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教研组建设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
2015-05-30许晓伟
许晓伟
摘 要:“教育+互联网”的脚步袭来,学校教研组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载体——虚拟学习社区。本文简要阐述了易于中小学师生使用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原则、功能及一般特点。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教研;设计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集体组织存在,其主要方式是在同一时间、地点,所有成员集中备课、听课、评课、研课等,并有专人记录其过程,形式单一,缺乏活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平板、手机等网络终端的普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为学生、家长参与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了可能。而“虚拟学习社区”是目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定义是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具有可持续的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路活动区域,它是e-Learning的下位概念。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原则
1.稳定性原则。平台的稳定性是影响平台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平台运行环境的稳定性,涉及硬件和环境配置等;另一个是平台自身的稳定性,涉及运行效率和BUG修补等。在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之初需要综合考量并发线程、在线用户数目限制、网络带宽等影响稳定性的多种因素,保障平台连续稳定地工作。
2.普适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教师、学生、家长)的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硬件形式可能是计算机、PAD、手机等,操作系统可能是windows、安卓等。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在这些常见的终端正常使用,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普适性是平台人性化的体现,是留住用户的基础要素之一。
3.性价比原则。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建设的费用,二是用户(教师、学生、家长)基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展教研活动的人力成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经费有限,不可能有过多的经费用于平台建设,所以虚拟学习社区采用在现有通用的平台上改造。平台开发和使用都是教育一线人员,所以对平台的需求比较了解,功能设计以实用为主。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设计
支持教研组建设的虚拟学习社区以开放、平等、互助、合作、共享的姿态,让参与者的协作、分享、交流更富成效,教研会活动更具活力,在功能上分为前台服务和后台管理两个部分。
1.前台服务功能。与传统虚拟社区相比,平台在社区首页、社区公告和社区论坛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博客。既有公共讨论部分,又能很好地体现参与者的个性化教研。以项目式教研为例:首先由教研活动组织者在社区公告发起活动公告,公告内容一般包含时间、参与人员、项目主题、准备工作要求等;接着由发起者于活动时间前夕在社区论坛创建项目相关主题并列出活动计划;然后在活动时间各位参与者在论坛发帖或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或提交教研作业等,形成个人成长累积;最后由总结者在一个阶段或项目结束后总结项目进展与参与情况,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2.后台管理功能。后台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包括管理员、核心成员和注册用户三级管理。管理员据有最高权限;核心成员能够创建论坛版块,发起教研项目主题,审核自己管理版块内容和进行首页推送服务等;注册用户只能参与活动,不能发起项目。所有用户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可以定制、管理自己的博客界面和内容。
三、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虚拟社区学习建设的目的是支持教研组建设,让参与期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学生等都能获得成长,所以它要有利于大家协作学习、协同工作。平台特点: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支持主流硬件、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易于不同终端接入;采用模块化开发,易于管理、维护;平台界面符合大众使用习惯,遵循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实用、简洁、易用,减除使用者的技术障碍;增加关键字智能检索,高效帮助用户检索所需信息;支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信息的发布,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优化数据结构,可按模块快速更新,減轻服务器压力,提升访问响应速度。
四、结束语
支持教研组建设的虚拟学习社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不同学科、不同身份、不同专业层次的人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分享各自的优点、特长,共同携手成长。当然我们不只是有线上的虚拟学习社区,还会根据需要开展以核心成员为主的线下活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研才是我们对“教育+互联网”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军杰,左美云.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6).
[2]张欣.基于空间的中小学教师网络协作教研模型研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