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重复练习”心理
2015-05-30七祈
七祈
典型案例:安安今年3岁,最近痴迷上了睡前听故事。本来,孩子喜欢听故事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但安安的妈妈却感到越来越抓狂,因为安安痴迷的故事只有一个——《啊呜喵》。每天一准备上床睡觉,安安必定大喊:“啊呜喵。”这个故事安安熟悉得都已经会背了,但他还是要求妈妈讲,并且每当发现妈妈讲的有“错误”时,他还会及时“纠正”。不仅如此,安安还要提出许多问题,如小猫咪为什么和大老虎长得那么像?它变成大老虎后小主人还认识它吗……
故事讲了N遍,问题也回答了N遍,但安安仍不满足。妈妈知道,还有第N+1遍在等着她。
专家分析: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孩子不仅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还喜欢重复做某一件事,如玩同一个玩具、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部动画片等。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当碰上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没完没了地重复做这件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对于幼儿来说,“重复做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
幼儿之所以会出现“常同行为”,首先是因为孩子接触的世界还比较小,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都还很有限,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讲是不可知的,会带来不安全的感觉。而重复做同一件事,如家长重复讲同一个故事,代表的是已经经历过的“已知”——已知的故事情节、已知的角色、已知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已知的快乐体验。孩子一再要求反复讲的,肯定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故事是可以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在听家长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到安全、快乐以及来自家长的关爱。
其次,细心的家长会观察到,孩子重复做某一件事时,他们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就像成年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一樣,孩子,尤其是幼儿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学习,熟悉的事物可以带来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从而发现原来被自己忽略的细节,这也是孩子在听故事时会提出许多问题的原因。同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重复带来的变化是创造性的。随着重复的进行,孩子会逐渐累积各种富有意义的变化,这些累积起来的变化最终将促成孩子的成长。
实际上,孩子重复做某一件事情,说明已经能相当程度地将注意力控制到一个点上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注意力集中。玛丽亚·蒙台梭利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重复做事对意志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重复做事和孩子智力发展的关系。
专家建议:作为家长,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必要的育儿心理学。还以重复听故事为例,这种很容易被成年人认为“没意思”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享受,同时也是健康成长必经的过程。要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对一个故事痴迷到百读不厌、精益求精的程度,真是难能可贵。试想一下,倘若孩子把这份痴迷保持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那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因此,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孩子的规则”去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不厌其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然,父母也应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接触新游戏、新图书。尝试给孩子介绍的新故事,最好和原来的故事有同样的角色,或是有类似的插图,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汉认为,当孩子从书上学到所有能学会的东西之后,或书本内容对孩子而言太简单的时候,孩子会自动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