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分析

2015-05-30李婷

新校园(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规律

李婷

摘 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对功和能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设计和分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规律;机械能;实验

笔者以高职校教材为对象,联系动能、动能定理和势能的知识,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强化课标中指出的“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讲授,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

学生特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电子仪器颇感兴趣。

知识能力:掌握动能、势能、动能定理的学习,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

二、教学目标

1.目标

知识目标:要知道机械能概念,理解动能、势能转化;掌握机械能守恒条件、内容;能灵活应用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探究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机械能守恒,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和谐美。

2.重难点及对应策略

教学重点:(1)推导、建立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够理解定律内容;(2)在具体问题中会判断机械能守恒,能建立守恒关系的数学式。

教学难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条件;(2)会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分析系统具体机械能。对应策略:采用“游戏定性分析、实验定量探究、理论演绎推导”三个活动来分散并突出重点;对比分析两个类似游戏来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信息的来源,根据STS的教学模式,注重探究型、主导型、交互性、社会性的教学。本节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采用碰鼻游戏来创设情境,发现守恒现象;利用气垫导轨进行实验演示,探究守恒原理;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进行演绎推导;对守恒条件的得出和掌握,通过实验和对比分析,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列问题进行启发。

2.学法

结合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情境及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由物讲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与分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演绎推理,最后归纳总结新的物理规律。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第一,图片展示。出示生活中动能、势能转化图片,让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进行探讨并引出机械能概念。

第二,实验演示。学生演示过山车实验,直观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变,并提出问题:小钢球为什么能穿过圆环?每一状态的动能和势能如何变化?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探究守恒等式

第一,碰鼻游戏,定性分析。利用单摆装置,请学生中“勇敢者”上来进行碰鼻游戏的演示。游戏过程中,参与者有明显的退让动作,再仔细观察发现小钢球到鼻子位置戛然而止。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提出问题:摆动过程中有一个量是不变的,是什么?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哪些力对小球做功?为探究守恒条件做好铺垫。

第二,气垫导轨实验,定量探究。实验演示开始前,提出问题:分析滑块的受力情况,并思考哪些力对滑块做功,为环节三探究守恒条件做准备。在实验数据的记录、计算、比较的过程中,突出本节的重点:建立守恒定律。

第三,自由落体运动,验证规律。探究物理规律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同时简单的自由落体来进行理论推理也符合最近发展区观点。

环节三:探究守恒条件

将小钢球换成乒乓球,进行“碰鼻游戏2”。引导学生从现象、受力、做功等几个方面对两次碰鼻游戏进行对比分析。在上述两个环节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条件以及表达式。

环节四: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以抢答的方式分析四种运动状态中的物体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巩固学生建立机械能守恒恒等式。

环节五: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基础模块)根据课后练习完成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巩固,完成书后练习1;(拓展模块)书后练习2,请再次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处理这两个问题,比较异同;(实践模块)寻找“生活中的机械能守恒”,以文字说明或图片、视频形式提交教学空间。

五、教学反思

从教学空间点击量以及学生回复情况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效果较好;空间的应用促进了师生之间交流,但学生养成将物理与生活相联系的习惯,教师要借助图片、视频、科普知识等形式推广生活中的物理,潜移默化地把物理带进学生的生活。

猜你喜欢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规律
『机械能及其转化』知识巩固
功和机械能 理解要避坑
“功和机械能”知识拓展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谈高中物理的教与学
巧解规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