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是习的“发声期”

2015-05-30王爱霞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因材施教语文课堂

王爱霞

《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数飞”有多次飞翔之意,多次飞翔、不断训练才能做到熟稔。习,又有熟悉之意,练,才能熟悉,练是习的“发声期”。对于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来说,“练”是为了巩固,实则也是为了深入的学习及对知识的熟悉。所以语文课堂练习环节的展开还是有必要的。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练习环节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影响性,对练习训练内容偏倚,或仅仅将练习看做形式,使练与习脱节。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实现练习的有效性,使其成为巩固、深入学习课堂知识的一道关口,教师应深入课后练习的讲解中,把握教学方法。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平分秋色

传统意义上的“学”很大程度是为了“考”。不管怎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能规避应试教育镣铐的束缚。但是一味的向应试教育靠拢,学生最终能得到的也只是写在试卷上的分数。在进行语文课后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就本着如何提高分数的观念进行,他们认为,分数是登上新一高度的阶梯,是学生坐在教室里的最主要目的。学生受这样的观念熏染,也不禁的趋向对分数的取得。即便分数如此重要,但不能因此将素质教育置之不顾。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素质教育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基础,有了这种素养,学生才能游刃有余的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成功,应试教育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化。所以,教师不可偏薄的进行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而是要使两者在语文课堂平分秋色,互相激励、作用,实现彼此把持的目标。在这里,教师可以将应试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后习题安排,让学生从“练”中“习”得。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篇幅短小的游记却描绘出一幅明净悠然的月夜美景,作者那种自适随缘的心境也被淋漓的流露出来。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对该游记的内在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意象及意境中停留感受作者文字之步调与心情及境遇之步调的一致。简言之,就是怎样以景达情。应试教育本着一个目的,素质教育则倡导要有发现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让学生感受每一句的温度和作者的脉动,随着字句展开,情感的辗转把握该文主题。目的在,过程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同在。长此以往,学生会在练中习得和养成。

二、多元化的练习形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学科是装有丰富宝藏的盒子,打开它,我们会看到一个广袤无边的语文知识天地。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熏染了围绕它延展开的知识的丰富性,包括语文课后练习,它也蕴含着一种丰富性。但教师常常只引导学生专注语文课后练习的一个点,让学生抓住这一点进行练习。语文课后练习像被装在一个半开着的盒子里,学生只看到课后练习单一化的一部分。这有悖现代教育观念,也无法让学生看到潜藏在课后练习中的丰富内涵,不利于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使练习方式多元化。在这里,教师可以以掌握课文主体思路和框架做切入点,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还可进行开放性题目练习设计,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进行课文赏析题设计,提高学生文学品评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练”中“习”得能力。

如朱自清的《背影》,为了理清文脉,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课文三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三次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分别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这道题很明确的讲文中的整体思路表现出来,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我的母亲》,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千个母亲有一千种爱,每个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都大相径庭,那么,你邹韬奋家庭的成长环境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这个问题完全由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来解答,这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赏析题设计,例如《长城》这一专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相关主题文学的阅读,让学生在合作阅读中进行问题拟设。这课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品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安排讲解时间

“因材施教”是各学科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完美的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所谓“材”,它是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个性、心理特点等,是一切可以影响学生对知识接受及消化的效果的一股内力。施教,自然是教师实施的教学方式。它是针对“材”进行的,并围绕“材”展开,是适合特定学生人群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这种针对性、契合性,课堂所有的时间都变得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什么作用的“烟雾弹”。课堂时长仿佛被拉长,教师再不会觉得时间太紧,顾此失彼。关于语文课后练习的讲解也是如此,一刀切的全部讲解不仅浪费时间,效果也不佳,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自我“表演”中昏昏入睡。这就需要教师找到切实的办法,即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施教,还合理安排讲解时间,使课上时间像橡皮筋一样被拉长。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有这样两道课后题:“作者为什么流下泪?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切身体会作者之感情。”学生可能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理解了问题一,所以,教师没必要再进行重述。在这里,教师要因材施教,直入学生疑惑之处,因材施教,延长可应用时间。

练才能习得,对于语文来说练是习的发声期,通过练习环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加巩固。所以,教师不可忽视之,而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应对之。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因材施教语文课堂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