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议《狼图腾》:一个民族的“狼性”与“羊性”

2015-05-30荆棘

齐鲁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狼图腾阿诺草原

荆棘

一个58岁的北京知青写了一部50万字的小说,描写自己21岁时到内蒙古当“知青”的草原生活,姜戎的《狼图腾》自2004年发行出版以来,连续高居文学图书榜首。2015年,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同名电影于2月19日公映后,对于《狼图腾》的热议再次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让·雅克·阿诺与姜戎的精神底牌:在狼的眼睛里你赤裸无比

2009年,让·雅克·阿诺接下了由姜戎小说《狼图腾》改编的同名电影导演工作,在官方的宣传中,影片被冠以里程碑式的意义:“首部由非中国导演执导、中国出品的巨制”。

阿诺是一个不着急的导演,《狼图腾》花了五年:一年多来调研、写作;两年来训练狼群、选营地;一年半拍摄,2013年12月16日结束拍摄后,是一年的后期制作。

“《狼图腾》电影的主角必须是狼,而绝不能用狗替代。在草原,狼是神,狗是奴;狼是图腾,狗是家畜。狼与狗的目光眼神、气质气度、精气神韵截然相反,狗眼里永远射不出草原野性的光芒。”阿诺的看法,与小说作者姜戎不谋而合。

阿诺没想过把电影做成商业性的噱头,从剧组花了近3年时间专门养狼来看,把主演定位为真狼来看,这也许是一部不计成本的买卖。在成片里,3D摄影机没有将狼拍得让人惊心动魄,从小和人一起长大的那只狼的表现也出乎意料地冷血,这里面没有童话,并非温情大片,有的只是一种展示的视角,充分留白。

阿诺反而把更多的力气花在表现草原的生存环境,草原人的生存状态之上。

“《狼图腾》作者姜戎1967年从北京被送到内蒙古,我也在同一年从法国巴黎被送到非洲中西部的喀麦隆。”就像内蒙古对于姜戎一样,阿诺在非洲了解到“我是谁”,这就是他对这个故事毫不费劲就产生了共鸣的原因——他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镜头拉回到1967年11月16日,“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一年,21岁的姜戎和120名北京知青离开北京,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随后到达了东乌珠穆沁旗。文革时期的大草原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的草原,狼群众多。

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共同患难,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姜戎开始观察和思考,搜集关于狼的故事达到一二百个。狼对蒙古铁骑的驯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对于狼的至尊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有关狼的种种细节,均使姜戎沉迷于其中。

曾经有好几个蒙古老人对姜戎说过:“人、马、牛羊、老鼠和狼,所有这些活物都是小命,但草和草原是大命。草原没了,你们统统没命……”蒙古人最心疼的就是草、草原,所以史书记载,谁破坏草原烧草场,就会受到“诛其家”的惩罚。对于“大命小命”的关系,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

在草原插队的11年里,姜戎经历了草原的全盛期到最后衰败的过程。

“我亲眼目睹了草原的毁灭和整个游牧文明的毁坏,离开草原几十年后,我看到更多的破坏,更大的灾难正在逼近;这样的剧变让我非常痛苦。”这是他终于提笔写《狼图腾》的一个潜在原因,也是让·雅克·阿诺放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执导《狼图腾》的原始驱动力之一。

争议《狼图腾》:

用草原狼的精神改造国民性?

“它的文字仿佛是喷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上紧了发条,让人喘不过气,因而让读者忽略了文字以及结构上的粗糙。”资深图书出版人金丽红这样评价《狼图腾》。动笔于1998年,整个写作过程被姜戎称为“核裂变”,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民族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中。

这本半自传性质小说在2004年的出现可以称之为一个“现象”。它在中国畅销,在外国得奖,赚取了很多人的眼泪,也点燃了很多人的怒火,引起无数的话题与争论。

对《狼图腾》最激烈的批评,来自德国汉学家顾彬。他说:“《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还有批评者说:“《狼图腾》满足了大众对简单通俗的历史观的需求,可以说是一种慷慨激昂的媚俗。”

50万字的《狼图腾》,有段话被引用得最多,“中国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哪敢像蒙古人那样学狼、护狼、拜狼又杀狼。人家的图腾才真能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产生龙腾狼跃的振奋作用。”

《狼图腾》中,牧区主任包顺贵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他布置了看马的任务,他下达了捕幼狼的任务,他组织了灭狼的战争,人与自然的对抗对决,全由他的话语和和组织的行动来完成。文革时代领导就是组织的化身,正是他的出现,打破了草原牧民与狼的和谐,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矛盾点”。

《狼图腾》所表现的草原经济生活,包括分工、交易和分配,姜戎认为其“像经济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在短短30年里完成了从‘习俗经济到‘指令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而且“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全部是在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操作下完成的,浓缩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基本生存状态”——他在此讨论了“进步”、“国富”(民不富)、制度(产权与意识形态导向)等等与经济相关却单靠经济学解释不了的问题。

很多人在阅读《狼图腾》时,能够感觉到一种荡气回肠的理想主义,但是,它所指的方向是哪里?它渴望实现的理想以及实现的方法(用草原狼的精神改造国民性),为何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

谁的呐喊:

“时代的剧变让我痛苦”

2007年11月,由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英文书稿打败了240部来自亚洲的文学作品,获得了香港亚洲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加拿大前总督阿德瑞纳·克拉克森的评奖词说:“这是部景观恢弘的小说,讲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草原上的生活,对牧民与殖民、动物与人类、自然与文化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有独具匠心的深切体会。”

姜戎不希望人们把《狼图腾》只看作是小说,他在意的也不仅仅是故事。

随着《狼图腾》的畅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前往乌珠穆沁草原,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当地政府和牧民为发展旅游,在姜戎插队的驻地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狼图腾故乡”。为治理当地草原环境,姜戎把《狼图腾》两次获奖的奖金捐给了草原。

“我用亲眼目睹的事实来揭露和批判农耕文明对草原的破坏,唤醒国人来反思我们民族的弱点,学习狼顽强进取、友爱合作,为争取独立自由,不屈不挠的精神。”

姜戎对中国的国民性的批评,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各持己见吵作一团。

在性格教化方面,儒家孔学千年敦敦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然而,普天之下牛羊的性格最“温柔敦厚”,儒家教义具有鲜明崇羊灭狼的农耕性质。到后来的宋明理学更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连正常的人欲都要灭,就不要说消灭人性中的兽性狼性了。

在农耕民族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教化训牧,华夏的知识层充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当敦厚的羊群一旦遇上了凶悍的草原狼群,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再后来,世界变小,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

2008年初,《狼图腾》入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但是姜戎紧急取消了自己的获奖资格。对于此举,姜戎说:“我之所以不参加中国‘茅盾奖的评选,因为我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参评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在他看来,无论是已经浓缩为成语的中国古代寓言,还是卡夫卡式的长篇小说,都是借故事来表达思想。而社会转折时期,“难言的个人处境和难以发言的社会环境”,使得借话说话、隐身代言的寓言,成为一种可以选择的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狼图腾阿诺草原
讲解《草原图》
阿诺画兔子
天才阿诺
天才阿诺
天才阿诺
可可托海的草原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