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与共性:学校特色建设的和谐向度

2015-05-30夏心军

江苏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校特色个性共性

【摘 要】特色建设已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共性基础上彰显个性化的特色资源则是新时期特色建设中必须关注的话题。学校特色建设应在完善共性的基础上彰显自身教育个性,从学校教育资源探寻中努力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的品质,强化个性与共性的融合。

【关键词】个性;共性;学校特色;和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36-04

【作者简介】夏心军,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

中小学校特色建设已是大势所趋,每一所学校特色探索也是穷尽智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教育现象。但在这繁华背后,如何理解教育特色定位,如何关注学校特色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等问题则引发了新的思考。

所谓学校特色是指学校为了达成教育目标和任务,基于学校文化理解系统化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长项教育资源,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影响全校成员的成长方式,得到教育界认同的办学风格。

一、关注“个性”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应然取向

中小学教育发展方式的研究与争论由来已久,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和功利性取向的负面影响,使得学校建设出现了“千校一貌,万人一面”,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如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探求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路径,建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特色则应然而生。

关注“个性”是中小学综合改革的应然取向。我国中小学特色的提法源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学校办出特色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应然选项,没有个性的学校在教育界是没有竞争力的。如何理解与建构自己的特色则是每一所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即如何观照学校教育个性,如何观照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如何观照学校办学目标,如何观照学校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必须克服成为市场附庸,提升资源开发的校本性和实效性,增强学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权和积极性,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教育资源实际拓展自主的教育发展空间。

关注“个性”是学校文化留存的理性选择。每一所学校文化得以留存和弘扬,其重要表征就是这所学校教育个性的沿袭,个性是学校文化的“血脉”。学校文化是历代学校人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愿景而积极实践留存,一直影响着后来人的教育气质。具有不同个性的学校气质不仅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教育方式,也优化了学校的发展方式。同时,每一所学校在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彰显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个性决定了文化传承方式,学校个性决定了学校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千差万别,而这种差异也正是学校文化应有的教育特质。

关注“个性”是重视师生生命场的显性表征。每一所学校的教育个性决定了学校特色所彰显的特质,特色必须基于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是对师生生命场的一种关照。首先,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权。应试压力使得不少学校的教育个性丧失,力求趋同,以达成教育“效益”最大化,这主要是由于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重要他人”的价值。“学校之为学校,正是因为教师学生的共同生活与生动交往,以及由此而来的一拨拨生命的成长。”对于当下教育所引发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了解当前教育个性缺失,关注特色个性是基于对师生成长的应然观照,是在师生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科学而理性的价值判断。其次,关注个性是尊重师生教育主体地位的体现。学校发展的核心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要为师生发展搭建更适切、更人文、更科学的成长舞台,为师生彰显自身的教育价值提供更宽阔的空间,尊重师生的存在价值,尊重师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师生自我教育愿景,使得师生在学校里积极探究,寻求到精神的家园,学习的乐土。

二、一味强调“个性”背后引发的教育伦理思考

每每谈起特色学校建设,有一句名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这句话所折射出的思考则是一味强调自我的“个性”,对于学校特色建设来说这无疑制约了教育管理者应有的教育胸襟和情怀,久而久之,这种特色将会无根无源,失去其生命力。

强调“个性”,窄化了特色建设的基本内涵。特色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为了凸显自己的独特之处,过于夸大自己的教育个性,对特色的内涵产生了片面理解。首先,认为特色就是“好”的代名词。“特色”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有的学校特色建设过于关注个性化的教育诉求,过于纠结于与其他学校的区分,推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追求,不但热衷于“求特、求新、求异”,而且还有追求“宏大叙事”的倾向,将特色建设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招生宣传上,很少将学校特色建设立足于学校内涵,基于学校文化发展定位去思考。其次,无法区分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概念。在个性化学校特色实践探索中,这两个词经常被交替使用,这似乎是在做“白马非马”式的思辨。其实,析其要义便一目了然,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主体的努力形成的对学校本体有特殊意义的价值选项,而特色学校则是“有特色的学校”的简称。笔者认为,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因,而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的果。如果没有学校特色的塑造,不会形成同行认可的特色学校,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强调“个性”,弱化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有的学校为了在区域范围内彰显自身教育特色,过于强调个性导致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偏差。有的学校为了突显对特色建设的重视,把它作为一项专门的、专项工作来组织,形成“专部门、专人、专项目、专经费”四专推进机制,使得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围绕它来开展。但细究起来会发现这种特色是基于学校的一厢情愿,其效益则微乎其微,甚至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往往得不偿失。学校特色不是具体活动简单叠加,也不是校长或少部分人的事情,必须基于全体成员对学校发展认同、对学校文化理解,其最终的目的和成果应该是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转变和提升。如果仅仅是拿出专门支撑学校文化特色的几门课程、几个活动、几幅标语口号或宣传栏,则必然导致学校特色与学校整体发展被完全割裂,呈现出“两张皮”,这种学校特色是一种“自我”的膨胀结果。

强调“个性”,梗化了学校的特色创新。学校特色是一种社会实践,基于宏观教育综合改革背景,基于学校条件的可能性和社会需求性,基于家长的期盼性和学生的发展性,是学校教育主张的一种彰显。首先,强调个性会导致惯性思维影响创新。如果过于凸显学校教育个性,必然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过于关注“自我”,对学校个性化资源无限放大,教育视域过于局限,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窘境,对教育发展思维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发散思维,影响学校特色建设品质。其次,强调个性导致学校创新能力削弱。一所学校的发展创新是最佳化应对和利用内外部资源环境变化以推进特色建设的实践,而强化个性可能会使学校在实践中单纯去追逐一种“标新立异”的办学行为,精心打造这些所谓特色支撑学校的“门面”,忽视综合性资源整合和整体目标达成,必然得不偿失。

强调“个性”,淡化了校际之间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发展不是一种排他性发展,而是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实际进行积极实践而形成了有效的发展方式。首先,过于强调个性会使得区域内教育竞争日趋功利化。过于强调个性会使得区域内学校之间的竞争过于本位主义,会使得学校之间在特色建设的道路上成为“对手”,认为自己学校特色应是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角逐态势,使得区域内学校之间竞争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育长项,而忽视教育特色的应然内涵。其次,强调个性会导致学校特色就是其他学校的短板。有的学校在研究学校特色时总是在“本校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一样”上做文章,费尽心机,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甚至可能阻碍学校特色塑造。总希望自己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特色是其他学校不具备的,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这样纠结就越会误导学校特色建设出现“钻牛角尖”的状况。第三,过于强调个性会导致有的学校囿于守成。有的学校为公认的所谓教育特色所困,不愿意对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深度改革,缺乏自信,即使在特色建设过程中也是“两张皮”,一方面用时髦特色话语进行包装,另一方面也只是紧盯学生的成绩不放,无法将特色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导致特色不特的尴尬局面。

三、关注共性是学校特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不仅要对学校教育个性有效地关注,更应遵循学校教育改革基本原则,融合学校特色共性则是其基础。

学校核心价值取向是特色建设根本。任何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育愿景的融合,在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首先,教育质量是特色建设的本质取向。学校特色建设最根本目标就是通过特色建构为师生发展提供平台,为师生幸福发展营造和谐环境。打造特色最主要是优化学校教育面貌,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建设高水平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构建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特色的价值逐步融入到教育质量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提升教育质量。其次,教育愿景是学校特色建设“指南针”。教育愿景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最终追求,特色建设是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愿景的抓手,通过特色建设使得学校的发展方式和路径有一个主轴,并围绕这个主轴有序开展教育实践,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愿景。

学校文化体系是特色体系建设核心。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外壳也是其重要载体,离开了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就会丧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特色呈现,更是学校特色建设主渠道,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也是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没有文化的特色是肤浅的、短暂的。首先,特色化文化标识。学校特色建设离不开文化标识,文化标识是解读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展现自身教育特色的重要窗口。有的学校会从校名、校牌、校徽、路名、楼名、景点名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让每一株小草、每一面墙面都凸显着学校的办学哲学,形成多元的文化标识彰显学校特色。其次,学校教学文化是展示学校特色的载体。不依托教学文化的特色是没有根的,任何一所学校特色都不会离开教学而存在,学校特色融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感染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第三,学校气质彰显着学校特色内核。没有气质的学校特色是虚伪的、缺乏活力的,学校特色建设最重要呈现在学校气质上,应在学校管理方式、课程建设、师生发展方式诸方面进行科学建构,这种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不断追求更好、更完善的过程。

学校项目建设是特色建设的重要抓手。任何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依托于彰显学校特色的项目来支撑。首先,项目展示了学校文化精髓。任何学校特色建设不仅是师生的生活方式呈现,更是凸显学校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项目推进方式都必须为展示文化精髓服务,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其次,特色项目的文化引领作用。特色项目必须深刻领悟学校文化内核,突出学校文化的“日常化”,突出其在管理、德育、教学、课程、环境诸方面的基本取向,让师生触目可及,触手可得,指引师生向着学校核心理念前行。第三,特色项目的校本资源优势开发。一是依托师资资源。长期以来,教师专业素养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都会有一技之长的教师,这些教师资源则是特色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托;二是校长的主观意向。校长对学校特色的理解和内化更优于一般教师,对学校发展方式和路径的解读更趋于理性。因此,对特色项目的遴选必须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基于学校资源实际、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师资储备的现状。

四、建构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学校特色基本策略

学校特色建设应在完善共性的基础上彰显自身教育个性,从学校教育资源探寻中努力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的品质,强化个性与共性的融合。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学校特色建设倡导自主与吸纳和谐共存。学校特色创建不是简单的自我解读,也不是盲目模仿,而是基于自身教育定位和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个性风格的文化样态。首先,充分彰显学校特色建设的自主性。学校特色资源如何梳理、学校特色如何建构、学校特色如何呈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特色建设。不少学校喜欢邀请专家提炼学校特色,还有的学校去学习兄弟学校的特色,而忽视了学校本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了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局面。这主要是对学校自我建构能力的怀疑,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学校特色建设的自主性,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关注学校特色资源的适切性,关注学校特色建设的人本性。其次,特色建设必须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有效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融入到学校特色建构中,这些理念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支撑,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特色进行有机整合则是吸纳先进教育理念最为关键的要素,其中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语言则是关键。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学校特色建设倡导存在与评价和谐共进。学校特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它存在于学校的每一角落,特色也是不断完善的,它的历史性和发展性影响着特色内涵的品质。首先,学校特色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每一环节。目前,学校特色建设被高度重视,甚至成为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特色不是具象的学校生活与文化简单嫁接,而是学校生活本身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特色依赖于学校的文化传承,使得特色不以学校发展历史变迁而变异,一直基于学校成员的积极努力而存在着。另一方面学校的地域资源、生源差异、制度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各不相同,每一所学校特色建设的资源客观地存在着,使得特色建设必须尊重个性的差异性,学校发展之路就是特色建设日趋完善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就是学校特色的最本质属性。其次,改进特色评价机制,促进特色与工作、学习、交往和生活融合。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则是特色存在价值的应然取向,学校特色建设是否有价值,其重点则是其是否有利于师生发展,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关注实践形态的课程建设样态,关注学校文化内核升华,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的理性。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学校特色建设倡导“真”与“善”和谐共鸣。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人文的本质是“求善”,教育不仅求真,更要教育人求善,二者既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因素。首先,“求真”是学校特色的基础。“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种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求真就是要求特色建设是学校教育应然诉求,必须面对学校教育资源实际,能形成什么样教育特色,这也是学校基于自身教育目标必须明确的教育责任,遵循科学精神,进一步强化现代学校特色求真态度,不断改进学校特色的行为方式,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其次,求善是学校特色建设追求的境界。在教育本义问题上虽异见迭出,但这样一个维度却不容否认,那就是教育旨在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完善,旨在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特色建设不是学校装点门面,必须尊重学校发展的实际,尊重师生的实际需求,尊重学校教育环境的实然状态,特色建设必须为师生发展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学校特色建设倡导守成与流行和谐共融。学校特色见证着学校办学历史,但特色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特色的目标、价值、内涵诸方面也会与时俱进,如何将传承与流行有机融合则是当下特色建设的重点。首先,守成是特色建设的基石。特色是基于学校文化本源进行有效梳理与留存。学校作为社会存在,其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学校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规避了短期胜出的功利倾向。其次,流行是特色建设的主旋律。特色中的流行元素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这种流行不是昙花一现而应得到大家认同,根据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的丰富内涵,将不同时期流行元素融入到学校特色建设中,如:“生态”“绿色”“幸福”等流行词汇被不断引入到学校特色建设中,为新时期学校特色建设注入了流行元素和思维方式,使得学校特色更具有时代性。

学校特色建设中个性与共性相互依存使其生命力彰显,是学校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经过审慎选择与思考,确立学校的特色追求,并融入到学校教育生活中,必然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学校特色个性共性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博古通今集精粹 传扬文化开新境
开展校园育人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学校管理创新中的教师差异化管理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