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大众传播的积极作用探究

2015-05-30刘力争

参花(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形式物质

刘力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虽然给民间的一些技艺予以了政治地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却显得非常吃力,尤其是对于技艺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传承人逐步老去,而且传承团体较少,另一方面还受到了文化遗产自身特点的影响,不得不说,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宣传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简介

大众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单向作用,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之一。

(一)大众传播简介

大众传播一般会通过报纸、书籍、互联网、电视受众群体非常广泛的媒介方式进行传播,传播方式主要运用现代机械设备进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传播,传播主体是媒体,传播对象是社会中能够接触到该类传播机械的自然人。大众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传播信息量大、感染力强等特点,它的传播形式有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大众传播是媒体利用技术手段和相关技术设备对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复制,而后在各大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介中进行传播。现代的大众传播一般会运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传播受众容量更大、分布更为广泛,受众结构也更加的多样化。

大众传播之初只是依靠文字进行传播,将需要传播的信息用文字的方式记述在纸、竹片或金帛之上,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传播速度慢、受众容量有限,且分布范围较小,如果想要将重要的信息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地方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电子、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兴起,大众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人们通过视频制作,配以文字、音乐等增加信息传播的感染力,以或感动、或幽默、或讽刺的手段来影响信息传播的受众,让他们感染到一种正义、善良、豁达、法制的力量和精神,现代的大众传播比起传统的传播方式来讲更具信息传播优势,但是也给社会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一部分人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介传播污秽、淫乱、虚假的信息,对社会和国家形象进行丑化,或是传播暴力文化、邪教文化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大量的不和谐信息被广泛而又迅速地传播,降低了大众传播的真正价值。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讲,大众传播给予它的制约也在于此,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恶意丑化,其他文化形式迅速地占领了大众传播的平台,干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在我国通过以上形式传承、且时间为三代以上、不低于100年,具备清晰谱系的才能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流失、停滞状态。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家庭、师徒或学堂的方式进行传授,对于家庭关系,大体都是传男不传女,传直亲不传旁亲;而师徒关系一般也是只收一名或两名关门弟子进行传授,只有学堂的形式传播比较广泛,但是学习却非常的艰苦,只有少部分人敢于去尝试。千百年以来,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不愿意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授徒或教学,它们认为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不可以改变的,而这些文化、技艺也因此而濒临消亡。客观原因主要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为个人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反而还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人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大多数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了解,随着近几年保护与宣传力度的加强,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地解决,大多数人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也有很多人表示愿意并且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或保护人。

二、大众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播形式独特,具有信息传播的各种优势,利用大众传播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作用

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和保存一般都是以纸质形式进行,其他的形式还包括竹简、书籍等,日积月累下来,这些载体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现残缺、腐蚀、老化等问题,尤其是文字记述,字体、符号与图画等容易出现模糊情况,这样的记录方式受到了时间和数量的限制,并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和传播。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于记录符号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了,一开始人们发明的印刷术进行符号的大量印刷和保存,取缔了手抄的方式,降低了符号记录的工作负荷,加快了记录时间,而现代人们则可以利用计算设备、印刷机械等进行符号记录与保存,而且时间快,不易出现错误,记录形式也更加丰富,除文字外,还有视频、音频演示等,记录载体有DV、U盘等,这些载体不会轻易受到破坏,使用周期比传统的记录载体更加长,还可以毫无限制地进行复制。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作用

信息传播速度慢、内容过于浅显、无法引人入胜等是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缺陷所在,而且只有少部分人才有机会去了解这类文化遗产。现代的大众传播传播面积极为广泛,不仅可以跨越东西南北,还可以轻松地传播到国外地区,上至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机会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它的内容和形式更能够引起舆论关注,让广大社会群体进行讨论,引起人们的共鸣,有利于树立全民保护的意识,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保护人也将受到一定的经济待遇,解决了传承人与保护者的经济困扰,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当中。

(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方式、理念和技艺

新的科学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们看到了曙光,更多的非遗继承人摒弃了老旧的思想,采用新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并采用新的工艺替代了老旧的工艺,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瑰宝,是社会文化的精髓和凝聚,国家与社会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珍贵的技艺等传承下去,给予他们有力的保护,利用新兴的媒体和科学技术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力量去关注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戚永哲.大众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肖琼,颜桂英.大众传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云南花灯为例 [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03).

[3]唐柱.科学传播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利与弊[J].美术教育研究,2013(05).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民文化馆)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形式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