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育人”路径选择
2015-05-30陈明
【摘要】要做好高校“三育人”工作,关键是要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创新育人思路,选择育人路径,更新育人方式,辩证分析和处理育人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构建育人的有机完整的实施体系,才能取得育人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 三育人 路径 选择
【Abstract】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of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key is to combine th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deas and educational path, update educational mode,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dealing with various rel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education, construction education organic complete implement system, so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 three education ; path ; choice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2013JK163)系列研究成果;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3XJY04)系列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均为陈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01-02
教育的一致性是教育学上的一条重要原理。这条原理要求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及对学生的影响要讲究一致,否则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要做好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工作,一定要选择“三育人”的路径,创新育人方式,辩证分析和处理育人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构建育人的有机完整的实施体系,才能取得育人工作的实效。
一、教书育人的路径
(一)以学术为业,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大学及其教师的“核心价值”是对“高深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对“学问——高深知识”及其“学问之道——研究方法”的不懈探讨和追寻是基本师德规范。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其北大校长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由此可见,对“高深知识”的不懈研究、探索和追寻,正是大学教师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笔者工作单位嘉应学院校训“立己树人”,其意为唯有先立己,以“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以“全人类的知識”来“武装自己”,才能担当起“树人”的重任。我们提倡“教书育人”,不光是教书,只传授现存的已知的知识,而且要育人,核心和根本就是要用对“知识”的研究、探索、反思的精神和态度来启迪、陶冶、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养成对学术研究的敬畏和遵从,形成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谓大学教育的宗旨是探究崇高的道德原理和养成相应的道德行为,最终达至“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一种“人格”和“教养”的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片面、单一注重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似乎是最具“可比性”、最为“简洁”,从而也是就成为竞相模仿的最为“有效”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是纯知识传授的“照本宣科”,对学生的考评是“知识点”的“客观化”“量化”的“背卷”考试,这种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知识教学”的模式,而与一种自古以来的“人格”“教养”的优秀教育传统和理想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笔者以为,在当今学习型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过程当然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但一定要有为什么和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也要有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研究”的能力培养,也就是通过“做人+做事+学习+研究”“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整全教育”。
(三)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就是说教师不光是要“授业”——传承知识,还是“解惑”,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现实难题都要力求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和行为上的“指引”,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传道”,即是“最为根本的道理”,也就是今天所云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教师要努力做到启功先生为北师大所提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就是不光要“言传”——“传道”,还要“身教”,以身作则,践行“大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仅要“学高”,而且要“身正”。教师的政治态度、治学风范、敬业精神,乃至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发挥积极的为人师表的作用。[1]
二、“管理育人”的路径
(一)在教学管理中育人
在教学管理中育人主要依靠教学管理的制度来实现。作为育人的一种具体路径,通过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育人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管理对象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制度育人首先是要制定一套以人为本而又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而且制度本身应切合德育目标。规章制度育人路径还可分为三个处于不同阶段的实践环节:一是制度的制定。要求管理部门首先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研,在经过研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形成共识基础上,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制度;二是制度的实施。也即通过管理人员的宣传、督促、和指导,使管理对象遵守规章制度,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监督与奖惩。也就是要对良好遵守制度的行为进行肯定、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批评和处罚,奖惩分明方能树立制度的权威,并结合一定的说理和引导,不能为奖惩而奖惩,这样才能使奖惩真正起到德育作用。[2]
(二)在校园管理中育人
在校园管理中育人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营造适于人成长的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会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就硬件建设而言,要更加重视软件建设。软件资源,亦可称非物质性组织文化资源,它一般由精神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组成;环境资源既不属于硬件也不属于软件,而是一类独特的生态资源,是极易被忽视的资源,但其作为大学和大学人的栖息之地,是大学和大学人时间、空间和生态的多维载体,是大学和大学人精神、灵魂和人性的“家园”、“精舍”、“象牙塔”和“伊甸园”,其重要性随人类文明、教养和品质的进程而与日俱增。良好的校园硬件和软件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和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促进,还会使这种组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又长远。[3]
(三)在生活管理中育人
在生活管理中育人是指对学生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指导。选择这一路径主要是基于管理对象的个人心理、情感、态度或行为倾向,尤其是其消极的心理或行为倾向。对已出现的不良倾向,要求管理者要能及時发现和适切的干预、疏导与纠偏,以防不利情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于尚未发展成实际行动的消极行为倾向,管理者发挥的作用则主要是预防。这就要求每一个管理者,要努力成为德育的“有心人”,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与被管理者结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产生经常性的人际互动,这种交往和互动需要基本的人际平等理念和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切态度来维系。
三、服务育人的路径
(一)服务育人手段创新
创新服务育人手段。服务育人工作要增强“五全育人”的观念,即全心服务、全员服务、全面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也就是要求做到“用心”服务,“一个也不能少”的服务,学前、学中和学后服务,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的服务,身与心、学习与生活的全方位服务。另外,还要求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提供精细服务、真情服务、特色服务,以及管理性服务、保护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
(二)服务育人途径创新
选取具有形式新颖、操作灵活、快捷方便、时尚感和实效性强的服务育人途径,提高服务班集体的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的功能弱化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新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强、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明显的服务项目。此外,应把学生党员作为服务育人中联系教师与广大学生的纽带,学生党员通过班级、公寓、社团、网络等四个载体,利用与广大学生的特殊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三)服务育人保障创新
一是建立物质条件保障体系。加大服务育人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数字化和生态化校园建设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育人手段;二是积极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处于服务育人工作第一线的基层人员,要为他们提供条件、排忧解难和充分尊重;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使服务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得到充分及时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奖勤罚懒,表彰先进,鞭策后进。[4]
参考文献:
[1]王旭东.简论教书育人[J].北京教育·高教,2007(2):24.
[2][3]戴锐.“管理育人”的内涵辩证与路径探寻[J].当代教育论坛,2003(5):22,22.
[4]江洪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27.
作者简介:
陈明(1965-),男,湖北大冶人,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及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