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思索
2015-05-30郭苏琳
郭苏琳
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本文以近代建筑保护为主要线索,阐述了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文化遗产保存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提倡的文化策略。国际上的文化遗产保存维护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新思维与新理论不断被提出,许多重要的宪章与宣言也不断出现。二十一世纪以后,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扩大,首先是2001年《全球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出现,接着《保护水底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由过去的地面,延伸到了水域。2003年的《监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则将文化遗产由有形推展到无形的范畴。事实上,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无形文化遗产总是被独立的看待。
在1980年以前,古迹的无形价值更是很少成为保存维护中的议题。因为被维护的古迹中缺少人的触感,对于文化遗产视觉部分的强调开始受到批评,二十世纪末,文化遗产非视觉性的部分开始得到重视。1989年《监护传统文化与民俗建议文》开启了全球性对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之新纪元,并且在2003年《监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达到顶峰。
从某些观点来看,无形文化遗产可以被视为是文化遗产独立的类型。然而严格地说,许多无形文化遗产是与有形文化遗产相互关联的,在西方国家,对于文化遗产态度的改变可以清楚地反映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这是一种全球更“人类学”的步趋,将物质的历史证物置于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脉络,亦无形元素之中。因此,总体来说,二十一世纪遗产保存的新思维即从“单体”到“整体”,从“有形”到“无形”,从“静态”到“动态”。
从“单体”到“整体”
国际上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愈发全面化,这其中就包括对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深化。专家们希望世界各国除了对建筑的本体进行关注与必要修复以外,更应该多花点经费与精力在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整顿与监控。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所重视的已不再是单栋建筑的问题,而是大环境的课题,即以场所精神为主要出发点,寻求场所精神内部文化与社会的机制。
所谓的场所精神,事实上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它是让某些城市得以充满特色,充满灵气之背后根据。人类在营建现代环境时,往往缺乏场所精神的考虑,以致于结果只是一堆抽象建筑的组合。近代学者林奇与诺伯修兹也分别论述好的环境是不愁场所精神不在的情况。传统的场所精神需要被监护与保护,而新的城镇,也必须寻找新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指在特定建筑物内部或附近进行的活动,建筑物的灵魂与它的使用时不可分割的。比如将一个著名的餐厅作为遗产保护起来,而餐厅从此失去饭菜的味道,仅仅成为一栋空洞的房子,这餐厅也同时失去了应有的精髓。成功大学校园中的参天榕树,树龄百年,茂密至极,便是此处的灵魂所在,同时就是整所学校场所精神的体现。如要谈到成功大学的保护,就不仅仅要保护建筑,更要保护这集体回忆。
从“有形”到“无形”
场所精神是由有形(遗址、历史场所、建筑物、景观、路径等)与无形元素(记忆、节庆、纪念、仪式、气味等)共同构成。
无形的文化遗产很容易被联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关于建筑遗产的无形保护确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类似。以台湾的庙宇建筑保护为例,台湾半岛庙宇颇多,如何保护这些庙宇成为遗产保护工作者面对的共同问题。如果仅仅保护建筑,那么当地的风俗习惯将会被摒弃,而这些在寺庙内进行的文化活动,恰恰是寺庙存在的意义。如果在遗产保护的时候仅仅保护了寺庙外观,而摒弃了传统的礼仪和习俗,那么这种片面的保护与将整座建筑弃之不理所产生的效果并没有区别。当地寺庙的文化活动和祭奠活动才是文化遗产保护者要真正注意的部分,它们才是建筑存在的意义,它们才是建筑真正的灵魂。
从“静态”到“动态”
二十一世纪,文化遗产的保存出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认为生命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不断的改变。在此观念下,新旧辩证成为一种设计策略,也是一种美学策略。许多文化遗产,透过再利用的过程,加入新的元素与空间,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也是文化观光的新焦点。
大英博物馆计划由英国著名的佛斯特建筑师事务所以大中庭计划取得设计权。这个计划的概念十分简单,其中最巧妙之处乃是将原来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周围的空间拆除,只留下圆形阅览室,然后在口字型展览室与原图书馆周围之间以一个超大型的玻璃屋顶加以覆盖形成一个全新的大厅。而此大中庭也被视为是一个崭新的都市空间,属于人民的空间。
2012年4月26日,位于泰晤士河南岸格林威治的卡提沙克号展示馆由英国女王重新揭幕,马成为伦敦的新亮点。卡提沙克号是十九世纪一艘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商用贸易快船,不幸在2006年遭大火烧毁。2007年,卡提沙克号开始整修,不但以最现代且最具创意的手法将船的内部打造成一个展览场,整艘船也由葛林萧建筑师事务所应用现代结构科技,被架高离船坞底部约3公尺,整个意象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半空中,船身与地面间则装以玻璃天窗,由底部望去,更具震撼效果,透过创意设计,达成了再生的效果。
小结
近年来,国际古迹保存与修护观念逐步呈现一种动态性。古迹保存与修护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它们也随着时间与社会的改变而有所调整。多了解21世纪国际观念与作法,进而接纳实行,累积经验,文化遗产保存与维护才能突破自我的框架,早日采取与世界同样标准的观念与准则,进而真正与世界接轨。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