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东关街环境因素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2015-05-30闫研
一个学期的紧张课程接近尾声,带着期盼和友人游历了向往已久的扬州城,尤为东关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老的扬州城,历史悠久的东关街,漫步其中回味无穷。在以下文中我将会用环境心理学的几个概念来讲述我对东关街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
一月的南方气温虽然不是很低,但是来自北方的我感觉到的还是冷,都说南方的园林最好选择在春季或者夏季来感受它的生机,也许是时机缘分,让我在这个冷冷的冬日感受到了别样的扬州城,别样的东关街,别有一番风味,让人难忘!
驱车离开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远离身后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心思早已飞往那意象中的扬州城。
从定义上说,意象就是心理上的形象,这和表象在概念上没多大区别,但是现在意象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用语,那些探讨城市实质环境在人们心中所产生之印象的研究都称为意象研究。所以意象就是人们的生活感受中被记忆下来的部分,它复杂且变化多端,断断续续又零敲碎打,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城市的风貌和位置,建筑的色彩和形式,都对于人们的城市意象有重要影响。城市的声音和气味,市民的穿着打扮和语气腔调,甚至是步频大小也是形成意象的重要因素。
一路上我们便开始讨论起扬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典故,李白曾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槕孤帆,两杯浊酒,烟花三月,黄鹤楼头,长天一碧,大河滔滔,拱手相送,再见何期?杜牧也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单单这些美好的诗句让人怎不对扬州城心往神怡。近四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扬州,穿梭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城中,环望古香古色的建筑和悠闲自得的人们,真是曼妙的城,惬意的城,扬州的确与众不同,意像中的东关街也的确如向往中的一样古香余韵,别具千秋。是时间和历史的雕刻成就了今日的东关街,成就了扬州城。
很快我们找到了预定的住处,经过前台服务人员的细心介绍原来东关街就在住处附近,索性我们就直奔我们的目的地站:东关街。
东关街入口和城楼(标志物和街道)---可辨识的城市区域
出了酒店,一条窄窄的街上,一些商贩在路的两边,沿街走去,在右前方一条不宽且细长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街巷吸引我们走过去,猜想那便是东关街吧,灰色的砖瓦,古朴的小路似乎不用过多去立个牌子就已经很诠释了这是什么地方了。这种清晰的可辨识便于我们寻找。
(对这种环境的感知不仅是简化的而且是有广度和深度的。它将是一个个具特征的、各个部分结合明确而且连续统一的城市,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人理解和感知的城市。另外,容易记忆的环境对每个人都具有感情和生活的多方面重要意义。清晰的意象便于人们行动,无论是探亲访友、购买商品还是寻找警察,有秩序的环境就更为便利。它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参照系统,一种信念和信息的自知者。清晰的可辨识的环境不仅给人们以安全感,而且还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虽说人们并非不能在视觉混乱的城市中生活,但如有一种更动人的环境,同样的生活在质量上会有新的提升。)在很多的古迹和景点中,我们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标志物和指示,这样不但可以让游人可以轻松的找到目的地更可以清晰的标识出景区的区域,这些或无意或有意的标识都给人一种引导的作用。
在东关街行走的过程(主路与支路)---寻路的过程
顺着标识走入东关街,街两面的建筑基本是古式的,里面的店铺都是扬州一些特色的东西,扬州芡实羹,扬州修脚件,琳琅满目的店铺好不热闹。一边看着各式店铺,一边继续前行,惊喜会在前面么?走入大概二百米,街巷开始分支出一条小巷,左右两边都有,巷口交汇处会有一块铜牌,牌子上面写着类于‘问井巷之类的标示,为了探寻前方更多的神秘和未知我们并没有深入这些小巷中,不过猜想这些小巷也会有很深的典故或者渊源吧!
惊喜,或是很久未见却深深思念的人有一天忽然出现在你眼前;或是一件费尽心思想做成的事情终于可以做到,总归都是让人欣喜和雀跃的。甚至没有特别的提示,《个园》不经意间出在现我们面前,确实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惊喜!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低调?它真的如低调又有内涵的绅士敞开心扉让我们去聆听和感触它吧!于是我们轻轻迈入那高高的门槛,开始了《个园》之旅。
个园,是清朝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走进它眼前仿佛能浮现出那个繁荣盛世的年代。没有任何铺垫和罗嗦,只是一条横向的小路便把我们引向主人的主要生活起居的地方。据导游讲,个园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建成于清朝的嘉庆年间,园内多竹,园主人又特别爱竹,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竹叶的形状有类似“个”字,故取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个园的起名我想大约多少受过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影响。入园处,两边有方形花台,上面修竹青翠,竹丛中石笋参差。正中为园门,上嵌“个园”石额,据说是主人亲笔所书,标出了个园的特色,就好像做八股文“破题”一般,两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秋风乍起,枝叶摇曳,借了秋雨中微弱的光,依稀可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竹影成个,看来主人当年起这个园名的时候,的确颇费心机。游园一周,如隔一年。到此一游,真如历仙山琼阁也。一条主干道沿着这个主路,我们总是会在这条主路两边发现很多惊奇的小路,这个是原住在此的人家在历时多年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日积月累形成的人流路线。让我们今天可以顺其自然不断发现奇迹宝贝的心情下发现一处处惊喜。主路和支路在自然的状态下和谐钩织出一幅美的地图。
街道的尺度(可辨认的)---认知距离
东关街的主干道大概也就三四米宽,没有任何拐弯,我们一路悠闲得一直逛到最底,城门。这条主干道是很清晰得就可辨认的,没有任何拐弯或者是其他干道交叉,清晰明了。
(一条路线,如果不是直线的而是成折线的话,那么它将比成直线者感觉长;如果它有十字路口的话,它将比无十字路口者估计得长;在路线上如果人们看不清目的地的话,那么它将比看得清者距离要多估。在三维体系方面,有坡度的路线,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都比平的路线感觉要长。这些分析都说明障碍/曲折和所付出的努力程度都影响了人们对距离的估计。)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这些信息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空间认知涉及一系列空间问题的解决,如在行进中测定位置/察觉街道系统/找路(或迷路)/选择(或放弃)之路信息/定向,以及其他各种空间问题的求解等。空间认知首先依赖于环境知觉,人们藉着各种感官捕捉环境特征,通过观察道路/地物/界限和其他环境特征获取某一地方的信息,并设法弄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同地点间的距离,是否可以从此处到彼处。人们听各种声音,嗅各种气味,触摸各种物体,所有这些工作,就能使人知道一些有关事物的位置和环境的属性。)如果不是纵观东关街的总图,我们可能很难去评估这条街道的尺寸,可是当你身在其中,行走在这条古巷里,人体与整条街的尺寸感油然而生。
街道两边的建筑尺度(密度合适)---城市密度
东关街主干道两边的建筑基本上风格统一,就算遇到有交叉的小巷也不是很宽,顺着小巷望去,两侧也都类似于主干道上的建筑,只是有些隐隐显现,感觉是羞答答的少女不愿轻易露面,但却仍然不失“美色”。这种适中的建筑密度迎合了这里的人群,人不论走在哪条小路上都不会觉得拥挤,合理的建筑布局让整条街巷和进深的小巷都很随和惬意。
(城市的密度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首要内容,它以土地规模和人口数量两方面来衡量。城市显然不是越大越好,或是越小越差。城市不是农场,它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社交的地方,这就需要有彼此相对的接近度。密度是一种可以感知的现象。在城市规模上,对居民来说察觉到的密度远比单位面积里的人口数量重要得多。)
个园的入口与店铺不同,---私密性等级
个园的入口处,很自然的一扇门将我们引向这个私密的私家住宅,当然和鳞次栉比的各色店铺相比这扇紧闭的门还是给人很强的私密性。它的大门是简单却很耐看的木门,婉如江南女子一样,小家碧玉却不招摇,这种不轻易被人发现的入口如不是多看了几眼真会错过里面的精彩景端。也正是这种私密性的入口设计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个园,成就了清代盐商黄至筠的理想居所。
(私密性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如同其他许多术语一样,人们常认为对此术语一样,人们常认为对此术语有一致的意见,但事实远非如此。对很对人而言,私密性意味着两件事,一是从人群中脱离出来,二是确保别人无法进入某一特定领域或接近某些特定信息,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仅仅代表了私密性的部分含义。私密性的定义已经抛弃了某些传统的看法,它不仅仅是拒他人于门外或与各种信息隔绝。在当今社会中离群索居的隐士极为少见,大多数人并非一味排斥别人,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别人和平共处。私密性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以此来改变与别人的接近程度。人们控制自己与别人的接触与沟通,使私密性成为一个界限控制过程。)
个园的领域性---领域性与环境
个园在整个东关街的所处位置是比较居中和繁华的,但是在这样熙熙攘攘的地段,它的隐蔽性却显得尤为突出,高高的墙壁紧闭的大门,都为这个园围合了一个非常非常安全的领域感。然而一个精致的却不张扬的挂牌和古墙上溢出来的树枝都为它的领域性增添几分标识。(我们认识环境需要两种基本的换进信息,一是场所和物体的位置,二是环境的属性和特点。位置指的是距离和方向,而环境的属性或叫特征,可以补充我们对位置的了解。譬如知道某住房在居住区的特定位置,或者了解某电影院在大街的尽头,都对我们的空间认知有帮助,这种属性可以是描述性,也可以是评价性的。空间认知研究,特别是人们关于大空间的表象研究,都紧密地与空间定向和寻路联系在一起。人们的方向感是很复杂的。地图表明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我们旅行时也常常依靠这四个方向。但在日常生活中,方向有多种表达形式,有些场合我们是以大家都知道的地标或者节点来指明方向的。Passini认为“寻路”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行为上到达空间目的地之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三种性质截然不同繁荣工作基础上的,即寻路决定,执行寻路决定和信息处理,所以寻路就是解决空间问题。)
晚上街道和店面都点红灯笼---安全感的营造
夜晚来临,街的两侧红红的灯笼点亮整条街巷,喜庆,温暖,惬意,夜虽凉,红色却给我们温暖的指向,安全感油然而生。黑暗中的光总是能给人希望和光明,灯光不管是在城市的营造上还是街景的夜晚点缀上都给建筑和街道营造出温暖和惬意的氛围。让冷冰冰的建筑披上了温暖的色彩,让建筑和街道在黑夜中也可以让游人识别开来,红红的灯笼、皎洁的月光灯光映衬下斑驳的街道组合出一幅很美的画卷。
“小就是好”
扬州的城市较上海或北京而言,是个小城市,人口也较之少,但是小城市却有着和大都市不同的地方,当我们在东关街选择了一家餐馆,已经很饿的我们点了很多,而店主则很友善对我们说“点太多的话会吃不掉”她会很热情的介绍这里小吃特色等等,还有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停错了车位管理人员竟也退回我们已交的费用,这些都会让我们在这个城市中感到温馨惬意。也许印证了曾在《环境心理学》中学到的“小就是好”吧,大城市中常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这里似乎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上述大城市与小城镇居民行为上的差异。社会学通常以角色分化/优势计划和向居民提供经济上的选择等方面来分析。根据Milgram 的信息超负荷的观点,都市里的人们减少社会交往,并不乐意帮助别人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减少他所遭遇到的超负荷信息。长期处于高密度环境中,由于信息过量,存在系统的信息超负荷,所以对超负荷环境的适应最后演变成都市人完全不理会那些他认为的与其不相干的需要/利益和要求。于是,都市人回避无关痛痒的交往并对别人的求助麻木不仁,这是长期处于高密度环境中“同情心唤醒度”提高所致。)
走到“东关街”的尽头,有一处古城门样的建筑,一圈残破的砖墙、被周围的枯草映衬着,感觉回到了古时候的旧时光。这次的东关街之游让我领略了美妙古城扬州,别具一格的古街道,更深刻实地体会了环境心理学中的诸多点在这个古街道中的具象体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简介:闫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左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