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教育模式研究
2015-05-30郭昊岩
郭昊岩
摘 要: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其办学模式与学生培养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新兴且极具潜力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也亟待改进来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通过读传统教育模式对独立学院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学生定位、学生多元化培养及校企合作方面进行探索,为创新独立学院教育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育模式;校企合作;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引言
作为新兴产物,独立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界定产权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探索与研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作为一种自发产生的办学模式,从民办二级学院的和出现到现在独立学院的逐步规范和健康成长是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有学者认为独立学院能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得利于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多半照搬母体学校,并不存在自身特色,毕业生在社会上缺少竞争力。创新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有助于独立学院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同时也可增强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创新,有助于增强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及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制约人才培养。1、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矛盾。就业指导工作与人才的职业生涯培养之间存在间隙,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的引导缺乏理论指导与实际经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符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2、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单一。独立学院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受到母体院校的影响。其教师选聘和教学管理模式与母体院校一致,而公办院校的强势在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教师的特长及优势多半在于学术研究。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3、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缺乏特点。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课程教学体系比较陈旧,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三个主要部分。其中专业课部分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课四大类。这四大类课程中只有专业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根据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有所不同。由于课程自主选择度不高,专业选修课一般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这一年间选择,开始时间较晚,学生在前两年半左右的学习中处于被动选择的学习课程方式,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积极性低。4、独立学院的学生评价机制单一。在独立学院的学生评价机制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评价机制都是采用试卷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方便任课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直接的分数考评。但是也存在缺点,如这种考评形式作弊现象普遍,学生易通过这种考评形式产生投机取巧的心态,致使治学态度不端正,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一)霍兰德类型学理论对人才培养定位的启发。霍兰德将人的职业性格倾向做了分类假设,分为实际型、传统型、企业型、研究型、艺术型以及社会型六中性格(之前已经对这六中型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职业做了简单的概述)。这六种职业性格倾向以人职匹配理论为依托,对人职匹配中人认识自我的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改革中,可以加大力度培养企业型的人才,面向家庭条件优渥且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学生,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又具备实际事物能力的传统型和企业型的人才,利用这一部分学生来突出仁爱学院的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元化培养方案。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改革后,随即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大学引导式的教育。可以规定独立学院学生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分学习型、社团型、组织型三类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学生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摸索去实现自我提高的目的。
(三)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就业指导的体系,第一步给学生展示一个总体上的概念,启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想。第二步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设定未来目标。第三步,以目标为基础分析自身现实状况,找到不足并加以学习,强化自身能力。第四步,通过创造实践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帮助学生就业。就业指导的过程应该融入到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中。
(四)开发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首先,在学生结束基础课的学习以后,为学生提供专业相关选择方向,在学生基础专业课的时候有选择性的推广订单式培养,并且对已经签订订单的学生选择专门的培养计划。然后通过创建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的就业信息库。最后在与企业合作的时候要逐渐加大企业的话语权,以企业在行业和生产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般为当地培养相关专业对口的人才,加大人才实习力度,提高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感。
(五)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首先组织教师到校办企业中进行挂职实习,累积教师的相关工作量并累积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企业的相关研究项目与教师的教学项目相结合。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自我提高。通过创立相关的竞争机制,增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的集中学习和经验交流,通过与企业行业的直接接触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和对行业知识领域的认识,通过教学这个渠道,拉近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实际生产中技术应用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团队精神培养为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13(10)
[2]三螺旋“校企合作”模式与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2)
[3]胡春蕾、黄文龙,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1)
[4]兰莉芸,第二课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支撑的思考,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