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与体现
2015-05-30王青松
王青松
【摘要】在建筑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现在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本文就是从这个命题出发,在谈及中国建筑历史以及中国部分建筑现状和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介绍一些成功的建筑实例,例如香山饭店、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海南海口火车站、上海金茂大厦等,来谈如何用细节和传统建筑符号及其演变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传承与体现问题。
另外,还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不好的建筑作品,例如北京天子大酒店、沈阳方圆大厦等,来谈谈传统文化精髓和世俗观念的不同之处,以及体现在建筑感官上给人们传达的反面信息。
【关键词】建筑创作;传统文化;传承与体现
【Abstract】I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still is plagued by problems of every Chinese architect. This article is from this proposition, in talk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status quo and in some Chinese concern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introducing some successful examples of architecture, such as Fragrant Hill Hotel, Beijing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e, Haikou train station, Shanghai Jinmao Tower, etc., to talk about the details and how to use symbol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flect problems in the Architecture Creation.
Also, consider the bad architectural works by analyzing the author, such as Beijing Emperor Hotel, Shenyang radius of the building and so on,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ecular ideas, as well as negative information reflected in the architectural sense to people to convey .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Heritage and embodie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1. 前言
(1)中国的建筑创作有过大量模仿国外建筑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但是由于近些年来,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外被抢先注册,像端午节、少林等。导致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在国际地位上处于文化上的尴尬与被动局面。同时,笔者也见过有关建筑设计体现传统文化的提法,在这里,笔者也要根据自己的观点认识,为这一大的命题增砖添瓦。
(2)任何一个建筑,都有它地域性的特点,简单的讲,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更何况,在国内国外,参杂着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而产生的建筑就更有着很大的差别了。
(3)记得笔者的一位师姐在读博士期间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座建筑,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文化的内涵。”
(4)在此,本文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以期望引起同行共鸣,共同在建筑创作领域,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创作出更多更具中国本土气息的建筑作品。
(5)谈及中国的建筑创作,自然要简要的说一下中国的建筑历史。
2. 中国近代建筑创作简介
2.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一些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了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较强。
2.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2.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代表人物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
2.4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建筑思潮涌入,掀起新一轮模仿照搬潮。
随着各种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国人一度曾疯狂追捧,比如过各种洋节日等,有的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建筑上的现象也是如此,出现过很多模仿欧式建筑,以至于做什么建筑都是欧式建筑符号,这其中有出现过很多好的建筑,也有过很多不伦不类的败笔。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作者不排斥西方先进的建筑材料带来的全新建筑革命,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知识和理念的同时,不要不分精华糟粕,全盘接受,更不能在全盘接受的同时完全抛弃中国历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建筑创作中如何更好的传承这种文化。
3. 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作者大致分为两种,外在的和内外结合的
3.1 艺术作品包含两个元素:
(1)内在的和外在的,简单地讲内在的元素是艺术家心灵的感情,它可以带起观者大致相同的情绪。
(2)作品外在的元素是它的内容,所以一定有心灵的变化迹象。若不是这样就根本产生不了作品。摘自《艺术与艺术家论》,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3.2 在这里,作者对本文的“内在”、“外在”稍做解释。
(1)“没有形似,哪有神似”——戴念慈(建筑设计大师)。
(2)外在,指采用了一些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思想,简单在外立面随便加上一点所谓传统文化的建筑符号进行装饰,丝毫不影响内部的功能布局;在建筑界人们把这种建筑戏称之为“穿着西服,戴瓜皮帽”,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然而这里仅仅是做到了所谓的“形似”。故称之为“外在”。
(3)内在,指的是深层的建筑含义,它的文化传承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细节中,既让精通传统文化的人能读懂又让普通民众有着一种亲近感。这样的建筑由内而外贯穿在一种文化脉络上或者是有着一条明晰的民俗线。这样的建筑往往值得品味,而且经得起推敲。就像佛洛依德的话“为了要明了他的意图,首先我必须找出在他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换句话说,我必须要能够解析它。”摘自佛洛依德《米开朗其罗的摩西雕像》。
(4)由此看来,一座有生命力的建筑不仅要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做到由内而外的“神似”。 精确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在于内外结合。下面就简单从一些人们熟知的经典的实例中,领略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
3.3 传统文化内外结合而传承的典型作品。
3.3.1 香山饭店(设计者:贝聿铭)。
(1)说起这个建筑,可谓经典,初次见到,作者的感觉就是文化味儿很浓。建筑师贝聿铭在这里就引借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江南园林中的白墙加入传统建筑的菱形窗、门套、格带和压顶;青灰色的磨砖对缝的勒脚、硬山和单坡屋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界建筑上坡屋顶很多,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已特有的民族风格,贝聿铭先生坡屋顶的运用,使得作品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到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升华。
(2)这都是当地民居的典型特点。这可谓是“外在”。
(3)饭店在规划上就采用了中国庭院式布局;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后院具有连续性。也许这就是贝聿铭先生对“曲水流觞”的精美阐释。为了照顾每个房间都有好的景观,大部分房间都能看见水面,在背向水面的房间的对景处,贝聿铭还特意的让人移栽了一颗造型奇特的松树来做景(《建筑学报》中有照片特写)。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推窗而望,虽无水波荡漾,但有别致一景。松树在青瓦白墙的衬托下,别有一番江南民居的情趣。
(4)贝聿铭先生用正方形和圆形简单的重复,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也是正立方体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人的某种意图以及为了表达一种特定文化而花费的心思。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使得这样大体量的建筑产生了韵律感。
(5)饭店外观在颜色上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使得建筑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并不像国外的一些高级饭店那番富丽堂皇。这与建筑本身所传承的文化又是何其协调。
(6)这是对香山饭店一点粗浅的理解。其实传承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很多。
3.3.2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
(1)设计者:曾群、孙晔(此项目在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中获优秀奖)。
(2)项目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钓鱼台国宾馆中心位置,南邻草坪,北傍湖面,与总统楼遥相呼应,地理位置与功能非常重要,平时用以举行类似国宴、酒会、谈判、接见等大型国事活动。
(3)芳菲苑就是从唐代建筑中获取灵感,在最重要部位,大宴会厅屋顶采用平顶外加三面缓坡大屋顶造型,南面挑檐达8米多深,开阔深远舒展平达,极富唐风神韵;屋顶材料为冷灰色,沉稳高雅,极具气势。这样的设计再一次让现代建筑表现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不凡气度。
(4)建筑细部和节点也是经过精心推敲。外立面统一在600mmX1000mm的网格中,让石材、玻璃、铝板等的不同材料都遵循这一划分,这样就使得复杂变化的形体统一在完整的格局中。
(5)入口门楼是一个使用现代材料作出传统韵味的例子,这一形势呼应老芳菲苑的中式门楼,使得芳菲苑的历史在人们的回忆中延续。
(6)如此的设计从而实现了将现代建筑设计精神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目的,进而完成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大唐文化)在建筑中的传承。
3.3.3 海南海口火车站;
(1)设计者:王长刚、曹亮功、张新平。(此项目在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中获优秀奖)。
(2)这又是一个外观有着大屋顶,立面极具江南民居风味的建筑。建筑在空间构成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庭院的精髓,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从形式和外观上体现了海南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又从空间布局上和海南气候环境相适应,进而塑造了一个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交通建筑。
3.3.4 上海金茂大厦;
(1)设计者:阿德兰 史密斯。
(2)设计者在构思过程中就是领会到中国古塔的美观造型,并由此得到灵感。他把古塔的形式加以简化、提炼,提取了古塔逐渐收分的比例节奏,用于金茂大厦的设计中。金茂大厦立面分为13节,由下而上以逐渐加快的速度逐节内收,收放的比例尺度、节奏韵律都充满中国古塔的韵味。而且,双轴对称的正方形构图,使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可以获得完美的视觉景观;从平面正方形对角线上看,金茂大厦上小下大,好像一座摩天宝塔,巍峨屹立,很有宝塔的隽秀;从平面正方形轴线上看,金茂大厦两边垂直,顶天立地,又像一座通天丰碑,很有泰山丰碑的神韵。另外,随着昼夜阴晴、远见高低的改变,金茂大厦或明或暗,或蓝或灰,充分显示其造型的变换性。(摘自《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
(3)功能合理的平面布局、经济可靠的结构体系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这就是金茂大厦的成功之处。
(4)这座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型似”到“神似”的成功案例。
3.4 传统文化“外在”的建筑作品。
虽然金茂大厦也属于“外在”的“形似”建筑作品,但是精确的造型却收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和传神韵味,从而达到了“神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会有如此效果。
3.4.1 北京天子大酒店。
(1)项目坐落在北京东郊。
(2)整个建筑的外形是“福禄寿”三星的身体。作者就将建筑生硬的套在整个身体里面,想用以表达“福星高照”的意义。业主想以这种方式来弘扬民族传统,宣扬民族文化,想借以传达国人大富大贵的梦想。
(3)一生大富大贵是为数不少国人的梦想,而且这种梦想往往是建立在一种浮躁的、不劳而获的思想上的,确切的说这本身就不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能是人们对富贵生活的一种世俗追求。
(4)就建筑本身而言,往往为了维护这种外在形象,导致室内很多空间不好用,正常运转时势必增加能源消耗,而且还未必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更谈不上现代建筑上的节能、绿色、环保、低碳了。
(5)这就是过分的媚俗而产生的建筑作品。
3.4.2 沈阳方圆大厦。
(1)项目坐落在沈阳北站附近。
(2)建筑外形就像一个圆形的大鼓,坐落在一个基座上,“大鼓”的中心开一个方形空洞,也许项目名称由此而得。外圆内方的造型又像一个古代的钱币,俗称“大钱儿”。也许设计者想借以表达财富的象征,用以满足人们对财富的热爱和追求。
(3)无论是圆形的“大鼓”还是外圆内方的“大钱儿”,这本身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样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文化,运用得当,同样会给人以很深的文化内涵。可是运用不当,就好像变了味道,整个外形包括用色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散发着一种铜臭之气,让人觉得俗不可耐。
(4)如此的造型,同样会带来室内空间的不好用以及结构的处理难度。与之外在传达的信息实在是得不偿失。
4. 结束语
(1)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是很难让这种文化的精髓在建筑创作中传承下去的,仅靠在外形上随意的加上一点传统的建筑符号,就想表达传统文化内涵,到头来也只是难掩世俗之气。
(2)借用刘育东先生在《建筑的涵义》一书的一句感慨,“一件好的建筑作品的完成,除了要有非凡的设计者之外,开明而有内涵与素养的业主,能够接受有思想而创造性的建议,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3)在这里我也想说,一件过分媚俗的建筑作品虽然出自设计师之手,但是这也与媚俗的业主有着很大关系的,尤其是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的建筑师并不都是在完全担负着传承建筑文脉的历史使命,而是在考虑着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业主的不合理意见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一些理想之外的建筑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4)这本身也反映了在市场环境下建筑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无奈。
(5)另外,就建筑创作方法和促成一件作品的干扰因素来讲,很多很杂,并不局限于创作思路必须要来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然而创作地方特色建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建筑先进的思想并不矛盾,正所谓“和而不同”,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我们在学习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忘了自己的精髓。
(6)限于篇幅的原因,对这样一个大的命题,很难说清楚,实例也较多,这里仅浅显的说明观点,在业界多一份声音,以期望抛砖引玉。
以上观点,纯属于个人对建筑的一点粗浅理解,并非针对建筑设计者和业主,如有不同意见,还望同行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 《建筑的涵义》,刘育东,天津大学出版社.
[2]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戴志中、舒波、羊恂、赵冶,中国计划出版社.
[3]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第三届建筑创作奖精选》周畅、米祥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米开朗其罗的摩西雕像》,佛洛依德(Sigmound Freud).
[6] 《艺术与艺术家论》,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7] 《建筑学报》.
[文章编号]1619-2737(2015)08-2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