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的杜甫,真切的人生
2015-05-30王福红
王福红
摘 要:杜甫,是那个诗录历史的杜甫,是那个“宁苦身以利人”的杜甫,是那个道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杜甫。他感时忧国,他绪密思深,他沉郁顿挫。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关键词:杜甫;人生
他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当历史又翻过千年的灿烂之后,你是否会想起那个满脸褶皱的老者,他沉郁的诗风,他写实的文字,不朽的悲歌。
——读杜甫生平有感
读杜甫的人生经历,品杜甫的诗,常常有种想哭的冲动。为的是那个祸乱迭起的时代的百姓的贫苦,为的是诗人几经磨难却仍然心系国家的赤诚,为的是诗人的大忠大爱。当历史的车轮辗过一千多年的荣辱与成败,在弥漫的风沙尘土中,杜甫那高洁的人格彰显得越发清晰。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忧国忧民而不忧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客船。杜甫,是那个诗录历史的杜甫,是那个“宁苦身以利人”的杜甫,是那个道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杜甫。他感时忧国,他绪密思深,他沉郁顿挫。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早年的杜甫,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谋求仕途的发展。几经波折,最终杜甫得到的却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得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他逐渐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警世之作。此间他目睹了咸阳桥边牵衣顿足的送别场景,耳闻了骊山上那日日夜夜的笙萧,。回到家中时,年幼的儿子竟被活活地饿死,此情此景杜甫哽咽无法言语,祖国山河破碎,黎民百姓贫困穷苦,所有种种压在他的心头,他分明感到胸口疼痛无法呼吸。“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时隔不久,即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如果说,在此之前,杜甫在思想艺术上还与一批盛唐著名诗人不相上下的话,那么,此时的杜甫就已经开始超越众人,走向成熟了。在苦难的磨练中,杜甫与人民的感情更加接近,对祖国的挚爱更加强烈,思想也更加成熟。所以,当许多诗人的歌喉在苦难中喑哑的时候,杜甫却诗思喷涌,写出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激情的杰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生活无依,疾病缠身,乘舟飘泊于湖湘一带,而他写下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仍然关注于“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以说,他是带着对平息战乱,让人民重新过上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期盼而溘然长逝!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这情感中有对百姓对天下苍生无穷无尽的悲悯。而这种悲悯属于时代的产物。鲁迅说,杜甫不是古人,他生活在我们堆里,我们每个人在没有被生活麻木时都会萌生对人的悲悯,对“路有冻死骨”的悲悯。罗素也曾说过,支撑我活着的三种极其单纯而强烈的激素,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还悲悯着“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的送别人,他在安史叛军俘获时还悲悯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在自家“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时还悲悯着“东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这种悲悯源于内心,也源于文化。
当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文化资源与生存环境时,我又想到了鲁迅——与杜甫有着相似人生经历的人。但即使是鲁迅,也仅仅是一盏在黑暗中随时可能被风吹灭的蜡烛,而不是一道照亮黑暗的夜半的闪电。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尽管鲁迅如“匕首和投枪”的文章曾叫敌人闻风丧胆,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的每一次与敌人的交锋,都让自己元气大伤,太深的伤口和太多的怨恨以及驱之不去的“鬼气”过早地耗尽了他们生命。而杜甫又何尝不是呢?动乱的时局,飘摇的国家,罹难的百姓,窘迫的家境,这一层又一层的忧民与困扰如驱之不去的陰云笼罩在杜甫的心头化作无限的悲悯与博大的爱。而这悲悯之情与绵绵无尽的爱却是一贫如洗的杜甫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这忧虑这辛劳这漂泊这转徙过早地染白了他两鬓的头发,也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真是荒唐,一个显盛的唐王朝竟养不了一个诗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凭依,居无定所。在“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沦落生活里,在如“天地一沙鸥”的叹息声中,59岁的杜甫,客死在异地他乡。在他辞世之前,仍以国家灾难为念。好一个杜甫,好一个心怀天下苍生的少陵野老。
我可怜的诗人,可爱的诗人,可敬可重的诗人。当时光再行一千多个春秋时,当你从天国看到蓬勃发展的中国时,你是否会感到一丝欣慰。我们怀念你,我们更感谢你,是你用那“惊风雨泣鬼神”之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一个时代,一个真切而有血肉丰满的时代。
(作者单位:乌兰浩特市卫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