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如何让陶瓷艺术回归现代生活

2015-05-30周珞璟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手工陶瓷传统

周珞璟

陶瓷艺术的独一无二的装饰特性让陶瓷工艺从形成发展到巅峰,但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制造工业的形成导致手工陶瓷艺术的衰落。陶瓷艺术离大众越来越远,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已经不是单纯需要陶瓷的使用功能,艺术功能也越来越需要,陶瓷艺术如何回归生活是陶瓷艺术品现在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陶瓷手工艺术从形成初期开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非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美来自它的装饰性和手工性的结合。每件陶瓷作品都可以再千百年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但又因为手工的不可复制性,每件作品又各有各的不同。可以说每一件手工陶瓷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就像机器之美来自可以被无限复制的标准,陶瓷艺术之美来自于对于打破这种无限复制的标准,来自她独一无二的创造性。

传统陶瓷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以产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什么是传统手工陶瓷?

最早的陶器出自距今一万年以前,当时人类还生活在洞穴居住时期。水的储存成为生活的障碍,有部分的原始人类将泥搓成条状,一圈一圈的盘柱成可以装食物或水的器形,在将其放在火上烧制到坚硬,烧制过后的泥土改变了泥土的性质变得坚固,可以用来储存水和一些食物,从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后来原始人类开始在陶瓷上按照装东西的不同画上各种纹样,陶瓷也由此进入彩陶时期。

封建社会中国陶瓷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了青铜材料,统治阶层开始用陶瓷这种用制作碗、罐等等家用物品的材料制作栩栩如生的人物,从秦朝的兵马俑,到汉朝的小尺寸歌舞陶俑,在到隋唐的唐三彩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都是以人物俑陪葬品留存下来的。民间家用物品还是以陶器为主,但因为年代久远留存下来的就不多了。但到了宋代由于注重文化修养,精致的生活方式,真正中国实用陶瓷的发展到这时候才开始达到一个巅峰,宋朝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现存的艺术品几乎都是生活用品,南宋时就有文献记载说汝窑在当时就十分难得。色泽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美妙,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制作之精美,宋元明清以来,汝瓷都被皇宫珍藏,民间因此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比如汝窑的“天青釉葵花洗”就是那个时期代表的艺术品。它用名贵玛瑙为釉器物通体呈天青色温润古朴,在2012年香港拍卖会上此件作品拍得两亿七千六百八十万港币。是全球仅存的79件汝窑作品中的精品。陶瓷艺术到了元朝依托水墨山水画技术使中国青花瓷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而后明成祖朱棣拍郑和下西洋,把中国陶瓷艺术带到了欧洲各国。当时中国陶瓷一度成为用黄土与外国换黄金的地步,陶瓷艺术开始成为世界各国贵族争相收藏的艺术精品。清朝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手工陶瓷艺术的进出口达到顶峰。

可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工艺生产的陶瓷既节省成本,又可大规模量产,符合大众消费的需求。新材料、机械化生产的出现代替了手工生产,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陶瓷产品被工业化批量生产陶瓷占领。陶瓷艺术品紧紧局限于古董收藏和艺术体验,陶瓷艺术进入一个长期的漫长的睡眠期。

之所以说是睡眠期是因为陶瓷艺术品没有市场,但陶瓷艺术家还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他们的技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陶瓷世界。因为陶瓷烧制过程就像进入魔法世界,让人无法自拔,手工陶瓷没有到最后开窑都不能确定自己做的作品,不同的泥收水性不同在制作时可能会有出入,不同的釉不同的温度最后效果都不同。在加上泥和釉需要在同一温度下进行烧制,各种泥和釉烧制温度又不同。温度高了泥要烧塌,温度低了釉烧不化,有些时候想达到自己预期的烧制效果艺术家会像科学家一样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不同的泥,釉不同的温度。最后才能烧制出预期的效果。当然也可能中途发生窑变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窑变的效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好。手工陶瓷烧制的这种不确定性变化莫测的配比关系,使接触陶瓷的大部分艺术家不能自拔。实验成功的艺术家会将经验写下来大家一起探索。从而将这门手工艺术保留至今。

50年代以后世界手工陶瓷开始复苏,最早复苏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以手工茶具为落脚点,美国则以雕塑艺术为落脚点。开始了大范围的陶瓷复兴。

而我国的现代陶瓷艺术复兴是从80年代后期才开始。随着陶瓷工艺的普及与发展,很大一部分陶艺家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生活陶瓷的创作与设计方面。他们将自身对于生活陶瓷的独特理解通过手工的演释,以器物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大众,使之产生共鸣。手工陶瓷艺术,从成型,到施釉、绘画、雕刻,再到烧制,每一步都融入了个人的创造与情感是时间慢熬的产物。手工瓷器里凝聚着的手艺人的专注和心血,也是机器产物里缺失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手工陶瓷的美就来自它的普遍性和独一性的结合,来自她独一无二的创造性。

实际上,陶瓷艺术在当代的复兴或消亡,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陶瓷艺术本身,取决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文化上传统设计由于手工艺的制作特点,作为经验的、有机的、个性的、感性化的设计基调由此定下 。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开始寻找让陶瓷艺术回归的方法,比如景德镇三大名窑之一的九段烧窑厂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就利用传统的青花绘制技法,将仿制明清青花瓷艺术做出自己的风格,以水墨传统人物的刻画为特色,从面部表情到肢体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在方寸杯盏上表现历代人物故事,所以九段烧陶瓷被称为“万里无云”的瓷器,现在九段妙手陶瓷茶杯渐渐与市场接轨进入陶瓷奢侈品行列。在现代手工陶瓷艺术中占有了古典韵味的重要位置。

紧随其后的还有景德镇的小雅烧,贵祥和烧等等都是在传统青花绘制上找到着陆点,将中国花鸟,山水,人物画融入到青花绘制技法,打造现代的传统青花陶瓷。

世界各地每年举办的各种文化创意展览会等等也为现代手工陶瓷艺术开启了一个展示平台,各种设计陶瓷都可以再展览会上找到占有一席之地。比如2013年巴黎家饰展上亮相的糖果色的陶瓷水果碗,艺术家创意依据M&M'S的广告语“到碗里去”,“你才到碗里去”,把水果或蔬菜的样子做为模样永远地留在陶瓷碗里,这样有意思的创意产品让陶瓷艺术以另一种形式继承了传统并开始得到发扬。

让手工陶瓷艺术在现代生活的另一种模式就是合作。很多传统的陶瓷艺术因为固定了工艺模式面临生存的困境,它们中很多表现出对于创新设计的渴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制造商与具有国际背景的设计师合作开发出一系列的不错的设计品,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渗透已经成为如今这些传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核心在。传统形态的工艺品往往需要寻找适合的展现 形式能够让西方的消费者能够理解并接受。比如日本传统陶瓷艺术上出窑就在2008年开始与西班牙设计师Jaime Hayón成功合作。给日本古老的九谷烧陶瓷艺术自身带了很多变化,使其作品不断走向国际的舞台而备受关注。西方设计师通过自身对于日本传统工艺的理解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和构思创作出别致新颖的作品。可爱的青花瓷碗,碗底还有各种手工捏塑动物颠覆了人们对九谷烧仿制中国古代青花瓷的传统印象。双方和而不同的背景进一步激发出双方各自的能量和潜力的合作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恩格斯在分析人生活和创造关系时讲到三个层次:第一就是求温饱,第二就是生产力发展,有了一些剩余产品后可以选择,第三就是物质更加丰富以后要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时候人不仅享受别人的艺术成果而且有亲自动手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的时期。

陶瓷艺术要回归现代生活就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从切实的解决人民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来认识这一点。

我们必须承认工业化生产方式已经解决了人基本的生存问题,提高了效率并使生存力发展有了一部分剩余产品可供人们选择。那么社会发展就应该进入第三个层次,让手工方式促进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作为实用物品,而可以提高现代人的整体生活质量。

当人的精神文化提升一个层次以后,会使人更加重视追求生活的意义。

日益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人们,今天不得不面对自我造就重获生活意义的人生问题,历史的下一步必将是生存意义的回归,

陶瓷手工艺术,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非创造性的活动。大胆的创新往往都会伴随着比较大的风险,而对于一些具有远见的艺术家他们懂得设计创新对于传统的价值所在,人具有创造性,而机器没有,这正是机器与人的差异。

我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当代陶瓷艺术的振新需要考虑如何让陶瓷艺术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它的起点和终点不是材料。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万年以前开始慢慢形成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做饭一样,是米,是菜,是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架空了,这是我们生活的原点。传统和材料是艺术家的基础,也是一种载体。

现代生活背景使得人们对陶瓷物质实用的需求转向精神、个体、自然的本质需求。整体来看重视生产数量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人们对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精神价值,注重陶瓷艺术给人们生活品质带来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手工陶瓷艺术能依托文化创意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寻求与新时代发展相接轨的理念,我们也对这种创新型思维非常渴求。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手工陶瓷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做手工
老传统当传承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