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中心食堂流线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015-05-30胡沈健李洋
胡沈健?李洋
以大连理工大学学生食堂为例,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在使用餐饮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心理行为特征,通过建立该类型人群在特定空间的行为模型,提出目前高校校园餐饮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象。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功能和流线组织,对空间设计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则很少予以关注,这就造成学生对食堂就餐环境往往颇有怨言。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对象选取了大连理工大学中心食堂二楼。调查大工师生对食堂餐厅环境的满意程度及想要增设的使用要求,以便更好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食堂餐厅原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优化。
从环境行为学角度研究就餐同学的动线规律。并通过实地调研加以分析,总结出不同空间环境的不同行为特征、模式以及其存在的原因。
调研地点介绍
中心食堂位于大连理工大学西山生活区中,食堂二楼有出入口4个;桌子261张;能容纳1044人;有1个自营窗口,3个私营窗口。
调查方法
第一、文献查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影响环境行为的相关因素。第二、定点调查法:选取每日早中晚食堂高峰期对调查地点进行统计。对该区域内人员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了解本域内人们的活动现象。第三、 动线调查法:通过每30分钟对来此活动的人的流线进行统计,掌握使用者进入该区域的行为过程,为最终进行环境行为分析提供有效的资料。第四、问卷调查法:本组根据调研需要设置了题目,共调查了100余人。
食堂人员定点分析
本次调研选取了工作日中的一天和周末。调研时间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每次半小时。07:30 - 08:00。因为是早晨,二楼不占层高的优势,相对客流量比较少。而且因为赶时间等原因,同学们都坐在离食堂窗口近的地方就餐。中午时间段,人在选择行走路线时,一般会抄近路。从电梯进入的人非常多。刚进入餐厅时,人有更多的选择性。大都随机选择,用书包水杯等物品占位置。随着下课时间的到来,人越来越多,位置全部被沾满。下午17:00- 17:30,这段时间是下课的高峰时期,出入食堂的人比较多,由于下课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从前门进,而离开时学生会相对分散。食堂几乎接近饱和状态,几乎每个桌都有人坐。也会有人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徘徊一圈。
第二个时间段,因为是周末,早上二楼的人流量更少了。相对高峰期也延后了。中午的就餐人数还是受到了影响,就餐集中时间段拉长,选择座位也相对松散。
食堂人员动线分析
早上人就餐人员主要是从电梯上楼,大多集中在早餐售卖窗口,其他窗口在早餐期间不供应早饭。中午就餐时大部分人会选择从电梯上楼,但是在就餐结束之后,会选择离宿舍进的各个出口下楼。晚餐期间从各个入口进门相对分散,但是还是以电梯为主,就餐结束的流线相对比较随意。
总结
对于人的心理基础来说,大家对于选择食堂就餐位置的心理环境因素却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对以下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1.向光性。人和植物一样,都有向光性的特点,阳光对于人的作用不管是在健康还是在心态上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人们就餐时,普遍有观望周围景色的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选择靠窗的位置进行就餐的原因。但是,同时也应当考虑眩光的影响。
2.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在食堂内的表现为“占座行为”、坐在桌子靠外一侧、以及同时表现在我们进行调研问卷的过程中都有体现。人际距离则共同体现在陌生关系的学生对座位的“Z”字型选择上。人与人之间还有亲密距离、个人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之分。
3.依托安全感。在食堂里,人们喜欢靠墙边和窗口边坐着。人站在空间边缘,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得要少些,并且不会影响任何人和物的通行。
4.拥挤。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当食堂饱和度达到40%左右时,很多已经进入食堂领域内的同学在寻觅徘徊了一圈以后才会选择就餐位置。经过采访我们得知,他潜意识认定这个食堂可选择的位置已经达到上限,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5.惯性与无意识心理。有些选择是不需要外界刺激,跟随潜意识就做出的。比如惯性与无意识心理。
路径选择上,无意识心理会引导人们选择靠左侧的路径,比如食堂中学生进入与离开的路线。
6.性别差异。此次调研,我们发现男女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男生选择比较随意,无所谓就餐位置。女生相对会选择的比较多,尤其是成群结队的女生,会喜欢选择一个相对宽阔的就餐桌子。
人和环境的共同作用或互感互动,才决定了人们当时当地的行为。 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参与者相似的个人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食堂位置选择、最近路径以及安全距离等不同的行为。同时,不同的行为又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环境,在特殊的行为环境下人们会允许某些行为的发生,又会克制自己的某些行为。
总之,人的行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开放式的食堂产生的不同的行为现象,都有其表象的和潜在的各种影响因素所在。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胡沈健,男,汉,辽宁,博士,硕士生导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李洋,女,汉,河北昌黎,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