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智力游戏 七巧板与九连环

2015-05-30朱健

收藏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九连环七巧板象牙

朱健

当今的社会,自计算机发明以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早已进入数字时代,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如雨后春笋般成为普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热衷的对象,那么,在遥远的古代,在没有电、没有电话以及交通极度不发达的时期,我们的先人是如何打发漫长的日日夜夜呢?

古代的智力游戏有双陆棋、六博、象棋、围棋、孔明锁、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其中,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被称为中国智力游戏三绝,是中国最杰出的益智游戏,代表了古人的智慧。

先看一下七巧板,这套七巧板为象牙材质,盒为正方形,直径5.3厘米。盒内有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五个三角形(图1),分为两层,一层是两个大三角形,另一层是其他五件。盒盖可以抽出,中间圆形镂空部分雕刻两只凤凰与牡丹图案,其外四角饰花卉纹,盒底及四周分别雕刻牡丹、锦地纹及花卉等纹饰。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也被称为“七巧图”、“智慧板”,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宋代的黄伯思(1079-1118年)发明了一套开始是六件后来增加为七件的长方形小桌,还创作了一些将这些小桌拼组的图形,因为可以根据来客人数和需要的不同,在筵席上拼摆这些桌几,他将这套小桌称作“燕几”。到了明代,戈汕在他1617年出版的《蝶几谱》里描述了另一套共十三件的小桌,因为它们的形状就如同蝴蝶的翅膀,这些小桌被称作“蝶几”。经简化了的蝶几图形在清代(1644-1911年)开始出现,这就是现在的七巧。清陆以《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制作七巧板的材料各异,有纸质、木制、象牙、金属及其他材质,可拼成多达1600种以上图形。用七块板可以拼搭成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多边形等;也可以拼成跑步、跌倒、玩耍、跳舞、站立的人物以及戏水的鱼、猫、狗等;或者是桥梁、房屋、手枪、宝塔,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母、符号以及数字。可以用七巧板随意地拼出自己设计的图样,但如果想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图案,那就会遇到真正的挑战,这正是七巧板的乐趣所在。这些图案其中有些是容易拼成的,有一些却相当诡秘,还有一些则似是而非充满了矛盾。由于它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明白易懂,七巧板成为十九世纪最流行的谜题之一。

目前现存最早的七巧板是一套1802年由费城的商人罗伯特·沃恩(1765-1836年)从广州购得并带到美国的象牙雕刻的七巧板。罗伯特·沃恩在1796至1815年间来往于广州的商贸船中,与他有生意关系的至少有12艘。这套七巧板的锦盒底部写有:“F.沃恩一八零二年四月四日”(F. Waln April 4th 1802)。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七巧板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十九世纪初,七巧板流传到西方,被人们称为“东方魔板”。

七巧板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数不胜数的好处与用处,它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启发儿童智慧,以下是七巧板部分的好处与用处: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认智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鼓励开放、扩散思考、创作机会。无论在古代或现代,七巧板都能够把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用以启发幼儿智力的良好伙伴。它不但流传于中国,近年来因为各种拼图能够启发儿童智力而被西方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

操作七巧板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不仅具有娱乐的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被人们运用到了教学当中。由于七巧板可以持续不断地反复组合,已引起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领域研究者的兴趣,还被作为制作商业广告和印章的辅助手段。

再看看九连环。九连环也由象牙制成,长22厘米,柄长9.3厘米。柄为剑形,柄端两面雕刻房屋、树木、石头及人物等图案,横板长12.4厘米,由铁丝与九个象牙环相接,环的直径为3.2厘米(图2)。

九连环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它起源于何时目前没有准确的说法,一说发明于战国时代,民间有周文王发明九连环的说法,但是没有文字与实物佐证;又另一说发明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妻子解闷而发明。西汉才女卓文君曾有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诗中明确提到了九连环,说明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九连环应该已经出现了,因此,诸葛亮发明九连环一说显然是不正确的。

各式各样的九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其制作是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于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环穿过杆的次数是341次,总共256步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

九连环对玩者记忆力的要求很高,因为每个环相互制约,只有第一环能够自由上下。解九连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训练人的耐心。不仅如此,九连环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增加环数提高难度,但环数增加将使解开步骤呈几何级数递增,每增加一环,游戏时间增加一倍。有个说法,如解九连环需要5分钟,解十八连环则需要48小时,解三十三连环需要170年,而解九十九连环,则需要三千年。因为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解环方法,因此通常所见仍是九环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数字中最大的数字,是阳数之极,因此,九连环是环里最顶级的意思,代表了难度最大,游戏乐趣最多。

在1821年间,一位自称贮香主人的学者出版了一套《小慧集》,书中不仅有九连环的绘图,还有用两个图表作的九连环的详细解法。这套书的读者大都是深闺中的女子。由此可知,九连环多为闺中妇女儿童的游戏,用以解除孤独、排遣寂寞。然而,在古代,对于人们来说,九连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聪明的象征。某种意义上,它不算是一种玩具,而是代表着智慧,因环中蕴含着很深的数学原理,启发人们的智力,又称“智环”或“巧环”。

两千多年来,九连环已经从一种智力游戏,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三十六计里有连环计,刺绣中有连环针的针法,陕北等地民歌有《九连环》。在中国现在能确认九连环的记载是明代杨慎(号升庵,1488-1559年)的《丹铅总录》(见《升庵集》卷六十八)。他写到:“今有此器,谓之九连环,以铜或铁为之,以代玉。闺妇孩童以为玩具。”曹雪芹(1715-1763年)在他1791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回中,写到“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华广生在1804年汇编的《白雪遗音》中,收录了“有情人,送奴一把九连环,九下九连环,十指纤纤解不开。拿把刀来割,割也割不开”的曲子。清代画家余集(1738-1823年)在他1807年的一幅绘画中,有一仕女手中就持有一个九连环。吴有如(1840-1893年)在1892年创作和发行了“妙绪环生”,图中描述了四个上海妇女在玩九连环及一个小男孩也要参与的场景。大热的电视连续剧《甄传》72集中也出现了九连环的身影。

九连环规则简单,但是解起来却不容易,民间有一句谚语“解不开的歧中易,摘不下的九连环”,来比喻某种比较难解的益智谜题。长期以来,九连环成为数学家及电子计算机专家们用于教学研究的课题和例子。

象牙质地细密,坚韧细腻,便于雕刻,是精雕细刻的优良材料,特别在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不易脆裂,更适宜制作镂空雕刻的作品。现存象牙制品中,多为笔筒、雕像、臂搁、名片盒等,像这两件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的智力玩具,还是非常少见的。九连环的柄端,两面雕刻人物树木楼阁等,构图饱满,雕刻细腻,人物五官、衣纹等均刻画细致,神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象牙制成的九个环大小一致,色泽柔和(图2)。七巧板盒子雕刻非常精细,一丝不苟,七块板和盒盖采用镂空工艺,盖上是凤凰牡丹图案,巴掌大的薄薄小板上镂雕缠枝牡丹花卉,刻工流畅,寓意富贵吉祥、美好如意。

这两件象牙七巧板和九连环都是清代的,距今一百余年了,用材考究,做工细致,虽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完好如初,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古人尤其是上层社会达官显贵生活的精致、奢华,虽是两件小小的玩具,却能做得如此细致入微、精致优雅,令人爱不释手。(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九连环七巧板象牙
寻找象牙参
一根象牙筷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象牙长啊长
中国古典数字游戏——九连环
炫彩七巧板
象牙战争
NO.2 九连环
NO.1 七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