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2015-05-30马金梅
马金梅
【摘 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的根本改革。该技术的运用无疑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肯定会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教学中虽然用了电化教学手段,也起不到好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因此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整合成了必然的趋势。本文将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何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整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性整合
信息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的根本改革。该技术的运用无疑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肯定会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教学中虽然用了电化教学手段,也起不到好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因此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整合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越现代越好。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与文本有充分地接触,就剥夺了学生读书、思考、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难以寻找到老师深入研究教材,难以看到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揣摩、静心品味的过程——朗朗读书声没了,品词析句没了,理解感悟没了,积累欣赏没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没了。一句话,语文学科的特点没了。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引入的时间不恰当,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网络系统拥有许多生动、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信息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遇到重点或难点,老师立马采用信息技术来突破。在学生还没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与文本还没来得及多接触的情况下,就让媒体提早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中。不可否认,美轮美奂的画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这些画面过早地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于是学生依赖媒体创设的情境,而让自己的思维、想象处于简单封闭状态。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整合手段
1、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要做好“引导”,适时使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引入各种信息,包括对话、练习、问题和与之相关的预备知识、补充材料等教学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们以何种方式展示,何时展示,展示的次数等都是动态和随机的,会受到教学过程中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要完成这些环节需要各种不同的媒体,这些信息分别出现在课本、录音机、投影仪中。这些媒体之间是独立的,很难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忙乱的现象,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根据人的思维习惯和教学要求把所有资料链接在一起,极大的方便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必须要适时出示多媒體课件。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给学生联系实际解读文本的自由。汉语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字,需要静心品味,要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书、思考、想象,而后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象”,再由“象”回到“意”,深化对“意”地揣摩。这样的“象”将更加饱满,“意”将更加丰富。美轮美奂的多媒体画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多媒体画面过早地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媒体的出现必须把握好时机。
2、让学生做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策略整体设计,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地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环境,从而更主动地学习。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课件,使学生都能进行独立的学习。如同学之间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整合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与改进,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完美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