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生物科学高等教育应用化改革的探索

2015-05-30姜金仲王超英任翠娟韩晗张延威

关键词:生物资源生物学生物

姜金仲 王超英 任翠娟 韩晗 张延威

【摘要】以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论述了在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地方生物科学高等教育应用化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地方高等生物科学教育应用化改革的方向:地方高校应将自己的高等生物教育直接与当地的非传统生物产业相联系,强调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要行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高等生物教育才有更长、更兴旺的生命力;介绍了在上述原则指导下,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并对一些做法进行了初步论证。

【关键词】地方高校 生物科学专业 应用化改革

【项目基金】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20120905);教育部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287)。

Study on reform to suit industry for biological higher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izhou Normal Nollege as an Example)

Jinzhong Jiang, Chaoying Wang, Cuijuan Ren, Han Han, Yanwei Zha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ase in Ordinary Higher School Governed by Guizhou Provinc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Guizhou Bio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Laboratory,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18), China.)

【Abstract】By taking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of Guizhou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to suit industry for biological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graduates are difficult in employment. The directions of reform to suit industry for higher biolog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uggested; the directions are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their own higher biological education directly linked to the local non-traditional biological industry. It was emphasized that the higher biological education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onger and more thriving vitality only whe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have distinctively local features. It was introduced that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mentioned above, the education reform to suit industry how was conducted for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in Guizhou Normal College; and some specific methods in the reform process were preliminary demonstrated.

【Key word】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reform to suit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4-03

贵州师范学院是隶属于贵州省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务是为贵州省培育中小学师资,所以,其生物系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贵州省培育合格的中小学生物学教师。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省各主要市级单位都有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立了生物系,且这些生物系大多起源于师范专科,所以,这些生物系均是以培养中小学生物学教师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无疑会造成中小学师资培养的过剩,给这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为避免这种不利情况的进一步发展,贵州省教育厅已经对本省高等生物师范教育提出人才预警。在这种条件下,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系不得不开始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开办自己的生物学教育,才能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更加符合贵州人才市场对生物科学毕业生的需要,——即如何改革自己的生物学教育。

1、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教育应用化改革势在必行

从全国层面上看,中国生物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可以描述为“两个极端教育”,即完全的基础理论教育及高端的生物技术教育。完全的基础理论教育主要是各类以生物学系统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学习了丰富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或者也获得了一定的生物学科学研究技能,获得了这些知识与技能之后,他们能做的就是从事生物学教学或科学研究,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和生物相关产业所需知识与技能有较大距离,所以,如果国家每年不能提供足量的生物学教学及研究岗位,生物学专业学生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不会令人满意。高端的生物技术教育主要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广义的组织培养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学习了丰富的高精尖生物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其中特别是转基因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听起来很是时尚,但真正用这些技术形成的企业却为数不多,结果是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数越多,失业的人数就会越多。因此,在“人民网”[1]2013年5月10日的报道中,“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与工程”就成了高校就业5大“亮红牌”专业之二;报道给出的原因分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由于连续数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生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这种就业的现实情况难免会使使高等生物学教育走向逐年萎缩的路子(当然,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除了生物学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外,还有一些经济发展的原因,比如,目前国家放缓了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就业岗位数量的降低,使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雪上加霜)。

应对这种逐年萎缩趋势的普遍措施是减少生物学专业的招生数量;应该说,减少招生数量是一种思路,但可能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路;能否变换一下思路,比如,改革生物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及方法,使生物学专业变成一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专业。因此,我们认为,尤其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教育,更加充满了这种改革的迫切性。

2、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科学教育应用化改革的方向

虽然系统的基础理论教育及高端生物技术教育是生物学高等教育所必需的,但是这些生物学高等教育与目前贵州省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也不能完全满足全国经济建设对生物学人才的需要。鉴于我国生物学高等教育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及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同全国的生物学高等教育一样,我们学校的生物学高等教育除了少部分保留以生物师范教育为主之外,大部分应改为以生物产业为主的教育,地方高校只有将自己的高等生物教育直接与生物产业紧密联系,才能为自己的学生开拓出广阔的就业渠道。应该说中小学生物学教师人才市场是有限的,而生物相关产业的人才市场是无限的(前提条件是:生物产业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2]。

鉴于与生物产业相关联的高等教育已有传统的农林牧渔院校,生物学高等教育要开办自己的生物产业教育,就必须找到与传统农林牧渔行业有明显区别的切入点,才能走出一条有生命力的路子。经过对我校及贵州省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这个切入点有以下几个特征(以我校生物资源科学专业为例)。

1)生产对象不同:传统的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对象是长期形成的、规模较大的、有国定生产模式的生物大群体,比如水稻、小麦、牛、羊、家鱼、平菇、香菇等;而我校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学生的生产对象主要为一些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野生、半野生生物小群体,它们往往还未形成成熟的生产模式,需要具有生物学知识的人进一步开发、完善其生产模式,比如毒蛇、麝鼠、石斛、香石蒜、冬虫夏草、野生食用菌等。

2)生产理念不同:传统的农林牧渔行业的生产理念是保证我国食品数量的安全,而我们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学生的生产理念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新、特、奇食品,满足人们对新颖食品追求的需要。

3)所需要的知识不同:传统的农林牧渔行业往往规模较大,生产对象比较固定,生产分工比较明确,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具有明显的分工,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生只要掌握一个环节上的知识,就可以满足其实际生产需要;但是,我们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学生的生物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对象相对不固定,生产难以进行明确的分工,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原料生产及产品加工的知识;即能探索产品原料生产的适宜方式,又能探索产品加工的适宜方式。

4)具有创新性:由于我们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学生的生产对象往往是待开发的生物种类,开发就意味着创新,所以,我们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学生的生产过程充满创新性及挑战性,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

3、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科学教育应用化改革要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按照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办学方针,地方高等院校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既然是地方的,就不是全国的,其着眼点应该是各个地方的经济建设特色,在特色上下功夫,只有找准了特色,才能充分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我们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对稀有生物资源及开发不充分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而创造财富,而不是通过传统的农、林、牧、渔途经去创造财富;开展此类行业,不在于规模大,而在于小而精,这符合贵州地域狭小多变的地理环境条件实际情况,贵州封闭、狭小、多变的小气候区域造就了贵州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我们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正好利用这些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新产品,从而达到创造财富的目的;在各种传统栽培及饲养业已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今天,进行小规模具有特色的种养殖开发应该更有生命力,更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与全国大多数地方相同的是,贵州的生物相关产业也是农业、畜牧业、林业、医药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等,比起农学、林学、畜牧、医药和食品等“小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大生物”专业(广义的生物科学专业)不具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因而,“大生物”专业在这些领域里就业时处于劣势地位,似有抢人饭碗之嫌。但是,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不相同的是,贵州有大量的特色生物资源及与之相关联的(潜在)特色产业,这些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半开发状态,这些(非传统)特色产业大多处于小规模或潜在状态,尚未形成独立的、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也未形成成熟的开发、生产、经营模式;现在“大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不具备利用这些贵州特色生物资源就业、创业的素质,而传统的农、林、牧、渔及食品等“小生物学”专业的知识又难以驾驭。贵州的这个“不同点”为贵州省地方(我校)生物高等教育应用化改革提供了一个突破点——培养能够借助贵州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就业、创业的学生,同时,也给贵州省地方(我校)生物高等教育打上了显著的地方烙印。

选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突破点之后,还必须选定针对“突破点”、具地方色的教学内容。按照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就生物科学高等教育而言,大多数人对于“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解就是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生物学细分的各个学科,为拓广学生在生物学领域的就业渠道奠定基础,显然,这种理解的结果只能是拓广学生在生物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就业渠道,对于学生参与生物相关产业的就业帮助甚微。而我们对 “厚基础、宽口径”精神实质的把握则与人不同,我们的“厚基础”不是以系统生物学知识体系为背景确定要“厚”的内容,而是以学生参与生物相关产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背景确定“厚”的内容,尤其是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相关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加进了部分不属于生物学基础知识、而在生物相关产业活动中又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详细教学计划见参考文献[3]),以达到我们“培养能够将常规生物学知识及与这些生物学知识应用化相联系的非生物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使得我们的教学计划也有了显著的地方特色。

4、地方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如何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创新型教育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3个显著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4];如果说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的话,那么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不能与高职院校雷同,否则,地方本科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地方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宋刚等[5]将应用创新人才定义为“源于用户需求、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应用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创新,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验证与应用的全过程”。具体到地方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就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进行现有技术或知识的集成创新,为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其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创新——物质财富的创造优先于“纯粹知识”财富的创造;通过应用创新,将自然馈赠的珍贵生物资源有效利用,将对应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结合贵州省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生物科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集成创新及特色产业的创业能力。为达此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考虑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行业是一个需要集成创新及特色产业创业的行业,学生除具备丰富的生物资源认知、生物资源培养、生物资源应用开发及生物资源加工利用知识外,还应该有与之对应的集成创新及微型企业创立知识;因此,我校改革后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中加进了一些必需的、非生物学领域课程,这些课程与生物学领域课程相结合,构成了学生开展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身边的资源优势,创造财富。

2)教学计划突出了生产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计划从第三学期至第六期,每学期加进15天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生物相关产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实现本专业初级实践性教学的4个目的:“使学生了解生物相关产业的种类;使学生了解生物相关产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使学生体验生物相关产业劳动的感受;获得一定的生物相关产业生产技能”。

3)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加进大量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创业成功案例分析内容,在教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冲动。从大二开始,部分学生参与老师进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由于老师的科学研究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多是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立的研究内容,学生从参与老师的应用研究过程中可以汲取未来创新及创业的精神营养;我们老师的科研口号是:“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创造一种产业优势、致富一组参研学生”。

5、结束语

在举国上下呼吁高等教育要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就我校的生物科学高等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将部分思考成果进行了初步实施,目前虽还不能确定正确与否,但至少是某种传统的突破[6],在此做一介绍,或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就业难”时代必定催生“创业时代”;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将生物科学高等教育转化为基层可以接受的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了,生物科学专业就业难的坚冰就真的告破了。

参考文献:

[1]http://edu.people.com.cn/n/2013/0510/c1053-21438434 -2.html

[2]宋大祥.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教育[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31):35-37

[3]Jinzhong Jiang, Chaoying Wang, Cuijuan Ren, Yun Li, Yanfen Huang, and Cong Pan. Course system reformation of bio-resource major in Guizhou Normal College,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18: 2255-2260

[4]王傲雪,闫清波,苍晶,等. 深化试验实践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和生物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4,1-4

[5]宋刚, 唐蔷, 陈锐, 纪阳.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28-33

[6]苏智先. 面向21世纪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11):32-35

作者简介:

姜金仲(1958),博士,教授,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生物资源生物学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印度生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程序分析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
环境生物资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