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之语法隐喻

2015-05-30张雯婷

关键词:韩礼德外语教学隐喻

张雯婷

【课题项目】本文是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名词化语法隐喻能力对学术语篇阅读能力的影响”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ys2014-37)。

【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3-01

导语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言学家大多都把隐喻看作是词汇层面隐喻化的过程,韩礼德认为隐喻还发生在语言的语法层面,即我们所说的语法隐喻。当语法的形式或者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本文通过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分类的介绍,梳理了近些年国内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现状并探讨学者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之处。

1.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

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引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之后,在其一系列的论文(Halliday, 1992,1995,1996)中, 他又提出了修正的语法隐喻模式。

韩礼德语法隐喻模式是以语言层次理论为基础的。韩礼德把意义到实体的过程看作是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进而再到音系层的多层体现过程。对每个语义而言,韩礼德认为,在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间的体现关系中,至少有一个“一致”体现形式,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形式,通过转义的“非一致”式,被称之为“隐喻式”。

韩礼德随后修正的新语法隐喻模式进一步强调了语法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的一致性,语法隐喻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思想则在语法隐喻理论中得以体现。

2.语法隐喻理论内容

2.1 一致式 VS 隐喻式

了解语法隐喻的内容首先要从一致式和隐喻式/非一致式这一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开始。所谓一致式是指用动词体现过程,名词体现参与者,形容词体现事物的属性、特征,介词或副词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因素,连词则体现逻辑关系,使得词汇语法层面所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相一致。而隐喻式的语言结构并不直接反映客观现实世界,体现的是不同的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这种语法结构与语义不一致的体现我们称之为语法隐喻。

隐喻式之所以不同于常规的表达方式在于它使得词汇语法层面所表达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偏离,其目的是为了表达隐喻性意义,而这样的表达更接近理性思维。同时,通过语法隐喻把由一致式小句所包含的信息压缩到一个小句中,通过名词化的手段使小句词汇密度增大,扩大小句的信息量,达到精炼语篇的效果。

2.2语法隐喻分类

语法隐喻根据语言的元功能可以分为三类: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又被称为及物隐喻,是用来指及物系统的每一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为另一过程。概念表达是在及物性语义系统内进行的选择,而每一选择都会导致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不同表达。

人际隐喻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情态隐喻指的是一致式中由限定性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意义转由动词或复合小句来表达,所以,情态隐喻又可以定义为“说话人态度和观点的语法小句化体现”。

语言中有陈述、提问、命令等基本言语功能,与之相对应的就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等。在日常的语言应用中,常常会出现语气的选择与所实现的语言功能并不一致的情况,当出现这种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语气隐喻。

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国内外语核心期刊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介绍、分析、修正、扩展以及从跨学科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学术文章。在这些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当中,有理论高度介绍分析语法隐喻理论, 如胡壮麟介绍并分析了语法隐喻的生成模式和类型。也有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与阅读、写作等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研究。其中,董宏乐(2002)、董宏乐等(2003)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一定数量的概念语法隐喻是英语写作中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概念语法隐喻是培养英语学习者概念流利的重要途径。孙岩梅、高红梅(2011)从理论角度揭示了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能力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把语法隐喻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张凤娟(2011)从认知符号学角度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周频(2008)从体验哲学角度论证语法隐喻对科学真理相对性影响。

与此同时,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问世后,也有不少学者也发现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朱永生、严世清,2000;胡壮麟,2000)。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两个方面:

在引入理论的方式上,韩礼德有些欠严谨;

作为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的概念---“一致性”,定义模糊不清,韩礼德既没有对“一致性”产生的机制作出系统性的理论阐释,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一致”的标准。

4.结论

通过上文对语法隐喻理论的介绍,简单的说来,语法隐喻就是意义表达中的变体,是语法层面之间的相互转移,是语义在词汇语法层面上非一致的体现。而这种非一致关系中存在三种现象,一是概念隐喻,二是人际隐喻,三是语篇隐喻。通过语法隐喻我们达到使文章更加简练、客观,同时富于理性,凸显强调重要信息等语篇效果。本文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国内语法隐喻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到语法隐喻目前研究的角度颇为广泛,并不拘泥于同一学科,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语法隐喻这一理论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日后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2]Halliday, M.A.K.1996.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R.Martin & R.Veel(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of Science [C]. London: Routledge.

[3]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与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J].国外外语教学,2002,(3):30-34.

[4]董宏乐,徐健,梁育全. 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40-144.

[5]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2).

[6]孙岩梅,高红梅. 概念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势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1,(2):73-78.

[7]张凤娟.从认知符号学视角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 山东外语教学,2011.

[8]周频.对语法隐喻与科学及真理相对论相关论题的反思[J]. 外国语,2008,(9).

[9]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猜你喜欢

韩礼德外语教学隐喻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活的隐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