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虎》中的暴力犯罪
2015-05-30李田梅
李田梅
内容摘要:《白老虎》这部小说让每个读者为之着迷,小说作者首开先河,生动刻画了当代印度的光明与黑暗面,深刻揭示了印度蓬勃的经济发展之后隐藏的重重矛盾。这部小说启发人们思考不平等和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暴力犯罪是否是受压迫者的反抗?抑或暴力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被原谅?阿拉文德·阿迪加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杀死自己的雇主这一令人发指的故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
关键词:《白老虎》 暴力犯罪
一.“黑暗”中的生活
阿迪加在《白老虎》中阐释了摩尼教的权力关系模式,这一模式在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一书中被透彻地解析过。就如詹穆罕默德所说,殖民社会被二元对立化,“黑与白,好与坏,上级与下级,文明与野蛮,理智与情感,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观念始终存在。
主人公巴尔拉姆生于一个赤贫家庭,位于“黑暗”之地——农村(12)。在巴尔拉姆的世界中,富人和穷人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印度有两个国家:光明的印度和黑暗的印度。”(12)由于得不到教育,大部分印度人没有机会获得稳定的、有价值的工作。
阿迪加采用鸡笼这一比喻来描述犯罪、牢笼和反抗之间的关系。印度人民都被关在牢笼中:“这个国家在其长达一万年的历史上发明出来的最伟大的东西就是鸡笼。几百只灰白色的母鸡和色彩鲜艳的公鸡被紧紧地塞在一个个铁丝笼里,相互争抢着喘气空间。”
为何印度的穷人一代又一代都甘于被禁锢在牢笼中呢?巴尔拉姆将矛头指向传统的家庭观念:“一个人若想冲出鸡笼,就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准备看到自己的家庭彻底毁灭——他的家人会被主人追捕、殴打、活活烧死。因此,除了某个天性扭曲的变态外,任何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干。”(150)
二.为何犯罪
为了摆脱仆人的身份,巴尔拉姆只能选择谋杀,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巴尔拉姆在进行谋杀前,曾带他的侄子去新德里的动物园,他直奔关着白老虎的笼子前,为笼中的白虎唏嘘不已。在谋杀当晚,巴尔拉姆给他贪心的祖母写了一封类似道歉信的文书,拒绝服从祖母给他安排的婚姻,尽管对方能够给他的家庭带来一笔不菲的嫁妆。“祖母,我不能一辈子活在笼子里,对不起。”(239)
巴尔拉姆从崇拜自己的雇主到对其产生杀意的转折点在于主人阿肖克家要安排他替平姬夫人顶罪。巴尔拉姆之所以谋杀阿肖克,不仅是为被迫成为替罪羊而复仇,更是他和他的家人所遭受的侮辱的反抗。虽然阿肖克对巴尔拉姆不幸的人生不负任何责任,但是巴尔拉姆的痛苦经历和贫富差距带来的愤懑使他加深了对富人阶层的仇恨。
巴尔拉姆很清楚一旦犯下罪行,阿肖克的亲属会把他所有的家人都杀掉来进行报仇。对于巴尔拉姆来说,家庭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巴尔拉姆对他的家庭所变现出的厌恶可以说明,阿迪加认为印度家庭已经成为滋生问题的根源,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暴力是解决方法吗
对巴尔拉姆而言,谋杀给他带来大权在握的感觉,甚至让他享有了被害者的所有权。通过暴力犯罪,巴尔拉姆打破了一直禁锢着他的枷锁。杀戮的行为使他重拾了男子气概:“我所要的是成为男人的机会——为了这一点,杀一个人足够了。”(273)
《白老虎》体现了法农暴力是解放被殖民者的自卑情结并给予他们自尊的手段这一理论。由于受压迫而积累起来的怨恨通过暴动和反抗找到了排解之法。通过暴力手段,被殖民者得以重获自由。但与法农相反的是,法农强调一组人或一群人联合起来反抗,而阿迪加则宣扬个人的力量。《白老虎》这部小说对受压迫者的个人潜能发出了警告。
阿迪加对法农的犯罪原型的改写与新印度的意识形态不谋而合。巴尔拉姆成为了一个“模仿者”,成功效仿了他前主人在社交和经商的行为。但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善于模仿,还在于他谋杀主人后偷来的钱财。巴尔拉姆的偷来的赃物——远超过通过婚姻所能获得的微薄嫁妆——使得他能够创立他的企业,跻身富人阶层。
在阿迪加试图赋予穷人权力使其逃脱贫穷的同时,巴尔拉姆这一成功事例更倾向于资产阶级发家史。阿迪加对于印度能否脱离家庭的束缚和腐败的危害并不乐观。他认为虽然印度存在“许多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和“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人还是占少数。(287)“登顶”需要付出像巴尔拉姆一般的代价。(287)只有难得一见的白老虎才能逃脱牢笼。
参考文献
1.Adiga, Aravind. The White Tiger[M]. New York: Free Press. 2008.
2.Fanon, Frantz.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M]. trans. Constance Farrington. New York: Grove. 1963.
3.JanMohamed, Abdul R. “The Economy of Manichean Allegory: The Function of Racial Difference in Colonialist Literature[J].Critical Inquiry.1985: 63.
4.Bhabha, 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