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实践类社团的发展
2015-05-30赵振华杨武成李宝玺
赵振华 杨武成 李宝玺
[摘要]实践类社团在高校社团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践性一直是其重要特征。近年来,实践类社团受到“90后”大学生的欢迎,但在其自身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发展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要确立社团品牌意识,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全面协调指导工作,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增长学校社团活力,让实践类社团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源,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 实践类社团 学生社团
[作者简介]赵振华(1982- ),男,山东诸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高校共青团活动建设;杨武成(1968- ),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社交礼仪文化;李宝玺(1978- ),女,山东即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118-03
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许多高校影响较大的社团甚至都达到近千人的规模。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总数在45000个左右,有59.7%的大学生参与了校内社团。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团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新的高峰期,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质量、类型,还是规模方面,都有可观的进步。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样、独特、复杂,社团为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社团形式丰富多样,目前可以根据社团活动的实践内容主要分为学术理论类、社会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等几大类别。其中,实践类社团最受学生的欢迎,参与实践类社团的学生人数在历次调查中一直占较高比例。根据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可以看到,2011届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度最高的社团为“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对其满意度也最高。
一、实践类社团的特点与功能
实践类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为宗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系列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实现教育的“预就业”和“预社会化”,如职业发展协会等求职类社团和模拟联合国、演讲与口才协会、阳光创业中心等兴趣类社团等。实践类社团除具备高校普通社团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1.与社会接触,与实践结合。社会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社会人”,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最终要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一个有素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应当下提出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应把帮助大学生“社会化”作为重要使命。
对广大学生而言,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实践锻炼价值显而易见。从活动方案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前期宣传、与赞助商的交流协商等前期准备工作,到活动组织期间的实践工作,再到总结活动的成果与意义等后期工作,都需要学生主动学习,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由于现在大部分大学生为“90后”,而且很多孩子都在家中被宠溺,所以与社会交流相对较少,交际能力欠缺,大学生社团正好为他们初入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一部分学生也开始进行自我调整与发展,积极追求能够让他们现实化、社会化的机会,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积累经验。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多、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更新与转变,高校实践类社团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参与度高的很大原因在于实践类社团举办的活动以参与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一些基本技能,还能提高自己交流、处事的能力,增长才干。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提高交往能力。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提高了身心素质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今后真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2.给能力加油,为就业加码。根据对近来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交流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表现情况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知识面较宽、各种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所担负的工作,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根据对毕业生信息的统计与调查显示,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大部分参与过学校社团活动,尤其是实践类社团的主要工作。
首先,参与实践类社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实践、就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參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创造力也会不断提高,与不参加社团工作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包括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也是当今用人单位看中的综合能力。
其次,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社会,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实践类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参与实践类的社团活动架起了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力,其实践就业、创新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
另外,实践类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种高水平能力,凸显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基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地吸引着大学生,不仅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协作性、广泛性、个性化色彩等都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遇到的问题
在各高校中,尽管实践类社团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但也必须注意到学生社团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目标不准,缺乏创新意识。目前,学校实践类社团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社团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少实践类社团存在总体方向把握不准的问题。一些实践类社团,在一开始建团时有简单的章程,却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社团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够明确,给活动的展开带来较大的阻碍。
此外,很多实践类社团的活动呈现出简单化、重复化、商业化的倾向。有些社团每年开展的活动不少,但能够成为精品的活动较少,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应有效果;还有一些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味地继承原有的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社团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限制了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展开、社团组织自身的发展。总之,实践类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需要加强,活动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孤军奋战,缺乏横向联合。社团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孤军奋战是现在很多社团面临的困境。在很多情况下,一些社团在组织活动时,缺乏与其他社团的沟通、探讨与合作,各行其事,急于求成,这既保证不了活动的质量,还容易导致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社团之间很难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践类社团由于自身的性质,大多要举行室外或大型互动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需要耗费较多资金。但作为非正式群众团体,资金来源少,设备场地缺,工作经验乏,自然是举步维艰。而一些正式群体,如共青团组织、学工处等,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都较为充足,因此社团在举办各种活动时可以与这些团体合作,取得他们的支持。此外,实践类社团还应在活动的参与度上,也要学会寻求合作。例如,一些社团活动需要较多人数参与,作为主办方的社团可以在全校、邻校或者更大的范围内征集参与者,鼓励学生以班级、年级、学院为单位参加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扩大活动的受益人群和活动的影响力。
3.人员流动,缺乏完整体系。学生社团本身的群众性和自发性,使得实践类社团在会员选拔、发展、退出和选定负责人等方面主观随意性较大,人员的流动性强,难以避免社团内部管理松散等系列问题。社团负责人的前后衔接、新老会员的融合交流、社团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社团资料档案的留存等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看到其内在原因。目前社团成员多为“90后”大学生,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要更早地为以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发展,这些成为“90后”大学生选择社团的首要因素。
原本实践类社团与其他类型社团相比是具有优势的,求职类社团可以提供给社团成员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求职技巧,而兴趣类社团更给成员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但目前来看,大部分成员在一开始进入社团参与活动时都表现积极,但稍显浮躁激进。一些新生在加入社团之初就想单独策划和组织大型的活动,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与肯定,但由于经验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对社团各方面缺乏了解,这种愿望很难付诸行动。强烈的表现欲望在高手云集之处受到抑制,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对以后的社团活动也渐渐地失去兴趣,最后会选择退出社团组织。而经历过一年大学生活和社团锻炼后,很多新生又会产生自我膨胀感,认为自己能力已经足够了,也会造成部分人员的退出。
三、建议与对策
1.确立社团品牌意识,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社团品牌化对社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社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在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并尽可能形成活动的品牌形象,通过这些品牌活动连续多年的举办,逐步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实践类社团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做出成绩做出精品,就应该在社团成立伊始确立社团活动的品牌。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毛泽东研究学会在此方面较为突出,社团成立不久,就被评为“全国五十强社团”和“全国高校甲等A级优秀社团”。
社团的活力体现在活动上。实践类社团一般都已经拥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但如何将活动打造成“品牌”,让活动成为“精品”,确实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在社团成立伊始,社团创建人就要确定社团发展的明确目标,制定可持续性发展规划,注重品牌定位,确立品牌个性谋略。要想维系品牌的运作,还必须设立严格的制度保障,做好长远规划;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校内外丰富的资源,努力打造品精品社团活动,从广大学生的兴趣出发,增强活动的竞技性、知识性、趣味性,增强活动吸引力,提高活动的质量。最后,用品牌的力量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同时加大力度进行对外宣传。只有牢固树立社团品牌意识,加以合理运作,才能推动社团活动更上一层楼。
2.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全面协调指导工作。实践类社团更应该重视社团的协调和指导工作。我校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刚成立时,第一次举办活动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物质条件的局限性及教师时间的限制性,使得社团活动没有系统的课程内容讲授,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宏观的把握,从而对之认识不是很全面。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加强社团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后来团队成员认真分析,查找不足,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的支持,跟老师积极沟通,确立授课内容体系化,从而为以后该协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要想取得社团发展建设的良好局面,就应该将各社团联合起来,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壮大。学校有关主管部门要注意协调好各社团的关系,可以将实践类社团组织起来,建立实践类社团联合会,进行统一的活动调整或者活动规划,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由各社团联合协作举办富有品牌特色的精品活动,如举办校园社团文化广角,以此来增进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此外,因为实践类社团的大部分活动都需要走出校园,与社会进行接触,难免出现一定的沟通问題,有时候学生懂得不是很多,难免会吃亏。因此建议各个实践类社团都要配有指导教师。例如,我校朗诵协会就聘请汉语言文学系教师为指导教师,职业发展协会聘请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来指导活动的策划与展开。这些指导教师在社团举办活动前后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帮助社团解决困难。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增长学校社团活力。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的良好平台,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与之结合。在实践类社团中,大学生多以组织参与活动、积极锻炼自身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和经验性。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实践类社团的很多活动目标相一致,可以针对本社团的特点和特色,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实践。例如,我校社团联合会就组织各个社团赴东营牛庄镇调研吕剧的发展情况,各个社团成员发挥特长,调研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实践类社团可以走出校门,与本地区甚至全国相似的社团进行联络,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发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针对自身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文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工作的思考——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陈然,朱青青.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J].科技信息,2008(17).
[3]张静,罗雅丽.对90后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