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伟大与光荣者的史诗

2015-05-30桑俊杰

阳光 2015年9期
关键词:刘俊诗者矿工

以诗为煤矿工人立传,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煤矿诗坛上,产生了以孙友田、中流、秦岭、周志友、柯愈勋、王黎明、叶臻、陈均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煤矿诗人,他们的诗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伴随着中国煤炭工业的编年史,闪烁在中国煤矿诗坛熣灿的星空,给中国煤矿诗歌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煤矿诗歌作者队伍的变化,尽管众多新生代的煤矿诗歌作者持恒与努地创作着,但真正脍炙人口的煤矿诗作越来越少,或者说从阅读的角度来审视,如高山坠石般有分量的煤矿诗作,已经成为煤矿诗坛尘封的历史。时代与社会的演进,使有志于中国煤矿诗歌创作的诗者们在沉闷的徘徊中苦苦探索着新时期中国煤炭诗振聋发聩的力律。

刘俊打破了这种沉闷与僵局。

2013年,刘俊受命于中国煤矿文联的命题诗作《中国矿工》应运产生于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俊作为中国煤矿知名作家,众多读者对他的了解还是在小说与报告文学,至于诗刘俊很少涉笔。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作为音诗画在中国第四届煤矿艺术节闭幕式上能否驾驭的好,演出是否成功,用刘俊自己的话说:心里一直没底。然而,随着全场爆发出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刘俊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岀。勿庸置疑,刘俊没有辜负组委会的期望,他的作品《中国矿工》经过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成为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一大耀眼夺目的亮点。

一个鲜为人知的诗者,当然在这之前刘俊已是中国煤矿作家群里一名优秀的作家,他的小说与报告文学不时见诸于报刊,但他的诗歌创作还不为人所知,就是不为人所知的诗者刘俊,写出了这首对于中国煤矿文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纵观全诗,其文本长度400余行,创中国煤矿长诗之最;其文本内涵史实凝重,堪称为一部新中国煤炭工业及为之献身的中国矿工的诗的编年史。这种大部头的诗歌文本,即便在中国近代诗史中,也是凤毛麟角。其长而不赘,宽而不泛,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为读者展示了一部中国矿工史诗性的诗歌文本。

站在喜马拉雅之巅/翘首北望/祖国壮丽俊美的山川/如果你有一双透视的慧眼/还会看到山川下/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煤田

起笔,作者就把读者的视野引升到一个自然界的高度,这种引升大气磅礴,使读者透过历史的云层,极目俯视着与祖国版图血脉相连、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煤田。由此奠定了全诗纵横开阔、黄钟大吕般的基调。

这种基调是一种具有大灵思想象空间的史诗性的笔兴。

那还是/共和国刚刚诞生的时候/第一缕曙光/升起在东方地平线/站起来的巨人/急需工业的食粮/强壮钢筋铁胆/蓄势待发的火车头/等待那一锹/沉甸甸的煤炭

新中国建立在百废待兴的历史废墟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煤炭作为民族工业不可或缺的第一基础能源和粮食,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当然要靠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矿工伟大而光荣的劳动与创造。

新中国第一代矿工/就这样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担/他们头顶油灯/手持铁锨/从千疮百孔的煤窑里/拉岀了第一车煤/背出了第一筐炭

这是怎样的一幅历史画面啊,在那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新中国的第一代矿工凭借的是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用最原始的生产劳作,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奉献着光明与温暖。

共和国的长子/就这样走进了/轰轰烈烈的历史画卷/他们食不果腹/破衣烂衫/笑得却是那样灿烂/百米井下啊/就是矿工梦最初的开端

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矿工,在那个物质极端贫困的年代,艰苦卓绝地为新中国的煤炭事业奋斗着。这种感受是煤矿人独有的,刘俊虽然不是矿工世家出身,但他在大同煤矿生活了30多年,30多年的煤矿生涯,使其由一个纯粹的矿工成长为煤矿真正的代言人,他以煤矿人这种独有的感受,为我们诠释着新中国第一代矿工对祖国最质朴的情感、爱恋与梦想。

接下来,作者在诗中如数家珍般地历数着中国煤炭战线的英豪们。按说实名入诗,在诗歌创作中具有一定风险性,因为诗不同于其它文本,诗的可叙事性在一定层面上是受局限的,稍不适意,诗的韵味、神髓、质感都将大打折扣,况且刘俊在诗中一口气写下了大同的马连掘进小组、开滦的侯占友、潞安的郝晓明、焦作的丁百元、西山的党素珍等众多在中国煤炭工业历史上建功立业的优秀矿工代表。然而,这种实名入诗在刘俊的笔下却化险为夷,刘俊这种尊重史实的写法,恰恰使全诗找到了灵魂的支撑点。因为:

这些名字似乎/己经变得遥远/但他们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正是他们/和数百万矿工一起/奠定了/中国经济的基石/撑起了/共和国浩瀚无垠的蓝天

煤炭行业曾经的地位是历史决定的,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到三年自然灾害后的钢铁元帅升帐,再到“文革“后期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一番保两番,中国煤炭工业和拥有500万产业大军的中国矿工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国民经济主力军的角色,用毛泽东评价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祖国奉献着光和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工业部高扬文部长曾写过一篇论述煤炭事业的文章《伟大的事业,光荣的岗位》,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煤矿职工爱岗敬业,进取、实干、献身的行业精神。那个年代,煤炭作为中国第一能源,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上演出多少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时代活剧,矿工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种可爱温暖和富饶着祖国辽阔壮美的江山。

那么,煤矿工人半个多世纪的奉献与甘苦,世人又能真正知道多少?十几年前著名作家张抗抗到鹤岗煤矿体验生活,下过一次矿井,升井后感触颇深地说道,煤矿工人的辛苦,挣多少钱都不多。其实这里仅仅用报酬来解释矿工的劳作精神,还远远没有揭示出矿工高尚的品质。因为,煤矿工人迄今为止收入依然是偏低的,甚至因为大环境所致,一些煤矿至今仍拖欠着矿工几个月的工资。但是,这些煤矿的矿工们,大多数还在岗位上坚守着,这种坚守无疑是中国当代矿工对祖国、对事业一种朴素的情感与坚定的信仰。

在煤矿奋斗生活了30多个春秋的诗者刘俊,对矿工以生命为代价的奉献与甘苦,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矿区昏暗的路灯下/雪花覆盖了母亲的双肩/他的儿子第一天下井/过了下班的钟点/她想到了井下工亡的丈夫/脚底发软、泪水涟涟

除了战争年代母亲盼归前线的儿子,和平年代又有哪一个行业能有这样令母亲牵肠挂肚的期盼?唯煤炭行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的特殊性,才能使人看到这样感人肺腑的冬夜黄昏,矿区路灯下一位母亲,“脚下发软、泪水涟涟”对矿工儿子的盼归。诗者刘俊本身就有这种被母亲期盼的人生经历,这种经历在煤矿极具代表性和普遍性,因为翻开煤矿的史页你就会看到,半个多世纪有多少大脚小脚的矿山母亲们在天天期盼着亲人升井回归的脚步。因为,这种期盼时常会传来的是亲人不幸的噩耗。有数据证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矿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个行业,这种行业的伟大与光荣,是以矿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唯有真正的煤矿人才会有这种十指连心的切肤之痛,才会懂得这种代价的沉重与付岀的艰辛。

刘俊把这种懂得写成思想深邃的诗行,这诗行如电影蒙太奇般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矿工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史。刘俊作为吮吸着矿山母乳的作家、诗者,他的情感的脐带紧紧连在矿山这个巨大的胎盘上,他既是中国矿工的一员,又是一位具有新时代煤矿文化传播者特质的优秀作家、诗人。他能把中国煤炭工业历史的长度用诗歌文本浓缩到自己的灵视中,也能把其内涵的宽度,用诗歌文本拓展到读者的视野里,他能倾情礼赞中国煤炭工业与中国矿工对共和国的奉献,也能客观地描述历史演进中的煤矿现实与困惑。

因为他知道:无需讳言/井下采煤/无论技术多么高端/也是一个高危行业/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危险。

因为他知道:战场上的战士/牺牲了追认为烈士/同样危险的境地/矿工遇难了/却只能从违章中寻找答案。

因为他知道:矿工已经很辛苦了/还要承担着委屈和埋怨/当我想到这些/就会泪流满面/但是我忍辱负重的矿工兄弟啊/从不为此而喊屈叫冤。

这就是曾经是矿工一员的刘俊,他秉赋着煤矿人甘为祖国奉献光与热的血性,用理性的思考在诗中写道:

也许有一天/人们找到了更清洁的能源/不再需要煤炭/那我们也要为祖国/站好最后一班岗/值好最后一次班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矿山/挥泪告别可爱的家园/那我们也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曾经奋斗过/没有愧对祖先

在这里或许诗人有些过虑了,但诗人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作为共和国长子的煤炭工业和为之拼搏奋斗几代人的中国矿工,即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煤炭在相当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需求的一次性能源中仍然占有重要比例,只是由于产能大于需求,给煤炭行业带来了一定困境,同时也带来了对煤炭行业不公平的认知与评价,这种不公平,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校正的精神盲点。

斯宾格勒在他的《西方的没落》第一版序言中说:一个在历史上不可缺少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某一个时代,而是它自身创造那个时代。中国矿工几代人的奋斗,为祖国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观念,对这种精神观念,刘俊是这样礼赞的:如果说煤炭/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放射出精神的炽热光焰/那么,中国矿工/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字眼/而是一种精神高度的凝炼。

可以断言,由于中国矿工的存在,中国产业大军的队伍才有雄壮的步履与威武的队列,才有美丽中国梦昂扬嘹亮的号角。

辩证地看,一首作品在一定层面上认识,既是一种作者情感的倾诉,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某种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弘扬与否定。这便是作家、诗人的责任与良知。刘俊笔下的中国矿工,是一个见证中国工业发展的功臣群体,这个群体有如一组花岗岩浮雕组成的一座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朽丰碑,这丰碑是诗者刘俊心中敬仰的神,是诗者刘俊心中献给伟大与光荣者——中国矿工不朽的史诗!

桑俊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黑龙江龙煤鹤矿集团。代表作有诗集《石炭魂》《沧桑诗耳》《复归缪斯》,长篇电视小说《解放区的天》(拍摄成26集电视连续剧)、中篇小说《鸽子树》。曾三次荣获中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猜你喜欢

刘俊诗者矿工
刘俊
金牌挖矿工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诗人病了
In fluence of Ni/Mn ratio on magneto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Ni48−x Co2Mn38+x Sn12(x=0,1.0,1.5,2.0, and 2.5)ferromagnetic shape memory alloys∗
矿工老李
危险的诗句
乌鸦与皂角
我和你打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