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5-05-30符宗瑾

关键词:课外实践启发式教学高中地理

符宗瑾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高中地理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高中地理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 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4-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中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时代性突出,更容易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它的创新改革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并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之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的经验,浅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激起学生想象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中国省区时,我作了如下描述:中国像一只雄鸡,日本像雄鸡嘴边的一条虫,如果日本再想侵犯我们中国领土,我们就让雄鸡一口把这条虫吞掉!我再引导:同学们,你们再充分发挥一下想象,我们中国的各省区像什么?怎么记住它们?结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青海像只玉兔……学生的想法是大胆的,具有无限的思维创造力。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创新思维

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纵观历年高考题,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它能积极调动思维,体现出学生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必修二教材“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让学生先掌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产生的条件、特点,再迁移到我国内蒙古的草场畜牧业;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情况,迁移到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这样,学生学习了一类事物,就能推理出了同类的许多事物。迁移的结果是解决了新问题,所以说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殊途同归”,完善创新思维

“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很多的。让学生思维变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囿于思维的定式,善于变换方位灵活思考。比如解答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多种途径的解答:作某潜水位线切线,比较中间与两边水位高低,水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或作出等潜水位由高向低的垂线,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潜水流向由河流指向潜水,则河流补给潜水等。再如昼夜长短计算途径:(1)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2)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3)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4)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应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地尽可能多地提出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如地理墙报、地理模型制作、气象观测、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如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实践,这些课外活动过程偏重于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吉;对地质学(理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年01期

[2]高翅,王平祥,马华力;创新农林科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04期

[3]王小伟;;创新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7期

[4]李甲伟;;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3期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启发式教学高中地理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