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

2015-05-30邹建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翻译原则译者主体性

摘 要: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译文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并理解,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外宣翻译原则上:目的性原则、内外有别的原则、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手术”:增补、重组、改写及删减,使译文符合译语习惯,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外宣翻译  译者主体性  翻译原则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外宣传,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我们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外宣翻译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1]22外宣翻译的实践性强,是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活动。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用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翻译。七八十年代西方翻译界突破翻译的纯语言研究的束缚,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即把研究重点由文本内转向文本外,从注重忠实原文转向探讨译文的变形,从语言对比研究转向文化对比研究。西方译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为译者发挥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主体性(subjectivity)指主体的本质特性,它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2]123关于译者的主体性,有多位学者进行了阐述。屠国元认为“译者是中心主体,而作者、作品和读者是边缘主体”,“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3]9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22许钧、穆雷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译者的独特性”。[5]191虽然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阐述不一,但均体现了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选择、理解、阐释原文,对原文进行译前处理,选择翻译策略,对语言进行转换或再创造,对读者期待等方面无不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二、外宣翻译原则与译者主体性作用

我国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6]27对外传播的对象是海外受众,目的是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因此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翻译的材料能否被海外受众接受;二是传递的信息是否有利于提升我国形象。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译者必须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为了让译文读者最大程度接受译文,译者要发挥主体性作用,体现在外宣翻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7]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主体性的作用,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主张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即“目标决定方式”。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这是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外宣资料本身是个功能性强、目的明确的文体,沟通、传播是外宣资料的特性,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以目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功能为导向,以期在译文中充分实现其宣传的预期目的。

(二)“内外有别”的原则

外宣翻译强调信息准确、表达通畅和简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中文外宣资料中所推行的宣传套话却不受西方读者的欣赏。西方读者希望读到简洁、清晰、实事求是的译文。正如Nida(2001)所言,“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差距越大, 就越需要进行调整;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距越大,就越需要进行调整”。[8]因此译者必须具备主体性意识,翻译时要“内外有别”,译出源语中的核心信息,使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语读者为中心原则

译文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能获得和原文读者一样的效果,因此,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在译文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和欣赏。但由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接受能力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发挥能动性作用,进行“换位思考”,即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或重组,把原文转换成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的译文。

三、外宣的翻译策略与译者主体性作用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翻译策略应根据当前对外传播内容及方式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发挥译者主体性显得尤其重要。外宣翻译不同于一般汉译英,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手术”:增补、重组、改写、删减,使译文清晰易懂又符合译语习惯,以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

(一)增补相关背景知识或文化信息解释

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使译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外宣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翻译,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甚多。这种文化词译成英文后如不进行解释性增补,容易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也会降低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时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化空缺词进行补偿,增加语篇外的文化信息解释,如增加年代或文化背景知识,重构文化语境,实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认知和语义的连贯。

例(1)图为外国游客正在品尝叫化鸡。

Translation:Foreign tourists are tasting the Beggars chicken, r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and mud, firstly made by a beggar---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fire. 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inding it already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叫化鸡”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译成the Beggars chicken,恐怕外国游客无人敢品尝这道美味菜肴了。在the Beggars chicken后面增加解释性翻译,介绍它的做法和来历,能让外国读者兴趣大增,增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二)语言结构上的重组

通过英汉句子对比,许多语言学家得出结论是: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句式常伴有大量的平行铺排结构,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句际之间缺少形式衔接,主要借助语义和语境来形成意义的贯通;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多为主谓语的语法结构,句子的特点是靠上下文的照应上下扩充,强调形式衔接与逻辑关系,需使用衔接词来显示句子的结构关系。译者要发挥主体性作用,注重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对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增加衔接词,化意合为形合,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

例(2)坚持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Transla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deepen reform, open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accelera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rectify the market order,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owth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rapid and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原文是典型的中文排比句式,平铺直叙,句际之间没有任何的衔接词。译文中加了一个thereby,表示了上下文的清晰逻辑关系。

(三)语言逻辑上的调整

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崇尚归纳法,先描述或先叙述理由,后作结论,归纳全文。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演绎法,开门见山摆出论点或结论,再进行推演。外宣翻译是一个独立的篇章,翻译时译者发挥主体性作用,按照篇章的思路来统领全局,进行语言结构的调整,化归纳为演绎,突出重要的信息,使原文符合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

例(3) 府上府花生系采用四川优质花生果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焙制而成。具有酥脆可口、咸香适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携带方便、密封保鲜、深受消费者喜爱。是理想的待客和馈赠之佳品。

Translation:Fu-Shang-Fu Peanut. It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among customers. Selected from high-quality peanuts of Sichuan, it is rich in protein and vitamin. Baked in the traditional way, it tastes crisp and delicious. Airtight sealed, it is convenient to carry. [9] 28

把产品名称以小句的形式出现,非常醒目,符合宣传广告的文体风格。原文中“深受消费者喜爱”位于文本后,是典型的归纳法,翻译时变归纳为演绎。以一句“深受消费者喜爱”统领全文,再从“营养”、“美味”和“携带方便”三方面进行演绎。食品外宣资料几乎都采用一些相似的陈词滥调,如“酥脆可口”、“咸香适宜”、“是理想的待客和馈赠之佳品”,这些套话可选择性翻译。

(四)删减法

外宣翻译首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发挥传播信息的功能。中文外宣资料充斥着大量的宣传套话,有时还夸大其词,如 “国际领先、国内最好、国内一流”等大词(high-sounding words)。除此以外,外宣资料中有许多四字格及华丽的辞藻等重复性语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文化过滤手段,突出事实和重点,对一些套话、空话及一些冗余的信息可删除不译。

例(4)泰山荣誉:首例世界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Translation: In China, Mount Tai is among the first group of the National Parks of China, the State 5A-Class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World Geoparks.

译文对原文动了较大的“手术”。原文介绍泰山获得的各种荣誉,对于英文读者而言大多数都是冗余的信息。因此译文把这些信息删去,只保留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并获得国际认可的信息。

总之,外宣翻译的译者应当具有敏锐的“读者意识”并发挥主体性作用,努力迎合译语读者的交际需求、兴趣、阅读期待和认知水平,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弥合文化差异,提高目标文本的可接受性和在译语交际环境中的连贯性,真正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增强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22.

[2] 王玉墚.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4-38.

[3]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4]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5] 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91.

[6]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7] Nida,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8] Nida,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 邹建玲.产品简介汉译英的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2012(4):26-28.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翻译原则译者主体性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