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有机更新”

2015-05-30任可欣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有机景观

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的历史投影和文化见证。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的同时,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多问题。历史文化景观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对了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有机更新”进行了探讨。

引言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中国,景观的人文关怀意境在逐渐引起关注,但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建筑、景观日渐趋同化,“千城一面”已屡见不鲜。城市的衰退使很多地方丧失了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一些地区照抄照搬外国城市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一些城市则盲目的进行仿古,在无知和盲目中使建筑和景观显得不伦不类,埋没了城市的精神;还有一些地区因对历史文化景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保护的目的不明确,使其仅维持一个物质存在的状态,削减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文化景观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见证,每座城市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而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掌握着城市的史脉、文脉,设计师在景观设计工作中应把它看做历史上的文化事件来继承、保护。笔者以为,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要求在景观设计中,即要传承文明,继承历史环境中的氛围和精神,又要开拓创新,做具有前瞻性、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

关于历史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指与具有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活动、人物有关的包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内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地理现象,是人与自然相作用的产物。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方面。物质文化景观如:农田、街区、道路等。精神文化景观有:寺庙、纪念碑、石刻等。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景观。景观的面貌由当地的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决定。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的某一地区的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因此历史文化景观具有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特征,即史脉、地脉、文脉。

2.景观的文化特征

从物质层面上看,景观是可见的,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同时,景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景观的文化精神通过景观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景观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反映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深层次的内涵。景观的物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其文化精神随着物质景观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景观的生长而生长。然而,物质景观消失,景观的文化精神却并不一定消失。相对于存在着的物质,景观文化精神具有更长久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景观文化得以延续其精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时间轴,内因使不同时期的景观相互联系,组成一系列完整的景观文化。

3.“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作为城市的文脉,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延绵发展的线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遗存,就失去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记忆,城市就变成没有灵魂的家园。但是文化的传承如果被简单的认为是物质层面的维护,它的灵魂则终将会被时间消磨耗尽。“景观”是“人”对所处的环境目的性的投射:不同时代人们对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即便是同一个景观在不同时代人们也会对其赋予不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各方面需求、看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产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历史文化景观当年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已经改变,人们对文化景观的容积率需求有所改变,很多历史景观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例如烽火台、城门、旧厂房等。当原有环境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时,文化景观应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更新换代。

事物发展的本质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的产生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一面,同时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一面,并且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面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发展问题,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应在继承原有价值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今社会,完善功能结构,创造出新的价值。景观文化的继承是具有超前的眼光把过去与现在传达给未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历史文化景观,才可以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

1.“有机更新”的概念及意义

“有机更新”是在改善历史文化景观物质体形的同时,统筹当前时代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价值取向等范畴,给予历史文化景观新的生命。建筑学家吴良镛在《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了“有机更新”这一理论,以菊儿胡同的改造启示我们要“遵循城市发展固有规律,以新替旧,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文化景观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长起来的,而“更新”就像自然界新陈代谢一样,是“有机”的再生。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是要解决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更新”不仅继承了文化景观原有的价值体系,而且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完成了转化和再生。“建筑与规划工作如果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难于完全适应日趋复杂的发展变化。在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探索哪些变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

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研究是基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对于具有可保存价值的景观进行保护、修复,在保持空间原有“风貌”的情况下,跳出传统形式的束缚,重新契合,提高空间的使用价值,寻找一个能够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方式重新演绎。例如:台湾高雄市驳二艺术特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艺术家发现,他们把原本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港口仓库变成了展览馆、艺术集市和表演场所,露天展区展示着各种雕塑及模型,废弃铁轨纵横在艺术广场上,还附带有一亩实验性农田供孩子们玩耍。整个景观经过有效的改造后,变成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不仅尊重了人们共同的记忆,牵动了人文历史,而且有效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突出了人性化特色,使之为今天所用。如今的高雄驳二艺术特区,已成为台湾地区艺术的表征场所,并且带动了高雄地区艺术产业、旅游业等各方面的发展。

2.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方法研究

“有机更新”是要做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未来的公共空间将更加注重共享性,更加包容、开放。探索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方法,要从景观文化本身的内涵着手研究,准确的把握城市景观的格局,了解景观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调查当地居民、景观的享用者的生活形态,提取人们“共有”的情感元素、文化符号。对文化景观所处的环境重新进行审视,寻求设计的切入点,挖掘“更新”卖点,准确定位空间再利用的主题,用现代的手法重新设计。在对原有景观的肌理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思想使用新型材料,使旧元素融入到新时代中来。同时,对于不同的空间环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分析判断与“再认识”

①分析判断:城市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需要对景观的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科学地做出判断。首先,要对景观的物质状态进行分析。从景观的历史长短、保存状态、设计的好坏等方面分析:对历史悠久有价值意义的景观原型进行保护,如保存状态不好、年久失修,可对景观进行修缮或重建复原;对于文化价值意义不大,设计不好或与整个空间不搭调的景观在“有机更新”中可以进行摒弃,选择拆除。其次,要多空间的资源进行分析,包括环境绿化分析、公共活动空间分析、景观小品分析、建筑环境分析、人流分析、景观环境分析等等。最后,要对景观的使用者进行分析调研。景观是有情感的,设计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设计师要充分保护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整体协调设计,达到景观与人文的有机完美结合。

②“再认识”:“再认识”是“有机更新”设计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对景观的物质和意识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维度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其次,根据现在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对景观的存在意义进行重新定位,发觉空间的潜在价值,研究怎样才能提升文化景观的附加值。最后,要突破原有使用功能、原型的局限,对历史文化景观再利用。如,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经过“有机更新”变成798国际艺术区,不仅了使废旧厂房有了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衍生出文化、艺术的价值。

(2)“有机更新”的设计手法

景观符号:符号系统超越了物质含义,符号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的感知,引发情感共鸣。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图形符号,提取当地的文化符号和图形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用符号“说话”传达文化信息,传递文脉。正确的使用符号语言就要找出符号的本源,弄明白“能指”和“所知”,领会含义的本源,对符号语言形成系统的概念,围绕着概念进行设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去迎合大众。在符号设计中以东方哲学的精神,跳出传统束缚,添加现代元素重新契合。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符号元素在基础设施、雕塑等设计中,直观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

意境营造:“有机更新”要求在再创造的同时保留无形“空间文化资源”,也就是保留景观的“意境”。景观的“意境”是“物境”与“心境”的融合。“有机更新”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景观其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寻找突破口,虚实相生,模拟营造。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现代设计手法营造意境。巧妙地借助水体连接忠王府、拙政园,与整个环境的氛围保持一致,符合历史文化环境的要求,又具有独立性。集现代化、古典建筑、山水园林三者于一身。

色彩搭配:色彩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整体风格一定要统一。从本土提取色彩元素,系统化配色。如,提取油菜花的黄色,墙的白,瓦的灰。本土色彩相互融合会使整个环境色彩关系融洽,风格统一。

植物绿化:绿化系统的规划设计要多层次的合理搭配,巧用当地本土植被。一方面,本土物种的使用能够表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相比外来物种,本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更加适应,更有利于当地鸟类、昆虫等动物的生存,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例如,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大量使用了本土物种进行绿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本土植被的价值。

材料选用:新技术、材料的应用使得景观雷同。在设计中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石材、木材参与景观的建造,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特色。如广州岭南印象园用牡蛎壳作为材料铺装墙面,显现出沿海地区特有的海洋元素,保持了原生态,也增添了场景的趣味性。废旧材料再利用在“有机更新”中是一种可持续设计手法。如,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用砖厂废弃材料作为公园铺装、面层和挡土墙的材料,既环保,又传承了历史,达到弘扬和展示文化的深层效应。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充分发挥未来城市景观的缔造者的作用。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有机更新”,应该树立它的重要性、珍贵性有正确的观念,以及正确的对待态度,要有认识,有文化情怀,更要应背负民族设计未来之重任,让历史、景观、设计、文化的脉络得以薪火相传。要妥善处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做服务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同时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文化不被时代所掩埋,文化景观的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地方和城市的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所用,并不断创造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任可欣(1993-),女,河南潢川人,汉族,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设计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有机景观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