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2015-05-30王文超闫法涌
王文超 闫法涌
摘 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解决城乡矛盾和增进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全破除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确定了新的城乡关系。本文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上,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认为导致我国城乡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二元价格制度、财税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体制性因素加大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以此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差距;城乡收入;数据分析;定量分析;对策建议
1 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很大,均等化程度也比较高。伴随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向发展,我们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67:1,之后经过短暂下降至1983年的1.78:l。而后则逐渐上升,到2014年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已经变成了2.75:1。
就全球范围来说,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1.5:1上下,很少数的国家能够超过2:1。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超过了1.5:1的比例,考虑我国农民纯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比一般统计出来的比重大很多。
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
2.1 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数据分析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近几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走过了一个类似于“W”型路径,如图1所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从整体来看是呈现逐渐扩大趋势的。
图1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比值
图2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变化趋势
2.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必然在消费水平上表现出来,因此考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对于我们研究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如图2所示)
2.3 基尼系数分析
为了准确地反映收入分配的变化程度,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于1912年根据洛伦茨曲线给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即基尼系数,这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1]。它的取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在发达国家,基尼指数在0.24-0.36之间。而我国基尼系数由2004年的0.483提高到2007年的0.509,由收入分配比较公平阶段上升到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阶段。2007年之后基尼系数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旧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说明我国收入差距依旧较大。
图3 近十年中国基尼系数
3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定量分析
截至2013年我国政府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7.03%,农业人口占比48.73%,这些数字表明中国仍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留在农村,而中国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0.04%,这一结果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非常不利,还会给人力资源带来浪费。文章选取非农人口占比(PP)、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l)、城镇资本积累效应(CA)这三方面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UG)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此处我们选取1997—2011年共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①[2]。
3.1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的不平稳性是造成伪回归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避开伪回归,确保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有效性,回归前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此次采用的是 ADF 检验方法,如表1所示结果:非农人口占比PP、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l、城镇资本積累效应CA及城乡收入差距UG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所以大家需要考察各变量的一阶或二阶差分平稳性。如表2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
表1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ADF值\&P值\&5%临界值\&序列平稳(5%临界值)\&PP(非农人口)
FI(固定资产投资)
CA(资本积累效应)
UG(城乡收入差距)\&1.8417
-2.2151
-1.7145
-1.6478\&0.9996
0.2053
0.4137
0.4462\&-2.9678
-2.9640
-2.9678
-2.9678\&拒绝
拒绝
拒绝
拒绝\&]
表2 样本数据的二阶差分平稳性检验
[变量\&ADF值\&P值\&5%临界值\&序列平稳(5%临界值)\&DDPP
DDFI
DDCA
DDUG\&-8.6052
-10.7134
-2.6322
-6.5989\& 0.0000
0.0000
0.0105
0.0000\&-1.9534
-1.9534
-1.9539
-1.9534\&接受
接受
接受
接受\&]
3.2 协整检验
由 ADF 检验结果可知,虽然所有自变量都为非平稳序列,但所有变量的二阶差分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正式进入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还需检验城乡差距与各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利用 Johnansen 法检验时间序列样本的协整关系,其中滞后期的确定根据 AIC准则。根据表3数据,滞后期为3时,AIC 最小,因而本文的最佳滞后期为2期。对于多变量模型,Johnansen 协整检验的原假设为样本数据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数目。根据表4 的检验结果,PP、FI、CA 及UG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3]
表3 整滞后期的确定
[滞后期\& LR\&AIC准则\&SC准则\&0
1
2
3\&NA
430.1498
85.50127
32.00547*\& -1.756817
-19.31602
-22.67423
-23.96407*\& -1.566402
-18.35645
-20.96040
-21.18678*\&]
表4 Johnansen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个数\&T统计量\&5%临界值\&P值\&没有*
最多一个*
最多两个
最多三个\&87.18736
40.49566
10.26344
2.759088\&47.85553
29.78307
15.48471
3.841896\&0.0561
0.0020
0.3645
0.9039\&]
3.3 格兰杰因果檢验
由于各变量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我们能够对本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原因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对滞后期的敏感度较高,所以我们对最佳滞后期的选择除 AIC 准则之外,还将综合考虑 SC 准则,若两者矛盾则最后根据似然比 (LR) 统计量来确定。从表 5可知,在短期,非农人口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积累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中非农人口占比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就不成立。
表5 格兰杰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量\&P值\&结论\&PP与UG\&P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UG
UG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2.7689
0.04888\&0.15058
0.82907\&拒绝
接受\&FI与UG\&F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UG
UG does not Granger Cause FI\&9.72338
2.90868\&0.0437
0.2055\&拒绝
拒绝\&CA与UG\&J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J
CJ does not Granger Cause JL\&2.87932
3.56270\&0.2079
0.1619\&拒绝
拒绝\&]
注:检验结论在5%的显著性水平。
固定资产积累、固定资产投资分布、劳动力流动均会对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变动产生影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依靠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同时还需要各部门自身的资本有效积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与城乡收入差距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了这一规律。
4 研究结论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相比农业部门效率低下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农村总体生产效率和人均生产效率,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提升农村收入既可行又有效的重要途径。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加快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积极调整我国当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现状,按照市场需求合理种植多品种农业[4]。
4.2 推进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就近发展非农产业
为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积极实施资源乡村化:
①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②积极实施资源乡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③推进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延伸,构建两部门互动体系,实现纵深发展。
4.3 消除城乡流动壁垒
二元户籍制度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旳变迁,原有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侵害了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成为了阻碍城乡协同发展的桎梏。因此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桎梧,打通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通道,配套的政策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在具体的操作上,一是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之分,建立统一的居民户口,给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公民地位。二是要稳步放开异地落户限制。
4.4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应该在今后一段时间坚持在政府的主导下,扩大农村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参与热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二是要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建设。给予城乡居民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解决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应该是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网。通过试点,下调并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参保和取保的时间限制,先在统筹地区范围内实现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无障碍化,此后随着全国社会保险异地统筹的逐步完善,再将统筹范围扩展到跨地区的全国范围内,以解决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流动性强的问题。
注释:
①未找到近几年的相关数据,故选取数据到2011年。
参考文献:
[1]宋冬林.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分析及其理论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1995.
[2]温铁军.经济学家温铁军谈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3.
[3]王为农.调整农业结构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1.
[4]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