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四封信”与李克强的“一瓢水”
2015-05-30
不管是总书记传递深情厚谊的“四封信”,还是总理心系贫困群众生活状况的“一瓢水”,展现的都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深切的关怀和满腔的挚爱。
“四封信”与“一瓢水”
春节期间,在这全国人民喜迎新春的美好日子里,习近平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从1969年到1975年,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从1975年离开梁家河村,距今已有40年。40年间,习近平从未中断过和梁家河村的联系,曾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
从表达对插队生活的怀念,到期待村里搞好项目开发,从对村里变化感到由衷欣慰,到对灾后重建的牵挂与叮咛,“四封信”虽内容不同,但情怀始终如一,写就的都是对父老乡亲的牵挂与惦念。“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是初谙世事的“青葱少年”,还是成熟稳重的“地方大员”,乃至如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路人,40年来,习近平对父老乡亲、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歷久弥坚、有增无减。他心里牵挂着的,不只是他曾插队七年的梁家河,还有千千万万个他去过或没去过的“梁家河”,这些“梁家河”集合起来,就汇成了他执著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每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生活,才是他最终的奋斗目标。
感动于总书记“四封信传递40年温情”的同时,人民网上另一篇关于李克强总理进山看望贵州侗寨贫困户,并自掏腰包给乡亲们送年货的报道同样温暖人心。报道中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李克强走进村民吴龙乾家简陋的厨房,拧开水龙头,用水瓢接水细细察看水质,同时叮嘱有关负责人,“让山区群众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这是政府的硬承诺,绝不能打折扣”。
身为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放弃了自己的休息以及和家人的团聚,不远万里来到侗寨贫困户家中,细致到“用水瓢接水细细察看水质”,关心的不只是山区群众的饮水安全,更是贫困群体的安危冷暖。在侗寨慰问期间,从答应“增加补贴”给村医吃上定心丸,到承诺为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出新政,再到与跟拍的小“粉丝”亲切合影,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无不透露出总理对人民群众深深的关爱。正是这份关爱,让总理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那么,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年前分别下乡背后有何深意?
访贫,是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
陕西的延川县和贵州的黎平县是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考察的两个地方。
在最新的陕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名录中,延川县在列。这个陕北的小县城,总人口近20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4万。
根据2014年延川县的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延川县国民生产总值94.6亿元,扭转了连续几年持续几年的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0元。而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9547元,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8896元。延川县的数据在平均线下。
具体到梁家河村,《中国新农村》杂志记者张丽超在2013年的一次探访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可以想见这里的生活状况:
从延安市换乘长途汽车向东行进60多公里即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一排排土窑洞从车的倒影中掠过,沟沟梁梁交叉叠织,崖梁卯沟到处是山野荒草,扁榆枣树。汽车延着国道向纵深驶去,经过约近两小时的路程文安驿镇出现在眼前。记者下车后向当地老乡打问去梁家河村的路,老乡说向东偏南处过小河走十多里山路即到。记者只好徒步按老乡指点的路线向梁家河村进发。……大约走了一小时多点终于到达梁家河村。梁家河村中是一条小河,沿河道两岸的黄土崖边狭长零星住着村民,土窑洞三间一处,五间一院零散地镶嵌在小河两岸。
而李克强此次去考察的贵州黎平县同样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57.1亿元,比延川县还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520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945元。
而李克强探访的大山深处的侗族寨子,文字读来更是令人心酸:“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崖,急转弯一个接一个,狭窄的道路经常只容单车通行。”
还有这:“山路上颠簸一小时后,李克强13日下午走进黎平县大山深处的侗族寨子蒲洞村。这个国家一类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比例超过4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60元(中国人均的1/4)。……一栋四面透风的两层木板楼,走过地板会嘎嘎作响。”
每年春节前夕国家领导人的出行,访贫,是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
2013年2月,习近平到甘肃中部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而李克强则辗转7个多小时赶赴安康市等地,看望秦巴山片区的特困群众。2014年1月,习近平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李克强则去了内蒙古包头市兴安盟看望返乡农民工、走访棚户区居民和山区贫困牧民,慰问干部群众。
这温暖的背后,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2014年末的最新数据,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仍然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国要高3.6个百分点。全国有3917个村不通电,影响近380万人,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的问题。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
而再往深处挖,贫困背后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就陕北来说,近些年依靠石油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不少财富,但包括延川县在内的原油产地,经济结构中,石油产业一家独大,还存在粗放经营、掠夺式无序开发。在2011年新华社记者的一次调研中,就发现,在陕北繁荣的能源经济背后,仍然生活着大量贫困人口,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看病难、上学贵、子女多成为部分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能源开发的财富没能实现对社会民生的反哺。可以说,延川是资源型单一发展模式的一个样本,也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很有调研的意义。
发展依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
还记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吗?距离2020年,已经只有5年时间了。既然是全面小康,消灭贫困必然是题中之义。所以,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意强调了“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如果从扶贫脱贫、全面小康的角度看,这个强调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几年来,中国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强调中国的主体性,也就是“中国特色”。这个特色要从中国的传统中去寻找,也要从建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去归纳总结。中国在树立自己的发展主体性问题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话语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理论解释力的问题。中国三十年的发展有目共识,但怎么解释这个发展?理论尚未形成一套说服力强的新的话语体系。所以就会产生很多分歧。
要解决或者弥合分歧,最终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分歧归分歧,决不能干扰发展这条主线和大局。不是说强调中国的主体性,就等于搞封闭僵化,不开放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两位领导人节前访贫,用严峻的现实来说明,发展依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
其实,不管是总书记传递深情厚谊的“四封信”,还是总理心系贫困群众生活状况的“一瓢水”,展现的都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深切的关怀和满腔的挚爱。期盼每名党员干部都能像总书记和总理那样,一心为民,敢于担当,胸中有至高无上的群众地位,心里有至真至纯的百姓情怀。如此,才能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才能永远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
(《每日经济新闻》2015.2.23、《东方早报》2015.2.1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2.17巴桂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