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中创业,在旧中创新
2015-05-30王鑫印潘华
王鑫印 潘华
【摘 要】在业中创业,不接触现有的业,就无从创业;在旧中创新,不了解旧也就无所谓新,创新必先通晓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让企业走进大学,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让大学生在企业旧的环境中创新,让企业借助青年人的创新优势实现转型再创业,这对于企业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业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驱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45-02
美国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快速恢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MIT、斯坦福、哈佛为代表的大学一直在为老的企业创新以及新的企业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痛苦的转型,能否成功地从能耗大、产出相对较低的工业经济转向绿色的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要点之一,也在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可以持续支持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
今天的高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企业从业者,新时期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创造性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必须建立并培养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系。
一 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認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创新教育,就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和境界,其终极目标是挖掘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特质、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并产生强烈创新愿望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业是未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或能力。它不同于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其特点是发现甚至创造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对于“产品、服务、原材料或组织方式”有极大的革新和促进效率的提高。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活动,创业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
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三本护照”。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 国内外现状
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使当代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这些由创业计划大赛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有的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年营业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
当前国内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发展非常缓慢。其主要表现为呼声很高,落地很少;急功近利多,长远眼光少;同质化多,特色化少。其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认识问题
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偏差,因此定位存在一定问题。部分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短期内能够培养大量企业家,是解决就业的直接途径,让学生盲目选择项目创业,忽视课程体系建设,忽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培养。
在实践上,有一些高校准备了大量的3D打印设施设备,有一些高校一提到创业就认为是开淘宝店或者干脆练摊,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也非常模糊。
2.目标导向问题
缺少实际的问题和目标导向,学生也难以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职业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步蜕变为非常传统的课程教育,创业大赛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挥棒。虽然创业大赛在客观上对于激励学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判断标准是单一的、主观的,功利性太强,为了学分和名次、奖状,忽视自身能力素质提升,并且覆盖面太狭窄,很难对于千万大学生的志向和职业定位产生广泛影响,也谈不上训练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方向,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动力。
3.环境问题
当下高等教育普遍不重视实践,实践能力薄弱,大学生能力与企业界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创新创业多是在课堂上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实践接触的机会太少。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处境不能迅速地转化成大学生头脑中思考的材料,导致学生无业可创,无新可言。
校企合作很少,尽管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习的机会进入企业,但是都是个体行为,并且是非常初级的技能学习阶段,很少能够接触到企业核心的业务和迫切的需求,非常缺乏将学生群体有机组织起来的创新创业机构如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无法与企业进行对等交流,大学生无处实践锻炼能力。
4.师资方面
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建设不合理。一方面,高校中的老师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学校聘请对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过于追求高学历和科研水平,缺少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创业体验,因此授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有实际操作的指导。聘请有丰富经历的企业家授课,也多是零散的个体行为,没有持续的共同目标和兴趣聚焦,一般很难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得到的认可不够,培训手段不完善,缺乏工作量认定等绩效考核机制。
三 校企融合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与激励机制
在业中创业,不接触现有的业,就无从创业;在旧中创新,不了解旧也就无所谓新,创新必先通晓旧。从这个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外高校创业成功率可以达到20%,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高校的密切联系。
让企业走进大学,在大学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让大学生接触到业界的实践,可以更好地部分解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环境支持。企业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定位,大大缩短大学生学习周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解决其学习动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塑造创新创业素质。
青年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敢于试错、没有经验包袱等创新优势往往是传统企业所需要的,创立于大学校园的微软、谷歌公司就创造了新的经济形态,孙正义、乔布斯也是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创新优势可以成为传统企业实现转型的宝贵财富。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企业和在校大学生都有互相吸引的内在驱动力。而要让这两者的互动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必须有相应的渠道平台、激励机制以及制度保障。拿水力发电机来打比方,毕业前,可以把轮机比作高校大学生,水流比作企业;毕业后,可以把轮机比作企业,水流比作大学生,存在着密切的互相驱动的共生关系。
当前,在这种创新创业模型里,互相驱动关系建立之前,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外力的作用来激励企业走进高校,信任学生,从而启动整个驱动模型。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方法来实现这种驱动模型的初始启动。如果把减税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积极与高校建立相关合作关系并且能够提供各种支持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减税优惠,可以引导企业有序地实现转型的同时对于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乃至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对策分析
目前相对有效的措施是面向大学生的传统创业大赛,但是经费有限,获奖得到荣誉的是极少数,始终难以满足几千万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几千万大学生群体与几千万中小企业之间的多点联系,是一片广阔的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只要真正关心青年人,信任青年人,给予青年人机会,一定会有成效。具体的建议对策如下:
1.认识层面
以创新教育为契机,深化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应该从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高度,全面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坚持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的方向,进而驱动高等教育整体进行改革。
2.环境氛围层面
吸引企业走进大学校园是校企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核心。建议政府结合当前的减税政策,以企业减税政策为主,吸引企业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走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资讯、环境、课题乃至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以高校創业导师、创业大学生以及校外资源组成创业联盟,开展各种校内创业论坛、企业课题选拔大赛、校内创业大赛,以真实的企业需求取代以往的模拟环境氛围。
以课题和项目为中心,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学校层面成立兼职师资管理团队,提供企业跟踪、项目跟踪、专业指导、校企协调、法律服务等后勤支持。
以应用和服务经济发展为主要的导向,建立创新教育基金,从财政、企业、高校等多角度融资,提供覆盖面相对较广、小额资金的扶持,用来资助校企融合大学生课题或者项目。
3.制度建设层面
研究企业与大学生团队合作与考核机制,随着信任的不断深入,可以从业界资讯以及环境支持,招募学生加入企业参加实训,课题招标、直接投资学生创业团队等不同层次递进。细化工作量认定等师资考核激励机制,给予相关校内外师资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3]景圣琪.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29~30
[4]马楠、陈心浩、白云.构建高校创新实验体系 全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科技创业月刊,2014(3):3~5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