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审美视野下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形塑

2015-05-30邬建华杨树文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维吾尔族少数民族

邬建华?杨树文

新疆城市雕塑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塑造,更是对民汉交互的公众审美的引导和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新疆城市雕塑的特有文脉,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现实生活风情的题材选择和具有伊斯兰宗教和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具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掘的空间:激活新疆历史和考古材料的资源,在题材上深化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涵义;深入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视觉心理和造型传统,在表现语言上强化新疆城市雕塑本体的民族文化意味。

作为公共艺术的新疆城市雕塑首先建立在公共互动的文化场域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现实和对“嵌入式”城市民族居住模式的倡导决定了新疆公共性诉求中民汉交互与认同成为必然。认可自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认可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别是和谐新疆、和谐城市对新疆公众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都要面对新疆这一共同地域的特有文脉,地域归属感的获得也是新疆城市雕塑创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诉求。在新疆现代城市形象构建和对民汉交互的新疆公众审美的引导与体现中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视觉形塑就成为重要课题。

新疆的和平解放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象构建,新中国城市雕塑的起步也构成了新疆城市雕塑建设中的国家经验,这时新疆城市雕塑主题与表现手法及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与全国各城市一致,生产劳动、工农兵和毛主席造像印证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唯有不同的是个别的少数民族欢庆歌舞题材的雕塑透漏出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中城市雕塑的少数民族文化诉求。

城市雕塑既是现代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一部分,也是公众审美的引导和体现,不同的城市应有不同的形象特点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对于新疆城市雕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表达而言,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现实生活风情的题材选择和具有伊斯兰宗教和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具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掘的空间。

题材:新疆城市雕塑的少数民族文化涵义

新疆是有着十三个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涌现出许多凝结着民族智慧的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表现就成为新疆城市雕塑中最有特色的题材。新疆雕塑家孙增礼为喀什创作的《阿曼尼莎汗》,用白色大理石塑造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维吾尔族音乐大师阿曼尼莎汗的形象。雕像中阿曼尼莎汗表情端庄、素裙端坐,左手竖扶萨塔尔琴,右手持弓,仿佛正用音乐向凝视她的公众传达着民族历史的沧桑与民族文化的智慧。雕像造型手法典雅简洁,面部圆润,颇具古典气质,而在帽饰和萨塔尔琴的处理上细腻丰富,充满维吾尔族特有的装饰意味,同时与雕像整体的质地构成和谐的肌理对比。

此类民族文化色彩明显的作品有的表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人物,如维吾尔族雕塑家迪力木拉提的《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塑造了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再有表现解放之后少数民族的先进人物,如白昆亭为于田县创作的毛主席会见于田县“骑着毛驴去北京”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吐鲁木的雕像;还有表现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如李宇翔、黄以德为乌市人民剧场创作的维吾尔族舞蹈雕塑等。这些雕像背后的故事和生活真实可感,他们被放置在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日常活动的区域,既符合民汉交互的地域人群对民族与地域历史的认同与需求,也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的视觉形塑中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色彩。

回望历史,新疆的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资源,可以在当下公众审美引导和城市文化视觉形塑中进行转化,只是这些资源还未被有效挖掘:

新疆自古以来曾经居住过塞种、车师、月氏、乌孙、匈奴、丁零、坚昆、楼兰、龟兹、疏勒、突厥、吐谷浑、党项、回鹘及汉族等多个民族,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是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的重要文化财富。考古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视觉形象证据,使我们对新疆民族文化历史的了解不仅停留在文字上。先秦时期,罗布泊人服饰流漏的原始自然之美;伊州、伊吾地区织物中的装饰图案;若羌县小河墓葬发掘的插羽毡帽造型简单,装饰古朴;扎滚鲁克古墓群中出土的 “羊角帽”独具特色……公元前2世纪前后传入的佛教文化,对西域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龟兹与高昌的佛教洞窟壁画中,不难看出印度半岛犍陀罗艺术与秣菟罗艺术的交融及本土化发展的印迹,洞窟壁画中供养人的形象成为我们开发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视觉证据。公元640年,唐朝在吐鲁番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高昌古城区域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出土文物是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大量的彩衣人偶、绢画及实物,再现了当时的高昌繁华之景。这一时期的西域妇女头饰与妆容形象独特。明清时期,维吾尔族服饰的形制与图案造型已逐渐确定且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吐鲁番、哈密等地的维吾尔族形象与和田地区已有明显不同,维吾尔族宗教人士的穿着与常人也有所区别……

历史上中原与西域频繁的文化交互中所留存的视觉材料其实都可以成为当下新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城市雕塑与形象构建中的题材资源。

就新疆城市雕塑题材的挖掘而言,除了上述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的历史形象和视觉遗迹的开发之外,与少数民族传统或现实生产生活相关的建筑、场景、动物、植物等都可以纳入进来,前文所说的马的形象、南疆维吾尔族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毛驴、塔吉克族的训鹰、牦牛,喀什、和田、吐鲁番等地维吾尔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乐器等等,这些本地居民熟悉的事物同样具有承载地方归属感的造型符号性质,而且此类题材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城市雕塑的创作中易于转化,当然这里说的是转化,而非仅仅具象地表现,因为那样不仅会减弱作品解读与延展的空间,而且对其内涵的投射也往往失之生硬,因此,这就必然涉及新疆城市雕塑表现方法和雕塑形式语言的探讨。

表现语言:新疆城市雕塑本体的民族文化意味

正如上文所说,解放前由于伊斯兰教偶像禁忌的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的造型艺术中是不允许不表现包括人在内的有生命、“长眼睛的”事物的,人像雕塑更无从谈起。解放前新疆整体的造型艺术仅仅包含几何、植物、阿拉伯文字元素组成的装饰纹样和有限的装饰画,用固体材质雕造物品的金银器皿和木质工艺品的制作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并不存在,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雕塑技法经验可言。就雕塑技法而言,新疆城市雕塑的先行者席时荣、李宇翔、张辛民、孙增礼、王引家、迪力木拉提等人是五、六时年代和八十年代从内地的艺术院校学成归来,从事创作、教学,因此新疆城市雕塑的基本技巧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框架下的具象写实风格。近年来伴随着雕塑家和研究者对民族性地域性的重视,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的手法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雕塑家和接受者的认可和关注。

与汉族儒、释、道哲学思想及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下的节制、中和、素雅等为总体特点的审美习惯不同,维吾尔族受波斯、土耳其等中亚伊斯兰装饰和手工艺文化的直接浸染,强调视觉细节的重要性和“手物之间”的身体痕迹,这与新疆维吾尔族绿洲果园文化的热烈、浪漫氛围和明朗、幽默的民族性格发生同构,院落、建筑、室内陈设、服饰妆容以及地毯、金银器、铜壶等生活器皿中,处处充满富有节奏的纹样和绚烂的装饰图案,折射出维吾尔族对视觉细节、肌理、质感、光感极其敏锐的审美习惯;再比如新疆哈萨克族同样在伊斯兰装饰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料,但游牧生产方式的单纯、宁静与追逐、狩猎的热烈、张力所形成的反差空间中,逐渐形成装饰简洁粗壮、色彩单纯强烈的审美习惯。少数民族公众审美中的这些特点与汉族完全不同,这使他们的装饰艺术风格手法和质感也差别极大。

新疆有13个主要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视觉心理和审美习惯在今天的公众生活中处处显露,不可避免地对新疆汉族群体发生影响。因此,对于公共审美视野下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性构建而言,在原有的写实手法的基础上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路向。新疆雕塑家叶繁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一认识,他认为在新疆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育中,甚至应该开设与少数民族审美基础契合的装饰性雕塑课程。而本文所说的城市雕塑的装饰性手法,并非仅指对一般的装饰规律和现成手段的应用,而是要切实研究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的符号元素、造型特点、肌理色彩和构成方式背后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习惯,在形式语言上强化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意向、构成、抽象等表现手法其实也可助力于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地域性表现。位于丝绸之路的新疆地域辽阔、地貌多变,雪山、草原、沙漠、湖泊、戈壁、绿洲交错的民族生活环境宽阔而宏大;而新疆古来民族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无论新疆现实还是历史景观资源都透露出苍茫大气的意境,这也符合新疆地域人群的心理素质和美学诉求,因此,对于新疆现代城市构建的而言,如何在城市雕塑中体现地域气质中的这种宏大意境也是需要考虑的。在这方面,美术史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位于陕西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以原始石材的基本形体为基础,循石造型的手法充满夸张、写意的意味,野猪、跃马等动物的粗拙形象和巨大体量与封土上的杂草、树木相互掩映,环境与雕塑交互的景观整体构成对汉代在祁连山征战匈奴的年轻将领霍去病的纪念碑。新疆的草原、绿洲、沙漠、山林等不同的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但在雕塑的视觉传达中,文化的指向最忌贪大求全,因此如何使作品表现时言之一二,而受众接受时所获至三,为增强作品的解读可能提供空间,中国传统的“笔才一二,相已生焉”的智慧、将理性结构、视觉秩序的构成经验结合抽取决定性特征的符号性造型进行夸张、变形的非写实性手法在深化新疆城市雕塑中少数民族特色方面前景广阔。

公共审美关系中城市雕塑的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不仅存在于以往的经验中,更存在于普通大众的习惯和希望中,无论出于城市雕塑与公众审美关系出发,还是对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对构建现代新疆文化形象的意义而言,新疆城市雕塑的空间都很大、路也很长。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

课题资助:

1.教育部课题“多重文化语境中天山北坡公众审美与家庭视觉文化的调查研究”批准号:11YJCZH182成果

2.教育部课题“建国以来民汉交互与国家认同中新疆视觉形像建构的图像学研究” 批准号:14XJJCZH007成果

作者简介:邬建华(1978-),女湖南沅陵人,硕士,昌吉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其理论、视觉文化研究。

杨树文(1980-),男,天津静海人,博士,昌吉学院美术系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国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维吾尔族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
《少数民族舞》等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