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015-05-30杨日前

关键词:数学知识技能思维

杨日前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非常厌烦数学,且这种情况日益加剧;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能派上用场?回答是不知道。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哀。正如刘兼教授所说,我们更多的是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上,然而事实上只有不到1%的人会从事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这显然是只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文化也引入其中,这样才能让数学学有所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2-01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一个人学习基础差不是与俱来的,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且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就缺少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自然就会将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进而形成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如:通过读、议和动手操作等来讲解数学概念,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讲解性质、法则和定律等。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题,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经身受用无穷。”这句话体现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好比“金子“和“手指“,与其给学生许多现成的“金子”,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

二、活动选择要源于日常生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若能将数学活动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活动有意和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分类”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索分类的方法。我在课的结尾还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同学们按不同的标准把班上的同学进行分类,孩子们思维顿时很活跃,按男女、高矮、胖瘦、头发长短、爱好等分成了很多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中本无定法,以得法为贵。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学习长方体时,教师可使用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数一数面的数量,看一看它的形状,想一想其相对面的关系。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来总结其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入该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还可应用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导学案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积极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差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从而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巩固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时,除了掌握所教比例解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可用整数方法解,分数方法解等等,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六、优化数学练习课,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课是数学课的三种基本课型之一,它是小学数学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思维的必经之路,又是培养训练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新授课中,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基本技能、技巧缺乏,认识水平不高,思维方式单一,学习要求仅限于初步。再者,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刚学的知识开始遗忘较快。鉴于以上原因,练习课成为一种必需。小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练习课重点是通过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运用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改错练习、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通过综合练习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由"熟"过渡到"活"。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每一节练习课的题目,那么练习课的教学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宁.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数学素养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3(21)

[2]孟晓婕.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祖国:教育建设,2013(5).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技能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