样,兼容并蓄的人文山水和自然山水景观。这个时期的龙门山色,集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寺庙景观、山石景观、泉水景观、伊阙风光于一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是龙门山色的集大成时期。所谓国运兴,山水盛,所言极是。对于龙门山色的表述也是多种多样,有侧重于山水的,比如白居易“两岸青翠黛眉绿,伊水黄金线一条”,韦应物的“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劈”,有侧重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的,比如李峤的清明节来龙门“林窥二山动,水见干龛越”,白居易傍晚观龙门“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冥沉沉;嵩烟半卷青稍暮,伊浪平铺绿绮裘。”比如刘禹锡秋天观龙门“华林霜叶红霞晚,伊水青光碧玉秋”;杜甫冬天来龙门“龙门横野断……金银佛寺开”;有侧重于神话传说的,比如许浑“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才;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泄自天来”,李白“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有描写龙门名寺的,比如白居易对香山寺情有独钟,认为香山寺“洛都之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香山首焉”,孟浩然在香山寺看到“石门殊豁险,簧径转深邃;…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李欣在香山寺上看到“渔舟带远火,山磐发古烟;…霭霭花出暮,辉辉星映川”,李白在香山寺感受到“目皓沙上月,心清月下风”,刘长卿则写出禅意“寂寞群动息,风泉清道心”,武则天在香山寺赋诗,宋之问描写龙门“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极尽渲染龙门山色,获得第一名,如此等等,不一而举。这些描述龙门山色的诗文,使龙门山色具有了人文气息,诗画意境,使龙门山色如神话般炫耀灿烂,熠熠生辉。温玉成先生《龙门石窟概述》中写道:龙门山水之美,园林之美,佛殿神像之美,天然混成,令人神往。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唐河南县县尉卢撰竧《龙门赋》,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洛阳士女出城游览龙门风景的概况,也是佛教胜地具有旅游功能的最好说明。文云:“国门东南二十里,双阙峨峨夹伊水。不论形胜接皇居,远择灵仙亦飞拟。洛阳士女重清明,闻向龙门更着情。铁关金锁在开钥,宝马香车透出城。城中歌舞纷然乱,侠客骄矜仙结伴。喳嗳前惊上路尘,崩腾角赴长津岸。谷谷山山遍胜游,红红绿绿采芳舟。车上绮罗遥水面,船中鼓笛应山头。山头穷目无穷已,咫尺分明见城里。南瞻草树塞野春,北望楼台半天起。赤县英寮爱水嬉,清流鼓棹弄河湄。妙管繁弦听旧曲,花笺彩笔赋新诗,弱柳偏宜骄舞态,芳梅并入艳歌词。贪游恋赏嫌舟疾,惜景怜春行酒迟。王子晋,浮丘伯,昔日伊川迎羽客,曷若今晨宴芳陌,李元礼,郭林宗,昔时洛水泛仙酮,何如今日会禅宫!石为龛,金为像。半隐半见遥相望;下有水,上有山,一登一弄不能还。莫怪河边马躞蹀,都山树里鸟间关。严城暗暗映相催,车骑纷纷尽欲回。隐隐山河拔地出,雄钟鼓鼓自天来。…”这是一幅多么欢快的出俗游览画卷,人们沉醉在美妙的龙门山色间,放马河边,鼓舟弄影,山山谷谷,拜佛登山,非常医意,美好。综上述,隋唐时期的龙门山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森林植被非常丰富,层次非常明显,伊河两岸以翠柏为主,这一点传承至今,是龙门山色的本体。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两山泉水资源很多,山有水则有灵性,水依山则有气势,是一个山水共融体;二是伊河河谷景观带概念已经形成,可以说当时的伊河河谷不仅仅是现在的沿河翠柳,花草点缀这么一个景象,而是沿伊河河谷形成了以名士别业为主要景点的国家级园艺博览园性质的园林景观,其局域之广至今未达,应该是西至伊川平乐鸣皋一带,东至偃师诸葛一带,北至王城大道以西,南至彭婆一带。比如李德裕的平泉别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集全国乃至世界的奇花异木,山石奇观在此具可找到其缩影;三是佛寺园林兴盛是该期龙门山色的一个主要特色,在层次上以山腰分布为主,再次沟壑,最后山顶,从园林角度而言,寺庙的修建其实是一个风水概念和观光概念的集合体,有利于身心的宁静,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汇集,因此名寺分布也有这样一个特色,换句话说,就是龙门的各个最佳观赏点成为了寺庙的修建之所,比如香山寺处于半山腰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观景修行皆可,乾元寺在东山之颠,白居易说该寺“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广化寺可以“足踏广华望嵩山”,宝应寺“月亮落在深涧里”等等,所以良好的修行环境造就了深邃的佛教宗派理论。可见龙门山色在当时的利用率至高,至今未达,也可以说当时的龙门寸土寸金,一席难求;第四,大规模石刻造像在此期完成,龙门山色的传播和游览功能在此时特别突出,形成了各界人士汇聚,善男信女、名士文人、皇家百官、道士佛僧等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交流中心,龙门山色在此时完成了有纯粹自然景观向自然人文景观的改变,完成了由园林式山水向文化式山水的改变,成为了立体的、多层面的、开放包容的、多形式的演变,成为了宗教的壶口,文化的壶口,景观的壶口,进而成为了世界的故宫。第五,伊河的功能在继续提升,该时期,以白居易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开始进入到改造伊河水患的治理中,比如白居易844年领衔修通了八节滩,凿开了九峭石,使“竹蒿挂辑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932年,后唐明宗观看龙门修建伊水石堰,并赏赐民夫酒食等。所以隋唐时期的龙门山色是一个森林植被茂盛,飞泉流瀑密集,伊河景观带宏伟,石刻造像集中,寺庙园林密布,人文精神荟萃的典型人间仙境。

龙门山色的稳定期。时间大概为唐中后期至北宋(955-1061)。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洛阳都城地位逐渐失去,但是陪都地位仍在,朝代更迭频繁,战火不断,对龙门山色的破坏也随之增加,使龙门山色的高潮地位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园林景观规模在缩小,伊河景观带出现了由面到点的变化,由皇家园林向私人园林演变。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文彦博的临伊堂及宋朝的平泉别墅、龙门别业等,私人园林出现了鼎盛时期;二是在植物配置上,更加注重牡丹与各种植物的搭配,别且把牡丹作为赏花活动盛行至今;三是白居易墓园在龙门山色中据有一定的位置,许多描述龙门山色的诗文把此作为一个景点来进行描述和还念,比如范纯仁“鸣泉乱溅香山道,松柏深藏白傅祠”,苏过“惟当效乐天,早晚弃冠绶。”四是石刻造像开始受到破坏,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龙门山色出现了残缺美;五是龙门的国家管理地位有所消弱,“1015年7月,废西京采柴务”。总之,此时期的龙门仍属于繁华期,但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层次上,都有所缩小,“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高阙巍峨,群山迤逦;…形胜居多,英灵荟萃”,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写照,基本上是处于返璞归真的阶段。

龙门山色的缓慢发展期。这一时期自南宋至民国(1128-1949),洛阳都城地位不再,中原战略地位突出,龙门景观在遭受破坏的同时也在缓慢发展。龙门山色在这一时期:一是龙门山色的品牌地位已经树立起来;二是植被总体在下降,以松柏为主,泉水在逐年消失;三是名人古迹在增加,比如名僧墓、名人墓等,前来欣赏景观兼具凭吊;四是伊河景观带主要以自然植被为主。总体来说,是属于冷色调时期,“土肉养石自古秀,山腰流水无时干”,“崔削芙蓉列画屏,水分双影蘸秋清”,“天阙双峰两岸悬,次廖一水寺门前”等是对这一时期的写照。

龙门山色的恢复期。自1949年建国以来,龙门山色得到了极大发展和恢复。一是成立了专门的景区保护机构,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二是成立了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对石刻造像进行保护;三是植被恢复步伐加快,通过全民义务造林,工程造林,改造伊河景观带,昔日胜景在逐步恢复。

龙门山色的层次性

从前面论述可以看出,龙门山色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即为龙门山色的历史层次性或者历史脉络。从其共性而言,龙门山色是一种集生态景观、文化遗存、人文精神、山水品位与一体的综合资源。具体而言:

就内容而言,龙门山色可以分为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两个内容。生态资源可以分为山景、水景和时空景三部分,山景可以细分为伊河河谷山景、近山山景、远山山景;水景可以细分为伊河河景、山间泉景、温泉资源三个部分;时空景即包含在山景河水景之间、之内的山势、山石、动物、鱼鸟资源等。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文物遗存和文化传承两个内容,文物遗存包括石刻造像、古寺、古庙、古塔、古墓等有形遗存。文化传承包括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诗歌文章、书法绘画、佛教典籍、论文专著等纸质或口头遗存。

就地理位置而言,龙门山色可以划分为伊河(伊阙)景观带、寺庙园林观赏带、远山生态景观带及历史影响区域这样的总体三个层次。伊河景观带的特点是以伊河为主景,沿伊河布置与佛教内容有关的植物,要求是视野开阔,色彩明快,安静恬雅。在可视范围内无视觉障碍。比如历史沿承的两岸翠柳,十里荷花就体现了伊河景观带的园林特色。寺庙园林景观带以分布在两山的寺庙、佛教窟龛为主景,围绕主要建筑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了以翠怕、松竹、银杏、菩提等植物,使寺庙景观带庄严肃穆,安静淡雅。这一特色目前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生态景观带以保护景区生态为主要目标,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抓手,以满足游客生态休闲为主要目的,在植物配置及生态建设上突出生态的自然性、植物的多样性、林相的包容性为基本格调,要切实保护自然植被的生存环境,比如代表龙门生态的植物文化基因香葛等藤本植物的保护环境、代表龙门彩色植物的菊花的保护,代表龙门修养休闲植物的草本类、药材类植物的环境的保护等,以及水环境的保护、鸟类动物的保护等都是生态景观带的建设内容。明确了这几个层次,就可以明白我们如何保护这一历史生态文化品牌,如何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资源。

就龙门山色的品位格调而言,可以分为灰色调、暖色调和冷色调。灰色调是指人们以改造伊河形成的伊阙景观的纯生态时代;暖色调是指自北魏开始,以隋唐为主,至北宋中期龙门山色的高潮时期;冷色调是指北宋以后至民国结束的缓慢发展期。目前我们正在向暖色调迈进。

就龙门山色的人文层次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依龙门山水而生产、生活的生存层次,即看山是山,观水为水,山水为其生活之源;问佛寻禅求道的精神层次,仿佛应了一句话,即观山不为山,观水不为水,只是寻求精神抚慰;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诗文层次,在他们眼中,山因水而有灵气,山水因人而有精神,一草一木都具有人文气质。目前,我们眼中的龙门山色三个层面具备,人文层面较浓,伊河景观带初步形成,人文层面需要提升。

龙门山色的人文因素

寺因香火盛,山因人文兴。任何美丽景观,缺少了人的发现,人的创造,人的渲染,人的烘托,都不可能传播开来。龙门山色的形成史、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

龙门山色的形成史首先是一部人们战天斗地的治水史。把桀骜难驯的伊河从水害变为水利,从生态灾害变为生态景观,这是龙门山色形成的基础;

龙门山色的形成史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史。连年的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朝代更迭,个人的生活艰难,人们需要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抚慰,于是有了开窟造像,布施行愿,祈福求安,寻道问祥等诸多心理诉求。龙门山色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福祉祥地。这是龙门山色的内在发展动因。

龙门山色的形成史是人们精神追求的升华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景观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度,更取决于其内在的文化基因。龙门山色的文化精神深厚,诗文气质明显,这种气质不同于“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忧国忧民情怀,不惧坎坷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所以龙门山色的文化品位决定了龙门山色的长久传承和时代节奏。

龙门山色的形成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史。由造伊河,通伊阙的生态景观形成,到造窟龛、习佛经的佛教园林景观形成,到乐山水、济苍生的人文精神形成,以及牡丹基因、私家园林的兴起,龙门山色都是时代优秀文化的代表。所以说,龙门山色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需要我们认真保护和研究,使之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龙门山色对龙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龙门山色是一个景观品牌,又是历史品牌和文化品牌,把握好龙门山色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资源,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实现保护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龙门山色,起因在水。由水而兴的龙门山色,在周以前的阙塞,到汉代的伊水关隘,再到隋唐的龙门,无不体现了水的作用使龙门的景观名胜在向前变化发展。做好水文章,对于资源保护和景观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充分保护伊河,让伊河发挥更大效能运用泉水景观和温泉资源,恢复水的立体景观,在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可以考虑引水上山,在山上做足水文章,对于今后发展十分关键;

龙门山色,本体在山。伊河景观带,山体景观、及远山景观、外延景观,都是龙门山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龙门打造为景观效果突出、生态层次分明,植物种类丰富、园林艺术效果显著,是龙门山色景观恢复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龙门山色,核心在文物。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研究,做好文物碑刻题记研究,搭建国际化研究平台,尽快出实用性成果,是龙门山色的核心内容;

龙门山色,灵魂在人文。文化和名人是龙门山色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充分发掘历史文化特别是高潮期的诗唐文化、禅文化,运用现代技术,做好文化展示,是龙门山色发挥艺术张力的重要突破口;

龙门山色,重在科学运用。名山、名水、名寺、名人是龙门山色的显著特色,古来有“龙门十寺”、“平泉朝游”,说明龙门山色中有很多的观赏点和可用之处,把历史文化景点开发出来,形成龙门山色的观赏网,是龙门山色提高美誉度和观赏度的重要举措。龙门在夏商周为桑林祭祀之地,天子诸侯猎囿之所;在汉代为广成苑,初步呈现园林胜景,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龙门成为了佛寺道场,佛教园林兴起,在隋唐达到高峰,龙门在隋代成为西苑,唐代为神都苑一部分,都说明龙门一直是皇家范围,有着严格的管理体系和保护机制。

《龙门园林志》主编牌福彰先生说过,龙门之于洛阳,犹如故宫之于北京。做好龙门山色的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自信今日的龙门山色应当比任何时期的龙门山色更加优秀、美好。

猜你喜欢

伊河龙门山龙门
龙门山·卧云台
《龙门日历2023》
龙门山居图
龙门石篆联
伊河
龙门里的白居易
伊河鲂鱼
河南地标产品之
——伊河鲂鱼
等待白雪的龙门山(外一章)
龙门这边(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