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分析

2015-05-30赵旸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蔡文姬

赵旸

【摘要】古琴是汉民族的一种典型乐器,其存在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琴曲的历史略短于琴的历史。古琴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不仅是人的主观产物,而且还与社会、历史、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胡笳十八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蔡文姬悲剧性的遭遇从而领会文姬一生的不幸及其发自内心的“悲音”这也是她创作《胡笳十八拍》的源泉。同时也通过对蔡文姬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音乐创作手法的阐述,彰显了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光芒四溢, 感人至深的文化底蕴,及对古琴曲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让人更能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音乐艺术珍品之一——《胡笳十八拍》。

【关键词】 蔡文姬;古琴曲;《胡笳十八拍》

古琴是汉民族的一种典型乐器,其存在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古琴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是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教育性的,是带有中国人的灵魂,代表着中国人的意志和力量。作为古琴曲音乐珍品之一的《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文姬)所作。汉朝末年社会动荡,兵乱中文姬被匈奴掳去,曹操平定中原后,以重金赎回文姬,文姬对能归汉非常兴奋,却又为骨肉分离而陷入去留的两难境地,归汉途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歌——《胡笳十八拍》。叙唱她凄凉的遭遇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一、蔡文姬的生平

蔡文姬(约公元173—239年),也就是蔡琰,其父蔡邕,是东汉文学家、音乐演奏家。她自幼博学多才,精于天文数理,又善诗赋,通音律。蔡文姬的童年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大文学家、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蔡文姬从小被家庭的文学氛围所熏陶,长大后她更是文采出众。然而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父亲被王允所诬, 全家充军, 她在外流浪了十几年。

公元193年左右蔡文姬嫁给了卫仲道,夫妻两人非常恩爱,可好景不常,一年后丈夫因病去世。因文姬没给卫家生下一儿半女,认为是她克死丈夫,遭到卫家的嫌弃。正值年少气盛 、心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因为董卓案的牵连被捕入狱而死,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掳去,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曹操也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汉献帝到洛阳,封曹操为丞相。曹操在春风得意的时想到了自己的恩师蔡邕对他的教导,当得知蔡邕的女儿被掠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等礼物,把她赎回来。左贤王摄于曹操在北方的威望,不得不放文姬归汉。

蔡文姬回汉后嫁给了董祀,董祀是当时的一个屯田都尉。婚后二人的夫妻生活并不和谐,没过多久,董祀因犯了法,被判了死罪,蔡文姬得知后,急的披散头发,赤着双脚跑到魏王府,跪在曹操的面前替丈夫请罪。曹操想到她的父亲又怜悯文姬悲惨的经历,就饶恕了董祀。据听说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文章,曹操又惊又喜。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物,可见文姬的才情之高。因此“文姬归汉”在为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救后的董祀,很感激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对文姬有了新的转变,夫妻二人隐居到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多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二、《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分析

该琴歌的十八段歌词并不采用统一、严格和规范化的结构。它们不仅内容跌宕起伏,而且各段的句数以及句子的字数也常有变更。如:“一拍”十二句,以七字句结构的句子为主;“二拍”减为八句;“八拍”再减至六句,但每句字数又增至十一字。《胡笳十八拍》音乐的各拍具体生成过程虽然令人难以预料,但其随机处理中,却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即符合中国古代哲学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生成过程。

例如“二拍”共八句。“二拍”拍头的“句序颠倒衔接”不仅给人以“随机处理”的印象,而且由于音乐句序变化促成了旋律“由低向高”的“上三度模进”发展,所以比“一拍”在结构功能上更具有“启动性”,也为后面音乐能在总共八句的句幅内,较迅速地对“一拍”音乐材料“概要性地汲取和发展”提供了方便——这后一种自由处理,也体现有某种随机性。

再如“九拍”的“拍头”又回到了“一拍”第一句的音乐,但也只再现了一句,此后出现新乐思和继续展开,所以,它好象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但是,由于“九拍”位于“十八拍”整体结构的中部。[3]好象音乐进行到一半,又突然回眸盼顾,以求能与“一拍”遥相呼应:又像是一种继续向后发展的“新起点”(复起)、新路标。它也符合叙事琴歌一波三折的内容表现需要,所以此处“随机的回归”也包含有某种“合理性”。

在《胡笳十八拍》的音乐构成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偏重于理性组织的音乐逻辑手法,它们主要表现在不同拍与拍之间的合头、合尾关系等。二拍、三拍、七拍、八拍、十拍、十三拍、十四拍等,则不仅音乐的“拍头”材料十分相似,而且拍尾也很类似——音乐都从角音始,结束于羽音。

三、《胡笳十八拍》的形成与流传

古琴是汉民族的一种典型乐器,其存在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早在“古史官”所作的《世本》中,就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瑟一说。琴歌的历史略短于琴的历史。从“ 琴瑟友之”、“ 爱伐琴瑟”、“琴瑟在御”、“鼓瑟鼓琴”、“琴瑟击鼓”、“六誉如琴”等诗句中, 可以知道七弦琴艺术在西周时代已经兴盛。到春秋战国时候, 琴歌便以“弦歌”的名义广泛流传了。[4]关于这种弦歌的歌唱方式, 由于琴歌采用相和的方式,所以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即兴歌唱, 不容易记录下来。二是它非常接近自然语言。一直到唐代,相和形式仍然是琴歌的主要形式。即使在当时的琴歌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唱奏形式的表现。如很多琴歌以琴曲本身为描写对象。李白《堆朝飞》:“《雄子斑》奏急管弦, 心倾美酒尽玉碗”;阎朝隐《明月歌》:“挥玉指,拂罗裳,为君一奏《楚明光》”。一直到唐五代,“间奏”、“相和”、“弦歌”、“一弹一唱”仍然是琴歌的主要方式。

但琴歌还有一种“ 著辞”的方式。此即所谓“正文对音”,是一种乐歌性质的琴歌。它起源很晚,大约在曹魏。到隋唐时代,因声度词的曲子歌唱普遍繁荣起来,影响到了琴曲,琴曲著辞形式才有了很大的发展。著辞成了琴歌的一种辅助方式。琴歌的演唱方式使其体裁和传播特点有别于其它韵文。为了了解它,我们可以建立以下两种分析观念:一是把作为单纯器乐曲的琴曲同作为伴奏曲的琴曲区别开来,二是把相和形式的琴歌同乐歌形式的琴歌区别开来。这样以来我们知道《胡茄十八拍》在作为琴歌流传之前,应当有一个作为琴曲而流传的阶段;又知道琴歌同琴谱并没有必然联系。

《胡笳十八拍》独特的音乐处理手法,在我国传统乐曲的组织结构手法中,具有普遍意义。它带有意向明确的结构设计、规范意图。中国古代琴歌、琴曲等主要是文人自吟自叹之作,创作之初并没有想过乐曲是要在大音乐会上演奏给别人听的,所以琴歌和琴曲在打谱和吟唱过程中随心所欲、放浪形骸的成分就相对可能比较多,这也属于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结构特点之一。它们不同于十分重视音乐创作中的结构逻辑的西方古典音乐那种主要是服务于教堂、宫廷或在音乐会等用于表演的音乐创作。音乐家和理论家们努力使它们程序化、相对定型化,否则,音乐就无法为广大听众接受,其作品也无法在更多音乐爱好者中传播开来。《胡笳十八拍》是以演奏手法为琴曲结构的基础的,《胡茄十八拍》和各种《明君》大曲的产生,反映了琴学流派的融合和统一。知道这一切,我们就佳得了一个新的道理:每一种文学体裁都联系于一种表演方式或传播方式;文学作品用何种方式传播,这是同历史条件、社会风尚息息相关的。研究古代文学, 应当有足够的背景知识。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以自己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通过朴实细致的叙述,抒发了其内心的悲愤,以其情真意切,深沉动人的感情魅力和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令世人赞叹不已。

参考文献

[1]周国安,王爱华.蔡琰与秦歌<胡笳十八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06).

[2]王勋成.从敦煌唐劵看刘商<胡笳十八拍>的写作年代[J].敦煌研究,2003(04).

[3]李提吉.从“理还乱”中走出——秦歌<胡笳十八拍>分析体会[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 报,1999(03).

猜你喜欢

蔡文姬
蔡文姬(节选)
浅解三字经(之一〇四)
一生三嫁
一生 三嫁
蔡文姬辨琴
蔡文姬(下)
蔡文姬与后世《胡笳十八拍》
在包头流亡的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辨琴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