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映照下责任意识的坚守与忧思

2015-05-30庄稼汉

参花(上) 2015年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文学

庄稼汉

和之前读到的许祚禄先生的战争题材的作品相比较而言,这部以家庭命运变迁发展的家族史长篇小说,少了几分让人热血沸腾的风云激荡,还少了几分令人荡气回肠的金戈铁马,更少了几分战火纷飞的火爆的战争场面,也少了几分家仇国恨所交织而成的情感纠葛,但一旦进入作家用生命思考所营造的家族兴衰史,就会深深地沉浸其中,并陷入深深的思考——主人公柳思延希望家族用文化密码解读繁衍生息之路的读书人情结,不正是一种家国情怀映照下的庄严责任和神圣忧思吗?

谈到家国情怀,或许觉得有些空泛。什么是家国情怀?无须赘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而作家许祚禄笔下的主人公柳思延,也许并不是主观上具备家国情怀的高觉悟,但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文人气质和善良品质,以及中国优秀传统的影响与熏陶,让其自觉不自觉地把宏大的家国情怀,融入到自己家族的兴衰沉浮中,从而使小家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国家和民族走向的一个晴雨表,更是映照每一个平凡灵魂在历史前进路上彰显自我力量的小小窗口。

如果说许祚禄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如群山起伏巍峨、虎啸山林般令人震撼的话;那么,这部《子孙满堂》则像一条静默无言、缓缓流淌的大河,在其蜿蜒曲折的河床中,河水沉静而悠然,轻轻地、静静地把一个家族的变迁沉浮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从这条河流沉静而从容的诉说中,读出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心底深处浓郁的家国情怀,读出了一个乡村大家长坚守家国责任的执著,也读出了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对国家命运、对民族未来、对社会走向沉重思考之后,沉淀生发出来的深深的忧思与殷切的期盼。也正像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每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来说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流淌。”

这部语言平实而朴素、叙述从容而散淡的长篇小说,读来虽然没有惊心动魄之感,却有能引人振聋发聩的深刻启示。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颇有历史反思意味的大社会小说,更是一部映照人类未来的厚重之作。因而,无论是从文本的文学价值而言,还是从作品本身所发散与传递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言,这部长篇小说都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社会题材佳作之一。

静水流深,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生命内涵深厚的真切体现。《子孙满堂》的作者许祚禄先生,就是把自己的这种静水流深的修为,自然而然地舒展进作品之中,用文字的清流汇聚成一种沉静而蓬勃的力量,从而使作品在日常化的语言叙述的语境中,架构成一种大道至简的文学时空,并让这个文学时空中的每一个细微情节,都在寻常的烟火中,生发成一种柔韧的艺术张力。这既是作家文学功力深厚的真切表现,也是作家思考人生、思考命运、咀嚼历史之后的收获。

这部名为《子孙满堂》的长篇小说,从整个框架结构上来看,时间跨度大——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时期,一直横跨到改革开放,乃至到21世纪的今天,空间跨度也从皖南小镇出发,笔锋直抵全国乃至全世界,可谓是笔底横亘数十载,文涛激荡世界风。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如此纵横大时空的长篇小说,作者写来却云淡风轻、张弛有度、缓急得方,从家族繁衍生息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出发,看似循着时间长河信笔写来,但每一笔都有来龙,每一处都有去脉。如果说把主人公柳思延的家族传承,比作一条延绵不绝日夜奔流的大河,那么,作家便驾文字扁舟顺流而下,不仅对这一条大河的主脉的源流与走向进行仔细传神地描摹,采撷其中洪波巨浪翻卷与奔腾的万象,同时还从这条主脉大河驾舟迅行,对这条大河生发出来的每一条支流和每一条支流的支流,也都深切关注,对其极其细微的走向和命运,也用心捕捉其起伏顺逆之状,乃至对每一条小小支流中翻卷起的小小浪花也都用心观察,细心描绘放大……作家时而鸟瞰大河主脉的宏观脉络,笔走龙蛇大开大合;时而笔腾细浪,使得大河支流乃至支流的支流之细微动向都纤毫毕现,让读者清晰地读出关于这条大河及和这条大河相关的所有故事,以及由这些故事所延伸出来的人世浮沉和喜怒哀乐,从而构成了以这条家族大河为轴心所发散开来的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风情画。

当然,这只是这部长篇小说的明线主脉,而掩映在这条主脉之下的暗线,则是主人公柳思延骨子里那种执著得近乎固执的家国责任和追求,同时还要伴随着对子女乃至子女的子女寄予极大的厚望,而总是收获失望之后的深刻忧思。主人公柳思延的忧思来自于对小家、对国家、对民族的神圣责任,也来自于他作为旧时读书人心中那种对知识的极大渴望与神圣追求,这些构成了主人公的这种带着狭隘个人主义和家族印痕的家国情怀。而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贯穿小说全篇,统领着小说叙述的始终,让一位忧国忧民忧家忧人生的乡村旧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通过主人公柳思延对子孙命运与未来无比关注与忧虑,将社会风云变革变迁与历史发展中,泥沙俱下的残酷现实撕破给人们看,从而使这部小说具有了一种苍凉而无奈的凄美,并让小说的主题,从对一个家族的忧患,一下子跃升到对整个民族未来的忧思。这样一来,作品的格局便一下子变大了,和那些小儿女情怀的“小我”作品相比较而言,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非但是主题开掘,作家许祚禄别开生面、匠心独运,就是在人物塑造上,作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所塑造的柳思延似乎是这个社会、他那个家庭的另类人物,身上总是抹不掉旧时乡村小知识分子的那种固执得有些迂腐、执著得近于顽冥不化的印痕。但正是这种性格特质,让他有别于其他的乡村知识分子,也让他内心深处总是萦绕着浓浓的感恩与不懈的追求,而这种化不开的情怀让人颇为感慨与感动。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世道、什么原因,柳思延因为要承担家庭责任没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对革命事业的追求,于是从他成为父亲的那一天起,就把这种自己命运中的失落与遗憾,嫁接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把培养孩子的学习成才当做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事情,矢志不渝努力前行。其实,柳思延的这种情结,代表着很多中国父母的心声——自己这一代没完成的事情,总是要寄希望于下一代或者是更下一代。“柳思延心想,由于过去家里太穷,亏了那几个儿女,误了他们的前程,自己花的精力也不够,没有尽够做父亲的责任,自己的几个子女一个都没教育好,这是他一生心里永远的隐痛。现在这么一群孙子辈一定可以培养出几个有出息的好人才,来弥补自己一生的遗憾”,“柳思延后半生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孙子们身上,那些年,柳思延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不停地到镇上小学校接送这些小孙子。他的那些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们几乎都是在他这里长大的,他们是走了一个又来一个,从没中断过,而且大多是在柳树镇读的小学,直到最后一个小孙子被送进中学后,柳思延家的祖屋才真正安静下来”。是啊,柳思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标准似乎又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不仅仅是想要孩子们生活得衣食无忧大富大贵,他的标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诚然,这种观念难免有些迂腐和落后,可也真切反映出主人公的与众不同,也更符合他旧知识分子的身份与性格。他极为执著地希望儿女成为好的读书人,即使他的儿女一个个都让他失望后,他退而求其次,在儿女择偶时,他固执地坚持选择读书人,在三女儿铜凤选择女婿时,他相中了镇上一位新来的小学教师,“柳思延看上他,就是因他识得字读过书,虽然和他一交谈,他就觉得这个小教师读的书和自己比还是太少了,但他在小镇上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了,这正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他对前两个女婿最大的不满就是他们都没读过书没文化,自己的女儿都没读过书,再找一群没读过书的女婿,自己和他们找不到能说的话先不说,他们以后的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呀,自己整个大家庭就缺少有文化的人”;就连这种希望也无法实现后,他又把这种希望转嫁到女儿的子女身上,“由于柳思延的这些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们,都是由他亲手带大的,他们的名字都是柳思延自己起的。大女儿金凤家是最早有孩子的,那时的柳思延真是被穷怕了,他一连给她的几个儿女起名叫富国、富民、富兵、富妹,到银凤家时,他起的名字才是学文、学武、学工、学农,后来的孙子们才分别叫建国、爱国、爱群、爱民、强国、强军、卫国、卫民、卫红等,他把自己这生所有的期望理想和情感都寄托在这群孙子们身上了”。

另外,柳思延的思想上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他的内心不仅仅固守着知识分子的那种良知与善良,而且还有着对国家、对社会、对祖宗、对乡民的深深感恩之心,这种感恩虽经历风雨而不改,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先后有两位老人因饥饿而离世,柳思延依然对国家对党没有半点怨言,这种淳朴到极致、虔诚到有些卑微的感恩,着实让人感动。虽然他对知识追求的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依然对民族对国家没有失望,对生活也没有绝望,而是依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希冀,即便是子女乃至子孙们让他一次次失望,可他对未来仍然充满幻想,因为他心中有着山一样沉重的责任“柳思延把他母亲也葬到小脚奶奶坟旁,他知道可怜的母亲一生都离不开小脚奶奶的。他久久地跪在她们的坟前不肯离去,他知道她们都是为了让他和孩子们能活下去而活活饿死的。她们宁愿饿死,她们默默地承受了家里最大的苦难,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他和孩子,她们把活的权利给他,也是把全家几代人的期望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这更使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比山还重”。

虽然子孙满堂没有带给柳思延心中那种期盼中的人生满足,也激发出了他对社会变迁中一些丑恶现象的憎恶与不屑,以及这些丑恶现象带给他强烈的失落与迷茫,可他总是幻想着明天会有好天气,明天会有好消息,他始终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惊喜来到他的眼前。

柳思延的内心始终澎湃着不甘的潮汐:“柳思延知道自己和全家人的想法是无法融合了,但他又无力去改变这一切,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一切不顺心的事,他只能按照生活固有的路一天天走下去”,“柳思延摇着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说她们没有一个嫁到好人家呀,我是说没找到一个好女婿,没有一个识字的,都没文化呀,我四个女儿就这么嫁了,我心里不甘心啊”。

的确,不管生活如何让他失望,但他的心底深处始终顽强生长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是支撑着他在一次次失望后依然顽强坚持的重要源动力,这种动力其实就是他文弱外表之下的强大自信。这种自信,就是源自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柳思延因此就对李白充满了崇拜,也对他从小熟读的《三字经》《朱子家训》《道德经》《弟子规》以及一切远古圣贤的书都充满了崇拜和诚服。他觉得这都是几百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都含有一般人读不懂的深刻道理,这里面深藏的奥妙,也许就是他们这些凡人一辈子都悟不透的”;也源自于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繁荣进步成长的自信——在与子孙们谈论某个特定时代的大跃进时代时柳思延“仍耿耿于怀地说:‘你们看的都是些什么书呢,怎么可以这样胡说八道呢。你们这不是在污辱杨柳一个人,是在污辱我们全县的人民,是在污辱我们整个国家的文明,也是在污辱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更源自于他对人类命运未来走向的强大自信。尽管这种自信,在柳思延的思想并不是有意识的自我唤醒和自觉,但正是这种非自觉式的自信,才成就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也铺垫成了他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直到生命最后依然不放弃的特殊的心路历程。

《子孙满堂》这部长篇小说能在纷繁复杂的事件叙述中抓住读者,主要就在于作家在通篇把握时,始终贴着人物的本性写,贴着人物的心灵写,这样的人物也才更真实可信、可亲,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这样的人物和情节,也就有了典型意义,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张力在文学张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产生于由语言所直接促发的多重意义、别样意蕴对有限、单纯的语言外壳的冲击。在文学的语境内,应以情深动人,文本情感的饱绽,其实是文本背后的作者对文本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多种因素的深情,作家许祚禄把这种深情熔铸在文本当中。一部家族史,通篇忧患情,《子孙满堂》饱含着柳思延对家族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希望。而作家许祚禄似乎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中,运用一种看似流水账似的舒缓而平和的叙述语调,把痛苦与欢笑、希望不断破灭的残酷事实与心底依然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希望与失望并列在一起,达到情感多样组合的文学张力效果。

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家族叙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命题。如何将这一具有宏大时空意义的命题种进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许祚禄用《子孙满堂》创作实践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当然,许祚禄的这部长篇小说似乎还能写得更加精彩一些,比如叙述还应该再精细一些,除了柳思延这个主要人物之外,杨柳、巧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还需要更富有特色和吸引读者的人性魅力的支撑等,同时在众多事件的叙述中,叙述手法如果再能多些形式上的变幻,结构安排如果能更加详略得当,这部小说会更受欢迎。因此说,这部作品尽管还有着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整体上看,这种探索是成功的。也正如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许祚禄的这部作品虽然不能说是社会的教科书,但我们从这部作品所得到的启示与收获,却是令人欣喜的。真诚希望也非常期待,作家许祚禄先生在文学探索的征途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我与文学三十年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