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解析

2015-05-30周铁船

关键词: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周铁船

【摘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而生产经营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经济社会背景的环境下进行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因而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深入探索的重要实践范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是否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怎样?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来进行单方面判断,既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本文以闽南地区为例,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福建省闽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 区域经济 区域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6-0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涵义和特征

几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目前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全球资源的严重锐减。当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趋于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背离和谐,便不可持续发展。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生态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通过经济链、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联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几个特性:1、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它是区域经济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2、它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3、它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区域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等多层次构成的。 4、它贯穿于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问题。

(二)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可以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来表示。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所结成的和衷共济、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大,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不和谐。构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作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评价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各项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一)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资源的总量和资源的品种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富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量贫缺已人所共识。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储量、投资、产能、价格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又是资源供求问题的核心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的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或者一个工业部门实现了以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称之为“竞争力突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竞争力突变的含义是:在社会认同的管制标准直至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的条件下,在无歧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技术进步。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自然资源作为加工制造过程的动力。因此,消耗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工业生产过程还会产生废料(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造成环境的改变也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后果。总之,处理好工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利用区域环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即区域环境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改变区域环境。下面就以闽南地区为例,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政府职能、金融发展等方面来论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

1、从地理区位来看,早在唐代,泉州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商贸港口城市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发展成为世界东方贸易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是当时盛况的生动写照。这些都说明闽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区域优势。俗语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闽南地区依山傍水,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文化、民风、民俗相同。这种地缘和血缘、历史和文化上的密切关系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基础。

2、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闽南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德化的银杏、南方红豆杉、刺桫椤和永春牛姆林的半枫荷等国家保护植物,以及遍布全地区的古树名木、名花。这些不仅是珍贵的植物景观、旅游资源,还是活的历史文物,为闽南地区这块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增添了绚丽风采;丰富的动物资源中,有华南虎等国家保护动物和不少的珍稀动物以有海洋生物。闽南地区是一个临海地区,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盐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动力资源和红树林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闽南地区地少人多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闽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在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必需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密切结合。

闽南地区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密切注意周围地区的环境保护,实现采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闽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季不冷;热量丰富,降水充足;自古以来就素有“地肥水好花果香”的土地资源,使闽南地区植物四季常绿,农作物终年可以生长。“四季有花常见雨”就是闽南地区气候的真实写照。闽南地区暧湿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光、热、水资源,也为闽南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打下基础。

3、从经济发展来看,在闽南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同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差异较大,如沿海的厦门、石狮、晋江较高,内陆地区水平较低。从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来看,一方面,闽南有些地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这些地区进入新一轮大开发时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亚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4、从政府职能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构成区域经济的基本要素包括:(1)以一定的经济区为依托;(2)以一定的地域分工为基础;(3)以有限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4)以各种资源要素间、产业间和地域间的经济技术、市场供求为联系的基本纽带。区域经济需要政府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按照要素流动和利益相关的客观要求去选择区域发展战略。需要相关的地方政府提出和执行有利于各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各项政策,甚至实行打破行政区界的经济管理机制。只有在区域内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早在20世纪厦门就被定为经济特区;21世纪,提出大力发展海西经济建设。闽南地区位于台湾海峡的西岸,担任建设海西经济的重要地区;因此,闽南地区应该利用这与时俱进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步伐。

5、从金融发展看,福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是华人华侨港澳台胞最多的地区;根据统计,闽南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就有上千万人,占福建华侨总数的80%左右,占全国华侨总数的30%。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华人华侨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一份浓浓的家乡情。他们珍惜“摇篮血迹”,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他们所居住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语言,宗教信仰与家乡相同,应利用资源优势纳投资,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从区域文化看,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指标,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的后台依托,闽南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对于推动闽南地区经济区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的作用。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闽南地区人文区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加快闽南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大形势下,弘扬闽南文化对于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

(三)、对闽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构想

闽南地区具有四大区域环境优势:第一优势是海峽西岸、两岸三地的优势。第二优势是对接长、珠两个三角洲、背靠江西,湖南、安徽,广阔腹地的优势。第三优势是人緣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势。福建的人緣、文化緣,和台湾的、香港的、東南亚的,和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相同,这种优势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地域优势,很多地方难以相比。第四优势是产业集聚,城市布局的优势。福建的产业发展到現在这个层次,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世界,包括和香港、台湾的产业加快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而廈門、福州、泉州、漳州四大中心城市构成福建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撐点。以福州要发挥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要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漳州、莆田、宁德要发挥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从山区腹地,成为要发挥纵深推进作用的前锋。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展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两岸三地联系,逐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依托大型港湾和基础设施,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地区,促进海峡两岸城市群加快崛起。”

闽南地区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区域经济合作蕴藏着巨大商机。鉴于闽南地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闽南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总的构想是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整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主要思路是加大四个“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加大主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5—10年内,把闽南三角区域建设成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泉州、厦门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形成扇形辐射的高新技术网络,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结构重组。二是加大大工业产业建设——现代制造业。应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临江工业和山区工业发达产业带,构建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和基地群。在发达地区,建设国际性集群式的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扇形辐射工业制造、服务和控制中心。三是加大大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和海洋江河产业。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建设能发挥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加大消费产业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从纵横两方面重点规划精品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

闽南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血缘优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风和日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加之特区体制创新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将以自身的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现代工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制造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等,加速工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创造美好明天时候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只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在发展过程中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经济发展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高度重视解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总结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要得到持续发展,就要讲求科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可以利用区域环境的优势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当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的时候, 就必需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遵循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相协调,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新才:《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2

[2]“海西经济论坛” 《经济报》, 2003

[3]《泉州乡土地理》《闽南文化》,2006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