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余燕钢琴作品创作思维初探

2015-05-30凌芷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秦腔

【摘要】饶余燕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复调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他的一系列钢琴作品,是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的典范。通过对其创作思维的分析,可指导我们掌握如何利用西方作曲技法与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更可深入了解这位扎根西部的作曲家的高尚品质和严谨作风。

【关键词】饶余燕;复调钢琴作品;秦腔;长安古乐

饶余燕(1933-2010),广州大埔人。著名音乐教育家、复调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早年肄业于上海金陵大学,195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调入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扎根西部文化建设50余年,培养出来大批音乐人才。赵季平、韩兰魁、程大兆等目前国内著名的作曲家,均出自其门下。

在其50余年的教学与创作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作曲技法的融合。尤其是在陕西地方音乐元素与复调作曲手法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并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笔者认为最能够代表饶余燕音乐创作思维的当属钢琴作品。一是因为该体裁具有“以小见大”的多声架构优势,饶先生很多作品都是以钢琴为基础,继而放大为管弦乐体裁。二是饶先生十分欣赏西方巴洛克时期的复调作品创作技法,也由此在钢琴上结合本土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形成了饶先生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复调创作思维的延展

饶余燕是国内闻名的复调音乐大师,这不仅是因为其在复调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还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将复调创作思维延展至民族音乐创新领域的大家。他一生创作钢琴作品九部,除了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1979)和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秦腔曲牌主题随想曲》(1972)之外,其余均为钢琴独奏曲。

在其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复调音乐创作思维即以展现。比如1956年创作的《引子与赋格》和1964年创作的《引子与赋格—抒情诗》,就是这一创作思维的具体表现。众所周知,引子与赋格是西方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其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节点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结构和发展。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能够运用此技术进行专业创作的可谓少数。而饶余燕先生的这两部作品,恰恰为这一时期运用赋格技术创作民族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作。

1956年的这部作品,运用了传统对位手法,作曲家将赋格主题巧妙的融入引子当中,两个赋格主题通过织体的变化渐次呈现,既节省材料又做到了前后呼应,互为一体。乐曲中段,作曲家将赋格段的两个主题分别展开,形成了二重赋格结构形态。这一理念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后面的这首《引子与赋格—抒情诗》,是1956年《引子与赋格》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作曲家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创作此曲时,饶余燕先生已经来到西安工作,对西北地区音乐文化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从而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创性的将引子写为一部完整的三声部复调作品,可以独立成篇。赋格部分采用重叠式结构,以二重赋格曲的形式展现。其中第一对题①为引子中的材料,与赋格段中的主题形成对比。整首作品中,最能显示饶先生创作思维精妙的是综合再现部。郭强在其《饶余燕两首<引子与赋格>浅析》一文中这样描述:

综合再现中饶先生创造性地将引子作为第一复调曲,将赋格作为第二复调曲,将赋格的再现部设计成全曲的再现部,以综合再现的形式,将引子和赋格连缀成一个二重赋格,扩大了二重赋格的外延。②

这一创作手法,深化的中国赋格曲创作的结构性,丰富了传统复调的创作技法,同时也因此奠定了饶余燕复调音乐大师的地位。

除了上述两部作品之外,饶先生还有《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1992),也是以复调思维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但有关此曲的论述已有很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二、民间音乐语言的运用

饶余燕先生在论及现代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问题时,曾谈到两点“文化要有所发展,必须纳入一个全开放的系统;吸收和借鉴本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生成的过程。”③这是他本人在多年实践过程中的深刻体认,同时也反映在其钢琴作品创作当中。

《即兴曲—手车》是饶先生1954年的作品,也是当时一部颇具新意的钢琴曲。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新中国文艺的发展还停留在群众音乐的基础之上,专业作曲的发展由于战乱造成的人才流失以及意识形态转型的原因,还处在停滞阶段。而饶余燕等一批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专业作曲家,既吸收了上海国立音专以降所形成的西方音乐创作传统,又建立了创作民族化现代作品的意识。因此便有了这部创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模仿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格里格的代表作《挪威舞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运用民族化的旋律使之相结合,生动的表现出解放初期普通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快乐生产劳动的景象。通过这部作品,他初步树立了以民族化音乐语言为内容,西方作曲技法为手段的创作风格。

此后的两首赋格曲(1956、1964)则成为作曲家进一步践行其创作思维的实验之作。前者运用了带有西北音乐音阶特点的G宫调式,并在乐曲发展中不断强调,但由于是实验性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后者在前作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直接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曲调元素,并将之融入三声部的复调框架之内。这一作品让人感到他在创作上,已经对陕西民间音乐的语言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3年的《延安生活素描组曲》,是模仿西方钢琴组曲形式创作的一部佳作。这部作品运用了陕北音乐元素,反映出当地民间音乐的丰富性。同时,这也是一部“自传式”的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对扎根大西北、献身西部音乐教育事业的热忱。1958年-1959年创作的《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感天动地窦娥冤》,是饶余燕钢琴创作中期的杰作。他在作品中直接用秦腔这一古老戏曲板腔体作为题目和内容,但结构却是标准的西洋奏鸣曲式,体现出作曲家对西方作曲技法和民族音乐元素融合的驾轻就熟。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后,饶先生的《秦腔曲牌主题随想曲》(1972)和《献给青少年》(1979)两部作品,展示出作曲家对协奏曲这种大型体裁的尝试。前者是钢琴与管弦乐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协奏成分。而且其中的秦腔主题运用得当,在西洋体裁的结构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后者是一部具有民族风的钢琴协奏曲,音乐语言是民族化的,但结构却是综合曲式的特点。正如吴家军所言:“是倒装再现的协奏性奏鸣曲式结构与无展开奏鸣曲式结构和奏鸣回旋曲式结构的相互渗透所谓‘协奏性'”。④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饶余燕先生的钢琴创作亦有创新。创作于1992年的《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就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同时也是先生的最后一部钢琴曲作品。该曲以长安古乐⑤古谱为材料创作,共有三首。其一是《满庭芳》,作曲家采用古谱所标引的调式——D羽六声调式进行改编。其二是《阿兰多》,亦用同名古乐中的调式——A宫燕乐调式创作。第三首名叫《垂杨柳》,为D羽六声调式,也是来自于长安古乐中的同名乐曲。在这部作品中,饶余燕先生以古曲素材结合钢琴小品体裁进行创作,显示出他一以贯之的创作思维。尽管这部作品是用复调技法写就,但其中的主调倾向仍十分明显。尤其是《满庭芳》中的第一、三乐段,主题旋律和织体结构都是线性发展的样式。此外,这部作品作为饶先生的最后一步钢琴作品,充分展示出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平衡西方作曲技法和民族音乐元素方面的独特见地,堪称是中国当代民族钢琴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三、结语

回顾饶余燕先生的钢琴作品创作,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位时刻以民族音乐发展为己任,不断尝试创新和丰富中国钢琴作品内涵的作曲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在长达50余年的教学与创作生涯中,饶余燕先生以其清晰的创作思维,严谨的写作手法和对民间音乐的尊重,树立了中国当代民族钢琴作品创作的典范。先人已逝,风范长存。先生的钢琴作品创作思维,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投身于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的这些复调音乐精品亦将作为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宝,永远为世人所喜爱。

注释:

①赋格作品中,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

②郭强.饶余燕两首<引子与赋格>浅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94.

③饶余燕.现代音乐创作民族化的两个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1:11.

④吴家军.多元化结构的融合:对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的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94.

⑤长安古乐即西安鼓乐,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古老乐种.该乐种据传源自唐代宫廷燕乐,以打击乐和丝竹乐相结合,所传曲牌皆有古代遗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凌芷(1977-),女,硕士,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三生万物——近现代秦腔发展模式管窥
宁夏现代秦腔“三部曲”的实践意义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秦腔文献整理方法刍议
名家与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