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吟凝厚蕴,立意寄深情

2015-05-30庄春红

学园 2015年8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共鸣文本

庄春红

【摘 要】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对文言文进行理解,除了字、词、句的翻译外,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根本而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本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抓住关键字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

【关键词】文本 情感 共鸣 《项脊轩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11-01

《项脊轩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篇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琐事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典范之作。

在教学中可以把握重难点内容(通过学习《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并且把它们传达给学生。下面,就“体验文本深情”说说我在教学上的三点思考。

一 体验文本的情感需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引起共鸣

学生通过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句并進行思考批注,很容易就抓住文本中的某些浅显字眼了解到作者在“悲”些什么。而往往会缺少对文本深层的、内在的东西进行思考,最终导致没有真正领悟文本的情感。

如第一悲“叔伯分家”,学生一般只会看到作者因为分家感到悲伤。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注意并思考文中的几组词语,“内外多置小门墙”“始为篱”“已为墙”,“犬吠”“逾庖宴”“鸡栖厅”。这由无门墙到有篱再到有墙,由井然有序到杂乱无章的变化。这样一比照,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那悲的不仅仅是“离身”,更是“离心离德”。

再如分析祖母时,除了让学生关注祖母语气的亲切、诙谐,对孙儿的关切、疼爱,还可以再指出学生分析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促使学生了解到这一悲除了关爱他的祖母离世之外,还有祖母对孙儿的殷切期望最终落空了。辜负了一个如此关怀自己的亲人的期望使人更加悲痛。在这样的补充、指导中,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自己没看到、没想到也没有说到的地方。

文章的情感总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要让学生深刻体验文章的情感,就要在欣赏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

二 深入把握文本的情感需要文本以外的“帮手”

古人“悲”,无外乎“功不成名不就”“有才而未能施展”“有至亲却已逝”等等。明白了作者在悲些什么,接下来还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深情。要做到这一点,仅仅对文言文文本解读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还要跳出文本去补充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帮手”。

古人的评述、作者的生平还有著名的诗文都是很好的“帮手”。在分析慈母早逝这一悲时,可以引用林纾的一段话:“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同样是母亲说的话、做的事,于一般的人来说都觉得无关痛痒。但是,对于一个八岁就已经没有了母亲的作者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伤心流泪是难免的,因为他连感受这种关爱的机会都没有了。

而分析夫妻阴阳两隔之时,可以引用苏轼的《江城子》,注意当中的一句话“小轩窗,正梳妆”。正是妻子生前每天都要做的梳妆打扮这样一个小细节,放在这里更显得那种回忆的深刻。同样写生前妻子与自己相伴的琐事,更是体现了作者的深情。也正因为有这些回忆,才有了作者“室坏不修”、因阁子“稍异于前”而“不常居”。

一个人进行创作往往是为了表露情感、外化思想,所以阅读文本就是心灵的交流。对于只有十几岁而且从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学生来说要迅速理解文本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借助这些“帮手”来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情感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三 体验文本情感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

人的情感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或高兴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设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情感并不是只有一种,在文章的第二段就明确告诉我们“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开心的事,在讲授这一段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小轩经过修葺后的改变,并且把作者在修葺之后的小轩居住时可能出现的场景展现出来。后半部分写的是悲情。在课堂上为了展现这种情感,遇到感情浓烈的句子,可以先用感伤的语调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悲情,然后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诵相关语句,学生便能通过老师的分析感受作者传达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深入体验文本的深情。不管作者表现的是喜还是悲他们都能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绝不是单靠教师以某些观点来讲解和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够达成的,还必须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共鸣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